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時之間,虞喜竟為河谷上方里的知軍感到一絲憐憫,畢竟大家都是晉國人。

  他算得上是少小離家,剛滿二十就跟著趙無恤去了宋魯,這之後八九年過去了,太行以西他一次都沒回來過。在魯國雖然過的不錯,有大片田宅,不打仗時有女婢伺候起居,有氓隸為他耕田種地,可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是趙無恤對他們這些晉人說過的話,仿佛醍醐灌頂,點醒了他們。對啊,若回不了故鄉,回不了祖宗墳冢所在之處的話,自己在外耀武揚威又有何意義?

  下宮那座馬廄不知還在不在,成鄉那間屬於自己的屋子是否已被戰火焚成灰燼?就算這些東西都沒了,可家鄉的味道他卻忘不了,勁道的黍子酒,夠味的酸醋,苦甜相間的枸杞,這就是晉國啊……

  現如今,他已經來到了上黨,往西兩三百里就是新絳。和故鄉的阻隔,就剩下眼前這些如瓮中之鱉的知軍。這些晉人,他們對於虞喜而言,是回家的絆腳石。

  更何況,自己的袍澤伍井,就是慘死在這些知兵手下的!

  所以哪怕是鄉黨,虞喜也不會手軟!他還是會像過去幾十次戰鬥一樣,如饑似渴地欣賞他們面對騎兵的恐懼,感受環首刀刃划過他們脖頸時血液的溫度。

  「雲台忠魂歸故鄉!」

  虞喜放平了長矛,大喊一聲,他的副手也吹起了復仇的號角,低沉渾厚,充滿哀悼之音。胯下馬兒前腳踢揚,朝前方衝去,如離弦的箭,自南側鑽出樹林出現在河谷中。

  他們的任務,是把知軍一截為二斷!

  ……

  「騎兵也動了。」

  山脊下的河谷中,一群如螞蟻群般細小的騎兵自密林黑影后現身,排成無止無盡的長長的菱隊,開始向知軍發動衝鋒。

  柳下跖握住刀柄的手鬆開,而他的側面,被盜跖那雙殺人不眨眼的眼睛盯著頭皮發麻的呂行也悄悄放開了懷中的短劍,長長除出了一口氣。看來一切都會按計劃行事,他們總算不用突然暴起刀劍相向了。

  呂行在兩年前坑了知宵一把後為家族背鍋,被貶斥到行伍中,隱忍不發,為的就是這一天。他在戰前隱匿身份,被魏駒委派到一條名為端氏的小河處,準備捅知氏留下的軍隊一劍。

  這條名為「端氏」的河流和丹水同源,出丹朱嶺往西南流,一直流到一座同樣名為「端氏」的城池去,那是知氏存放糧秣輜重的地點。這條河的河谷雖然不利於大軍通行,也無法攜帶輜重,但一支兩千餘人的輕裝部隊卻可以輕易地沿著端氏河谷,出現在晉軍背後。

  率領這支奇兵的人,毫無疑問,自然是盜跖最合適。

  一個月前,趙無恤知道決戰的時刻即將到來,面對傾盡全力的知瑤,不知魏氏反正真偽的他也不敢大意,不但命令冉求帶著一軍魯卒西來,更讓柳下跖也帶著他那些在齊國長城一線屢立功勳的手下趕赴長平。

  一直以來,盜跖一直被無恤當做奇兵來用,無論是孟諸之戰,還是之前的汶水之戰,盜跖之名和奇兵繞後幾乎等同。由於擔心盜跖的抵達讓敵軍生疑,趙無恤刻意隱瞞了這個消息,並特意下了一道軍令「泄露柳下為將者,斬!」

  所以此時此刻,柳下跖才能和呂行站在山嶺上遠眺戰局,他們身後,是被呂行突然帶著魏兵擊殺的知卒屍體,一個個臉上都帶著不可思議。

  「轟隆隆!」遠處的壁壘後傳來越來越密集的鼓點,這是趙氏武卒反擊的標誌,三千知氏死士遭到飛石和箭雨削弱,又被袍澤背叛,頓時沒了銳氣,連連敗退。

  南面,魏軍的大陣向南移動,避開了趙軍的正面,從側翼包抄知軍,但在盜跖看來,他們這是怕趙軍在背後下手,不加區別地進攻。

  北面,裝了半天潰兵,早就憋了一肚子氣的田賁拋棄了甲冑,赤著上身揮舞著雙刃呼呼往坡下沖,士鮒不能擋也!

  呂行擦了把汗,乾笑道:「可惜,吾等不能親自參與大戰。」

  「魏氏就算袖手旁觀,也已經是此戰首功了。」盜跖話裡帶著諷刺,他一貫如此,讓呂行更加尷尬。

  他們雖不能參戰,卻能看到全局:丹水河谷里回音激盪,有斷折長矛的劈啪,刀劍交擊的響動,以及「義在東軍!」「天命玄鳥!」和「雲台相見!」這些層次不齊的吶喊。

  仿佛一塊被裹在麵皮里的肉餡,知氏和梁、范二大夫面臨被包圍的窘境。

  呂行看得心裡百感交集,他也沒想到,這場戰爭居然會以這樣的結局收尾。

  「不看了,沒意思。」就在這時,盜跖也突然失去了興趣,扭頭便走。

  「知氏敗局已定,差別只在於會輸多慘,是全軍覆沒,還是逃出點人,不過這一點,得由吾等決定。」

  他另有任務,那就是帶著奇兵沿著端氏河,去將知瑤的後路端氏城拔除!

  第798章 走投無路

  一百年前,晉軍進攻盤踞在上黨一帶的赤狄潞子國,在推進的過程中,在端氏和丹水之間建立了光狼城作為基地。城邑依山而建,後方利用陡峭的山崖作為屏障,甚是險峻,城牆以山石為基,用細密的黃土版築而成,因為是以細心著稱的中行林父監造,所以一百年過去了,依然十分堅固。只可惜年久未用,四處已長滿荊棘和雜草,且女牆不高,難以抵擋初冬寒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