第14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半年來,吸引列國士人不遠千里來到這裡的,正是石渠閣,他們只求入閣一觀。然而臨漳學宮雖然來者不拒,但石渠閣卻有資格限制:惟趙氏之吏,亦或是在學宮登記,修習半年以上者方能入內觀書籍!

  這道限制居心明顯,石渠閣和臨漳學宮本來就是趙無恤為了吸引人才才開辦的,想要獲取知識,就得先為趙氏服務,亦或是老老實實在學宮登記入學,熬上半年才行。

  很不巧,子夏正好屬於前者,作為世代為趙氏服務的「卜者」傳人,更有家族長輩的介紹信,他完全有資格入閣一觀。

  當然,也僅僅是能參觀三層樓中的第一層,第二層與第三層,需要更高的資歷才能上去。

  脫下鞋履,只著足衣,子夏和來學宮參觀的蒙童們一起,跟著看守石渠閣的書吏入內。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光明,石渠閣採光極好,雖然才建起沒幾個月,卻給人一種時間帶來的滄桑壓迫感,子夏略一沉默,整理衣著,斂神靜氣,邁步過檻走了進去。

  一踏入裡面,就聞到了一股氣息:紙墨的氣息,知識的氣息。

  一時間,他們仿佛置身於知識的海洋中,不但子夏痴了,那些蒙童更是目瞪口呆。

  引他們入內的小吏笑著解釋道:「較為珍貴的原本,基本都放置在第二、第三層樓,想上去,需要幾位『臨漳先生』准許,其中不乏極其珍貴的典籍,若想觀看甚至得上卿首肯才行!」

  子夏點了點頭,且不論這種規定是不是必要,但光是這種對於知識的重視程度,就讓他心裡很舒服……

  不過也不用上二、三層樓了,光是第一層,一路看過去,子夏心中便慢慢變得激動起來。

  這裡的書,也太多了罷!

  寬闊的空間裡整齊排列著不知多少書架,書架按照科目和年代分類排列,上面陳列著子夏能想到的所有書籍,高低不一地依偎在一處。《詩》《書》《律》《樂》《春秋》,應有盡有,它們成千、上萬。就像無數年間的無數先王賢士,正默默注視注視著他。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石渠閣第一層,全部都是紙書!

  紙張,這無疑是趙氏對天下求學士人最大的恩榮,在魯國,隨著公輸班研製的新方法,紙張漸漸從奢侈品變為日常用品,並在政策的傾斜下,以迅猛的速度取代帛書,也把竹簡逼到了一個死胡同里,製作竹簡的匠人紛紛改行,去干起伐木漚竹的活計。

  如今這股風尚又吹進了晉國,吹進了臨漳。本來在溫縣,已經有專門將竹簡上內容抄錄到紙張上的筆吏。然而在石渠閣,讓人詫異的是,一卷又一卷書籍從一外面不斷被搬出來,上面還帶著油墨的刺鼻氣味,上面的字很古板,不像是寫出來,而是一個模子裡刻畫出來的……

  「光靠抄書的吏,是無法將竹簡、帛書復錄這麼多的,莫非石渠閣有什麼能量產書籍的妙招?」

  子夏心中有疑惑,但這應該屬於趙氏和石渠閣不足為人道之的秘密了,至少還未對外公開。反正有了那位巧奪天工的魯班以後,晉魯的新鮮玩意越來越多,在軍中,趙氏有能發石百斤的工程利器,在民間,有傘、風箏,還有能水力驅動的石磨、水車,以水力發動,不用人畜自行運轉,效率勝過往昔十倍……

  所以就算魯班又造出了什麼能日產書籍千卷的新器械,子夏也覺得不足為奇,反而會為之欣喜,感覺自己生在了好時代。因為他聽過父輩的往事,光光卜學一門,想要尋找一卷竹書來研習,難於上青天,所以多半是家族傳授,自己能從弱冠之年就接受比父輩更多的知識,多虧了趙卿和魯班發明紙張。

  他還聽說,趙上卿還將魯班封為「中大夫」,作為學宮裡最年輕的「臨漳先生」,也帶著一群百工入駐學宮,每個月不定時開三次課,教授攻金、力矩、營造、溝渠等百工技藝。他們這一學科稱之為「考工科」,學宮內部士人簡稱為「工科」,因為魯班等百工被趙無恤從底層一一提拔尊崇起來,所以對趙氏政權十分擁護,常常自詡為「上卿忠犬」,故又有一個綽號,叫「工科狗」……

  讓過去地位低下的百工進入學宮,赫然與博學典雅君子並列,也曾引起一部分自視甚高的士人非議,趙無恤的一席話卻讓他們噤若寒蟬。

  「臨漳學宮,不是為了讓人只修道德,載諸空言,不如見諸行事的,而是事事與當世現實相關的。學宮之士修的是經世致用的學問,而這些學問,只要是有益於國,有益於民,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往後非但百工會入駐學宮,在魯國替我推廣代田法,讓晉魯百萬生民能吃上飽飯的農官樊遲也會被聘為臨漳先生,讓魯國的老農、老圃做臨漳士,開辦農科!汝等自詡為君子者,休要小看百工、老農,他們修的道,也是神農、大禹之道!」

  道不虛談,學貴實效,學宮這種康濟時艱的精神,與孔門弟子中「君子儒」一派空談道德的學風,形成顯明界限,也讓子夏為之心動。

  在歷史上,作為孔門後進學生的子夏,並不像顏回、曾參輩那樣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獨創性因而頗具有異端傾向的思想家。他關注的問題已不是「克己復禮」,而是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

  在這條歷史線上,趙無恤的一句「經世致用」讓他醍醐灌頂,於是子夏並未南行去拜入孔子門下,而是來到了臨漳學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