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次跨越數百里搬遷到鄴城,趙無恤對移民的身體狀況感到非常擔心,據說當年平王東遷時,有兩到三成的周室移民因為水土不服而死去,讓剛剛遭受重創的周朝雪上加霜,那種情況趙無恤不希望重演。

  好在,為趙氏服務的醫生極多。

  在魯國立足的這些年裡,扁鵲等人也一直不斷地完善相關衛生條例。以往在與齊、知交戰時,因為軍中有不少靈鵲醫者服務的緣故,趙軍的非戰鬥減員與敵軍相比就低了很多,這些衛生條例同樣適用於民間。雖然水土不服這個現象不可避免,但靈鵲醫者們認為有相當多的患者是由於疾病引起的,當年平王東遷的疾病和高死亡率,主要還是因為營養跟不上,以及管理照顧不善引起的。

  所以扁鵲的眾弟子在抵達鄴城的移民中執行了嚴格的衛生條例,勞役們手持鐵斧,開闢鄴城周圍的森林,砍下了大量木材柴火,於是在每個臨時居住的窩棚邊上都用陶釜燒著水,所有人都必須喝熱水,每人每天都要吃一份蔬菜,出現疾病的人也會立即得到治療和密切的關照。

  最終,水土不服症在計然強大的組織能力,以及靈鵲們的醫術共同努力下,被降到了最低,一萬戶故絳移民,目前雖然有兩千多人發病,但靈鵲醫者多年來總結出來的衛生條例發揮了巨大的效果。病號被隔離控制起來,嘔吐物和排泄物也都隨時得到清理。他們也能通過看護人員得到足夠的飲用開水,在卓有成效地衛生條例下,死亡人數被控制在百位數。

  如此一來,移民們最初驚恐的情緒平撫下來,他們開始注意這片眼前的土地,要如何加以開發利用,建立自己的新家園。

  ……

  趙無恤讓移民保住了性命,也履行了承諾,每一戶人家都分到了一塊百畝的田地!而且是二百四十步的趙氏大畝!

  雖然這些名義上屬於眾人的田要麼是被撂荒的土地,要麼依然被荒草和灌木所覆蓋,想要開墾還需要很大氣力,但對於在狹窄的故絳無立錐之地的氓隸和庶民而言,已經足以讓他們喜極而涕。

  無論哪個時代,土地都是農民立足的根本。

  但小農各行其是的粗耕,遠遠不如政府組織的精耕細作高效,所以這萬戶小民,其實都在計然之策的操控之內。

  「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故鄴城之興,首在上農。」

  一向重視貨殖貿易的計然提出的鄴城經營之策卻是偏向農業的,因為他很清楚,糧食就是一切。有了糧食就有人力,然後就可以興旺百業,訓練士卒,最後讓趙氏實現富強。

  趙無恤對計然此策深為認同,他的本意,便是將趙氏引上「耕戰」為主的道路上去。於是種田專家樊遲也被從魯國調到這裡,準備組織春耕。

  「覃懷厎績,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說的就是鄴城。這片土地雖然人煙稀少,可一旦放把火將千年生長的森林和灌木燒掉,就是一片膏腴之地。」

  站在漳水之畔眺望百業待興的鄴地,樊遲已經雄心萬丈,想要將推廣代田法和開種冬小麥、戎菽以來魯國畝產兩石甚至兩石半的奇蹟複製到河北了。

  「開墾土地是最急迫的任務,然後抓緊時間播種,為移民來到鄴城的第一個冬季多儲備些糧食。從朝歌、邯鄲運來的糧食只夠移民們吃到秋收後,再往後,就得額外調撥,超出量入為出的規劃了。」

  樊遲已經覺得農時耽誤了,心急如焚,好在鄴城地處北方,耕作時間比魯地稍微晚一點,加上有成摶治鄴時組織當地人開挖的十二條溝渠,灌溉也能順利展開。

  於是鄴城移民從原先的鄉黨宗族被拆分為小農家庭,按10戶為一甲,10甲為一保,聯保連坐,編為屯田戶開墾土地。每一甲分配給一頭牛或劣馬,這些牲畜還是趙無恤從中山國半買半訛來的。

  成年人在屯田官帶領下,都去熱火朝天地幹活,年幼的孩子也被分社區里閭集中到一起,趙無恤親自出動自己的內庫資金,下定決心要在鄴城開辦系統的教育,從娃娃抓起!

  移民初來乍到,住的大多是泥胚牆的草屋窩棚,唯獨蒙學修成了磚瓦房。

  其實哪怕是在故絳內部,只有晉國舊宮室附近有少量磚瓦房,其餘都是泥胚茅草的窩棚,一旦有火患就會損失慘重,這也是春秋之世常常諸侯城邑常發生大火災的緣故。

  趙無恤這種對於教育和孩童的重視,讓鄴城移民再度心生感動。

  當然,孩童們是沒有太大感觸的,他們只知道自己從此以後,就沒法一天到晚瘋玩了。

  西門豹入的是蒙學,就在名為「臨漳」的片區之內,蒙學中還用厚木板擺成長長的案幾,廳明幾淨,孩童們睜著大眼睛,跟著從魯國過來的老師,從《詩》學起。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每天清晨,孩童們便會跟著老師那一口夾雜魯地口音的雅言,開始念書。對年紀稍大的蒙童,先生還會解釋一下其中意思,「此乃賀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之歌……」

  對於西門豹這些年齡更小者,則只需誦讀記住,再將字寫出來即可。

  進入季夏之後,蒙學外的蟬鳴一日勝過一日,西門豹用稚嫩的手握著樹枝,在案幾下的沙盤寫下「桃之夭夭」四字,但他的心思,卻已經飛到外面去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