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座山就象一根高大的石柱,矗立在大河的急流之中,將原本寬敞的大河變成了狹窄的三股急流,俗稱北邊一股為「人門」,中為「神門」,南為「鬼門」,而以「鬼門」尤險,後世亦稱之為「三門峽」。

  大河水流在該地最急最險,船隻在經過時,觸礁遇難的事故常有發生,所以船主和商賈們談砥柱而色變,上下游的航運也很難開展。

  所以范氏、魏氏運送陶器、湖鹽的船隻集中在砥柱以東的地區,比如這處名叫「瓠丘」的小漁村,在魏氏投機,獲得范氏河東領地並加以整合後,儼然成了大河中游的重要港口。

  就在趙鞅抵達軹關三天後,這裡也聚集了眾多兵卒,知瑤的兄長知宵為帥,帶著族兵登上了由魏氏提供的大船。

  鼓聲響起,到起航的時候了,沒有帆的魏氏鹽船蒙著麻布,裡面卻是全副武裝的知氏兵卒。「只希望他們吐出的穢物不要將船弄沉。」令狐博如此想著,卻帶著笑容去奉承知宵,祝這位知氏長孫旗開得勝,贏得不亞於他弟弟知瑤的功績。

  知宵貌丑,所以並不受父親寵愛,若非祖父堅持他的長孫身份,恐怕早就被人遺忘了,所以他這次需要一場勝利,證明一下自己。

  當然,除此之外,他也另有所求。

  「聽說趙卿的女兒也在溫縣,雖然有傳聞說她並非趙氏之女,可其容貌早已越過太行,傳到所有人耳中,此去河內,或許能一睹真容,要知道,我與她還有一份被廢棄的聯姻。」知宵看著奔騰東去的河水,眼中露出了一絲期待。

  只聽見緩慢沉穩的鼓點,以及木槳柔和的划動,載滿兵卒而非鹽巴的船隻們呻吟著,粗重的牽引繩緊緊繃起,緩緩離開港口,向東駛去。

  知宵邀請呂行與自己一同出征未果,便在船上與令狐博、呂行告辭,登船後扶著欄杆想像勝利場景和美人姿色去了。

  呂行看著船隻漸漸遠去,笑容頓時凝固了,這次偷襲是知氏的計劃,他魏氏只是提供船隻而已。

  「如今太行以東戰局未定,吾等就這樣幫助知氏,真的好麼?」善射的呂行目測那些知兵足足有一師之眾,魏氏提供了大半鹽船才將他們裝下。

  「魏氏明面上還是尊晉侯,聽從執政之命的,不過這一次,家主和世子另有打算。」令狐博留了飄逸的鬍鬚,也在岸上觀看船隻離開。

  他深信,魏氏才是這場戰爭的贏家,前期投靠知氏,得到了范氏遺產,並且避免了在河東地區與其他卿族交戰,維護了宗族的利益。如今知氏已經越來越倚重魏氏了,接下來,就是要進一步贏得他們的信任,未來若形勢不妙時,才能將刀子捅得更狠!

  所以世子魏駒主動去新絳陪伴晉侯左右,當了人質,在知氏請求舟師支援時,他們也毫不吝嗇地提供船隻。

  究其原因,是魏氏的家主魏侈內心的需求越來越多了,他已經不僅僅滿足於讓魏氏在兩大集團間自保,而是想讓這種亂相持續越長越好。趙氏和知氏無論哪一邊獲勝,都能控制泰半晉國,實現一家獨大,那樣對魏氏不利,最好他們就劃太行而治,魏氏想辦法中立,維持這脆弱的平衡。

  所以在魏氏眼裡,韓氏真是笨蛋,若當初他們願意與魏氏組成攻守同盟,而不是全力加入趙氏,哪會淪落到今天的窘境?

  哪邊風頭盛,魏氏就想法辦法給另一邊邊以幫助,無論明里暗裡。所以他們一邊給趙氏運送鹽、糧出售,一邊又讓知氏上船,給風頭正勁,一面控制了衛曹,一面又想反攻太行以西的趙氏製造點麻煩。

  若問他們什麼時候才會選定陣營?那得是戰爭將要分出勝負,魏氏不得不做出抉擇的時候吧,令狐博如此想道。

  等半個時辰後,大河上已經再也看不到一點船影后,令狐博才要轉身離開,卻被一個匆匆來此的使者攔下,在他耳邊匆匆說了幾句話。

  令狐博先是愣住,然後是嘴巴微張,最後是猛地轉身,看著早就在十餘里外的偷襲船隊,怔怔出神。

  「發生了何事?」呂行走過來問道。

  「是最新的消息,趙無恤,趙無恤在東方大敗齊軍,不日將回歸晉國!」

  乍聞此言,呂行也面如土色,趙無恤已經不是在泮宮裡和他斗箭術小道的少年了,而是執掌數萬大軍,操控兩千乘兵賦的軍將。

  「這麼說河內並不空虛,看來知宵危險了!只是可惜了那些上好的鹽船。」

  可現在,已經沒法追回船隊,順流直下是輕快迅捷,再想回來,卻難於登太行!

  令狐博則想的更遠,他一臉酸楚地蹲在河邊,很不甘心,他們魏氏的機關算盡,在無恤歸來的消息面前仿佛成了一個大笑話!他歸來後,晉國的戰局平衡將偏離魏氏熟悉的軌道,或許,是時候做出抉擇了……

  第783章 雌虎

  敵人船隊襲擊溫縣港口的消息傳到城中後,頓時引發了一陣小混亂。

  趙鞅帶著城中青壯去了軹關,現在也不知道打到哪了,短時間無法回防。所以溫縣只剩下趙廣德帶著一群由老弱傷兵、豎人和未經訓練、甚至尚未成年的童子組成的守軍,滿城婦孺就靠他們來保護。

  趙廣德第一次承擔這種重任,倒還算鎮定,他和舟師統帥古乘在河岸邊部署了一定的防禦,敵人的船隻靠岸很分散,攻擊也不是很犀利,如今連灘涂都未曾占領,只要將他們趕下水,就可以獲得勝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