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無恤已經發現了,自己對北方諸侯的離合影響極大,如今中原列國的歷史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但對南方楚、吳、越的影響則較小,雖然有所偏離,但大致還是按著歷史的軌跡運行下去。

  吳國破越都會稽,困勾踐於會稽山,勾踐派文種乞和,夫差不聽伍子胥之計,而聽從太宰嚭之言,最終終與越國停戰,兩國訂立和平盟約後,吳國撤軍回國。

  從邢敖發來的信件看,越王勾踐將去王號稱君,作為吳的封君,保有會稽以南之地,以北則由吳國代管。越國還得進獻子女、玉帛、珍珠、銅錫無數,連勾踐也必須帶著妻子,入吳宮服侍夫差,以觀後效。

  「臥薪嘗膽,十年報吳?」趙無恤嘴角露出了一絲笑,勾踐的未來,他大致能猜到了,就是不知道派去越國的人,能不能說動文種、范蠡二人離開越國這艘破船,順便給勾踐釋放一些信號,趙越可以暗中聯合謀吳的信號,這條長線,足以放到十年之後。

  不過相比與此,另一個消息更讓他振奮:邢敖的信中還說,大行人伍子胥因為吳王存越之事大發雷霆,說什麼『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真是可怕,仿佛親眼看到未來,和晉國史墨的預言不謀而合啊……」

  若說在南方趙無恤忌憚誰人,只怕就是伍子胥和孫武二人了,這是吳國的兩根頂樑柱,撐起了吳國兩代君王的霸業。

  然而現在,這兩根柱子都搖搖欲墜了!

  據邢敖說,伍子胥因為此事請求引退,吳王夫差並未阻攔,他回到了五湖邊上的封地隱居,心中想必有很大的怨氣。而孫武也因為吳王不執行他「南進滅越」的戰略,與伍子胥一同告老,如今住在伍員的府邸里,專心著書。取而代之的是大宰伯嚭,成了吳國的首席大臣,此人是邢敖的舅翁,有能力,但貪慾也極重,既然越國的美女金帛能在他身上打開缺口,趙氏自然也能。

  當然,吳國真正的掌舵人,還是剛愎自用的吳王夫差……

  只不過,在夫差自我感覺下強大無比,足以西進北上與晉楚爭霸的吳國,在趙無恤眼中,卻已經千瘡百孔。

  「若失伍子胥、孫武,則吳國便不足為懼了……」就是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將這兩位大能賺來,對於伍子胥,趙無恤沒有把握,但孫武,似乎可以讓邢敖試一試。雖然邢敖如今的處境也不大好,晉吳的蜜月期早已結束,吳國隱隱在徐地、東夷、郯國等地與趙氏頗有衝突……

  不過這些事情,交給專門負責間諜和遊說的臣下去操心便是,趙無恤現在有更要緊的事情要做,他要親自駕車去溫縣,將自己的新娘接來。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六月底,隨著趙鞅三年孝期結束,隨著樹上的桃子由青變紅,綴滿枝頭,一場在全天下引發巨大爭議的婚禮,在鄴城新奠基的趙宮舉行……

  新娘對外稱之為「徐嬴」,而她的名,恰恰叫做「夭」!

  第832章 桃之夭夭(中)

  鄴城雖然名為城,卻沒有城牆,倒不是因為所謂的「大都無防」,而是因為這座城市一直處於擴張階段。

  春秋的河北地區人煙稀少,哪怕趙上卿讓幹吏成摶經營了三年,依然只有數千戶人家,以及數千戰爭中淪為氓隸的范、中行、衛人。其中還是以齊人居多,聽說這些在汶水之戰里被俘的齊人被分為三大批,一批留在魯國勞役,一批到衛國挖運河,還有一批就來到鄴城開挖溝渠,整治洶湧的漳水。

  但隨著侯馬盟約的簽署,晉國公室的屬民被趙魏韓瓜分,於是鄴城便成了最大的移民地點。

  今年開春,衛國的三百戶被擄掠者,邯鄲的一千戶民眾,朝歌的一千戶工匠,從溫縣過來的七百戶趙氏舊人,一千戶知氏之民,他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鄴城,這其中的主流,當然還是那一萬戶故絳民眾。

  年僅五歲的西門豹見證了整個搬遷過程,他家本來住在故絳西門,故以西門為氏,當年晉國遷都到新田,他的曾祖父也沒跟著搬過去。誰料到了他們這一代人,隨著新上卿趙無恤的一份號令,整個故絳一萬餘戶居民都連根拔起。

  在故絳當公室之民雖然日子苦了些,甚至許多氓隸之家無立錐之地,家中也無一點余財,但還沒到必須逃亡求活的程度。從父母墳墓所在的故鄉被強制遷徙,故絳之民沒有怨言是不可能的,只是畏懼身後趙兵鋒利的劍刃,還有趙卿之名才不得不成行。他們走的時候無不在埋葬先祖的墳冢痛哭流涕,也不知道這一生還能不能回來祭祀祖宗,更不知道搬遷時趙卿許諾的那些免稅好處能否兌現,就這樣帶著迷茫和猜疑上路。

  他們最初以為自己會到晉國的新「都城」銅鞮,結果卻多走了半個月的路,通過釜口道來到陌生的東方。

  西門豹跟著宗族來到這裡的時候正值初春,只見漳水旁的平原上,一片鬱鬱蔥蔥的草甸將漳水北畔整個蓋住,仿佛一張厚厚的嫩綠毯子,將厚重夯實的黃土地蓋在了下面,其中依稀點綴著一些桃樹,粉紅色的桃花朵朵綻放。

  長途跋涉而來的人十分衰弱,鄴城令計然組織了當地人和先到的人,在釜口通往鄴城的塗道旁蓋起粥棚,好讓體弱者和生病者在此休憩。

  抵達鄴城後,原本極其嚴肅,緊緊盯著移民防範他們逃跑的趙兵搖身一變,變成了建築大隊,和當地駐軍一起動手,只用了幾天時間就搭好了一萬多個窩棚,又找了些石塊在周圍擋風,按照遷徙時的里閭分配,每戶一個小窩棚。很快,這些窩棚便在漳水兩岸鋪展開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