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辟雍和泮宮不是純粹的大學,這些地方亦如宮廷,貴族們常在這裡祭祀、舉行宴會、選拔武士、議定作戰計劃。打了勝仗,也到這裡「獻俘」「告功」。布政、祭祀、學習各種活動都攪和在一塊兒,不具備教育的專業性與系統性,入內的諸侯卿大夫子弟也只是為了混一個資歷,或者提前加入年輕貴族圈子,並無向學之心。

  然而臨漳學宮卻不同,它是純粹的官辦高等教育機構,從建立的第一天,就目的明確!一如趙無恤為學宮書寫的「校訓」一般!

  這一日,一位風塵僕僕的年輕人一如過去幾個月里無數士人一般,來到了臨漳學宮門口。

  他大約十餘歲的年紀,年輕得過分,雙眉平直,鼻樑挺秀,膚色略黑,是常年風吹曰曬後的痕跡,身著普通士人外出遊學的行裝,肩膀上還背著一個麻袋。可幾步走來,舉手投足中表現出來的氣質,卻顯得少年老成。

  此人名為卜商,是晉國溫縣人,今年剛剛及冠,因為是在盛夏成年的,商又與夏相繼,故字為「子夏」。他們卜氏世代為趙氏卜官,也是從溫縣遷到鄴城的最後一批移民,跟著趙無恤相迎季嬴的車隊一起北上,途中種種都看在眼裡,只是趙無恤忙碌,沒來得及聽聞這個年輕人的名字,也沒有與他相談一番。

  但尖銳的錐子,是沒法在口袋裡潛藏太久的,遲早有一天,它會顯露鋒芒……

  如今一行人剛剛抵達鄴城,趙上卿與「徐嬴」的大婚將在三日後舉行。子夏跟著長輩在趙宮附近繞了一圈,見趙宮果然如傳言中一般簡樸,沒什麼好瞧的,就決定抽空來臨漳學宮一觀。

  他想看看這裡是不是真如傳說所言,是繼周室守藏室、曲阜杏林後,又一處求學士人心生嚮往的聖地。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先王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站在臨漳學宮的正門入口,念著石牌坊上篆刻的四句真言,子夏無須的嘴角露出了一絲笑。

  「有點意思……」

  他握著家族長輩為他寫的介紹書信,邁動腳步,聞著桃果芬香,朝學宮中走去,與他一同入內的,還有一群稚嫩的蒙童,他們是本月蒙學考試中表現優異者,獲准入學宮參觀,年幼的西門豹亦在其中。

  子夏和西門豹都沒有料到的是,他的到來,正好趕上了一場風波,一場學宮內部士人,對於趙卿將娶其姊季嬴是否合乎「禮」的劇烈爭論……

  第834章 石渠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陳風·澤陂》

  鄴城雖非南方陳國,但這時代北方氣候尚溫,也是能長荷花的。子夏等人過了學宮的正門後,卻見漳水之畔,一道石欄杆圍起了數畝的半月形小湖,蓮葉覆蓋了半個湖面,清風徐徐,碧綠的荷葉竟也波浪起伏起來。

  這是公輸班等匠人引漳河之水,在臨漳學宮正大門處營造了一個「泮池」,取的是詩中「思樂泮水,薄采其芹」之意,本來這半圓形的泮池得諸侯之學才能營造,但臨漳學宮名義上正是晉國的公立之學,所以挖了這個池子,也沒人能說不合禮。

  過了泮池,再登上一座矮矮的小丘,就是學宮的主體了。

  朝陽清麗的光線之下,一條寬敞的石板大道旁是青綠的草甸,草甸上隔一段距離便栽著幾株桃樹,上面桃實滿枝,巧妙地塗抹在小丘間,典致到了極點。

  腳下的石板未經琢磨,上面坑突不平剛好可以防滑,子夏看著草坡上方那片並不高大卻綿延不知多少間的黑白雙色的學宮建築,不禁有些出神。白牆青瓦,屋脊枋梁繪卷草雲紋,整體風格清朗大方。

  「真不愧是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崇之……」少年老成的子夏看到這場景,也由衷讚嘆。

  走到山門前,門額「臨漳學宮」的匾額則為趙上卿親筆字跡,好在趙無恤自知字丑,這幾年可沒少苦練筆墨,總算沒在題字時貽笑大方。

  進入學宮後,人漸漸多了起來,不少布衣打扮的士人在其走來走去,有些人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討論著什麼,有些人則在屋檐下倚欄背誦詩書,也有人坐在屋內里埋頭苦讀……凡是穿著長袖深衣的學宮「先生」經過,學生們都會自覺的讓到一邊,躬身問好。

  趙上卿對學宮聘請的先生採取了十分優禮的態度,封了不少著名學者為「大夫」,並「受大夫之祿」,即擁有相應的爵位和俸養,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不任職而論國事」,如周之萇弘、衛之遽伯玉、晉之史趙等,都是其中代表,也是學宮招攬士人的旗幟。

  子夏沒有加入眾學生,他的目光,已經完全被學宮最大的建築吸引了。

  ……

  耗費巨資營建的藏書館,建築高大,分為三層,每層有閣十二間,四周殿閣相望,綠樹成蔭,環境幽雅,大氣盎然,稱之為「石渠閣」。

  之所以叫石渠閣,是因為建築特點得名,巧匠公輸班在閣周圍以磨製石塊築成渠,渠中導入水圍繞閣四周,對於防火防盜十分有利。這之後,趙卿又將本來該用在修建宮室的錢帛,轉而用於收集列國《春秋》,以及各種私家所藏的帛書、竹簡、甲骨,匯集於石渠閣,終於讓這裡成了藏書萬卷的知識聖地!

  在這個知識尚未完全下移的時代,史書典籍就是知識的載體,誰掌握了書籍,誰就掌握了學術的話語權,誰就能成為吸引年輕士人的中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