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於是他決定將兩種意見折中,這三萬人就是活生生的資源,他要物盡其用,不能簡單地殺掉築個京觀嚇嚇人了事。

  戰後的第四天,趙無恤召集主要僚吏開會,將自己的決定告訴了他們。

  ……

  「戰爭仍未結束,我不會放齊人回去,有昆父兄弟同為俘虜者將被挑出來,加入我軍做僮僕。其他人則將作為補償魯國損失的人質,分散到魯國各縣服役。」

  說白了,這些齊人要麼做趙軍中的填溝壑者,要麼留在魯國任由幕府驅使,修補城垣、清理屍體、重新耕種土地、在礦山開採礦石、伐木拉縴、開挖運河溝渠,魯國在戰後百廢待興,有的是事情等他們去做!

  恩,他們其實就是奴隸,得以活命,卻失去了人身自由。

  對於趙無恤的決定,眾人皆表示此策可行,要知道,趙無恤廢除了殉葬,廢除了人祭,規避野蠻的屠殺,卻從未廢除同樣野蠻的奴隸制度。隨著近些年戰爭的持續,許多衛國、齊國戰俘都淪為氓隸,為魯國經濟的繁榮做貢獻,軍功授田裡,也有可擁有氓隸人數一條,在場的冉求、虞喜等人,其實得到了廣闊的食田和數以百計的僮僕,成為魯國新興地主階層的代表人物……

  趙無恤想避免歷史上秦帝國統一時引發的國族仇恨,可在軍功授爵授田,並留數額巨大的奴隸進行壓榨,保證國人利益這方面,卻走了秦的老路……當然,這時代的秦還是僻在雍州的宅男,離改革尚早,趙無恤就是要將他們的路占掉,讓這些嬴姓老親戚無路可走。

  事情便如此決定了,不過常跟在趙無恤身邊,儼然是第一顧問的計然卻笑著搖了搖頭。

  「辛文子先生,你認為如何?可有不妥之處?」

  計然站出來道:「並無不妥,我曾南遊楚國,親眼見到吳軍入楚時屠戮百姓,殘殺楚兵,以至於整個楚國都團結在楚王周圍反抗,原本能鯨吞大半楚國,最後卻只落得倉皇而逃,這就是孫武的因糧於敵做的太過了,吳人的做法是強盜劫掠,而不像謀國。」

  「而將軍的善後做法卻有利有節,頭腦清醒無可挑剔,老朽最佩服將軍的,不是功業顯赫,而是對待大勝後的謙和和節制。」

  趙無恤被計然誇了一通,倒挺受用的,不過計然隨即話音一轉,說道:「但將軍如此處置,隨之而來的也有一個問題。」

  他將手從袖子裡抽出來,指尖捏著什麼東西遞到趙無恤面前,眾人定睛一看,卻是一粒發黃的粟米。

  計然就這樣將再普通不過的粟米放在手心,高高舉起道:「這個問題,便是糧食!」

  第764章 糧食問題

  作為經濟專家,計然功課做的很足,跟著趙無恤行軍途中也沒少翻閱沿途縣鄉上計資料。才進入魯國半個多月,他卻儼然是一個魯國通了,在這場合議後,計然給趙無恤算了筆帳。

  「將軍在魯國苦心經營數年,售賣瓷器、魯縞等物換取糧食,許多地方已經粟支一年,曲阜、鄆城等地甚至粟支兩年。然而將軍連續征戰一年半,每次動員和集結、訓練都要消耗大量糧食,這些地區的倉稟便所剩不多了。更別說魯國青壯被抽調入伍,民間本就缺少勞力,隨後魯國又遭到齊的入寇,去年的秋收受影響,今年的春耕更被耽誤。」

  「如此一來,魯國的糧食勉強夠吃到秋收,許多地方入秋前只怕就要遭饑荒。將軍這幾年通過均輸抑制糧價,如今卻要瘋漲了,屆時魯國粟值百錢、千錢,民心必亂!這還沒算上將軍的大軍的人吃馬嚼,又是一筆巨大支出,先前依靠陶丘運到鄆城的糧食維持軍需,之後該怎麼辦?」

  他最後給出了結論:「總之,若再多出三萬張嘴的負擔,現在的魯國根本養不起如此多的俘虜,就算讓他們作為氓隸參與收割,也得等七八月秋收時節,如今是五月中,將軍必須找到夠三萬人吃三個月的糧食,否則……」

  計然沒有再說下去,但趙無恤知道後果,糧食,是一切邦國的基礎,若連吃都吃不飽,一切功名霸業便無從談起。

  他摸著下巴道:「我不會在魯國久留,晉國西線戰事告急,銅鞮已經被知瑤攻下,韓虎和樂符離退守上黨、長子,我怕他們隨時可能會撐不住,戰線正在往太行推移,連溫縣也不安全。至遲到六月,我的大軍便會西返,魯國的糧食負擔便能減輕了。」

  「至於俘虜的口糧……」趙無恤想了想,「缺口大概是多少?」

  計然撥動算盤,他對這個發明愛不釋手:「人月食一石半粟米,三個月,大概是四石五斗,三萬人就是十四萬石。」

  「氓隸不用吃飽,吃飽了反倒會生出反抗的心思,每個月一石就行,三萬人……十萬石?」

  趙無恤笑了:「我記得攻破朝歌后,城裡便有一百多萬石糧食,一年時間裡人吃馬嚼消耗大半,也還剩幾十萬。如今衛國交通已經打通,隨時可以順大河而下,再走陸路接濟魯國一些。」

  「朝歌存糧不能動。」計然卻很堅決。

  「將軍雖然贏了東方的戰事,可西方與晉侯、知、魏和范、中行的作戰隔著太行,霍太等山系,即便戰事順利,也要花一年半載,甚至更長時間。趙韓駐軍甚多,河內剛從戰亂里緩過來,許多地方秋收前也沒有存糧,都指望朝歌的倉稟接濟,所以朝歌的糧食決不能動用!何況魯國民間需糧的缺口不止這些,約莫估計,得三十萬石才能讓魯國糧價回落,平安進入秋收。千里輸粟,到魯國都被民夫吃掉三分之一了,得不償失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