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據說,此人曾經在孔子講課的杏林聽過課,但未正式拜師就走了。他還在宰予的費縣縣寺里做過筆吏,只是不久後便自己辭職回家。

  齊人入魯時毀掉了他賴以為生的田宅,他流落到中都求食,被路過的趙無恤遇到,只聽了此人報上的姓名,無恤便決定將他帶在身邊。

  趙氏的僚吏們都很奇怪,趙無恤為何這麼做?能在他身邊參贊的,無不是食客、家臣里的佼佼者,這個瞎子,他何德何能!?

  無恤當時解釋道:「凡是底蘊深厚的邦國和卿大夫,必有國史、家史,這場戰爭是難得的大戰,所以我希望他能詳細記述下來,讓後人知道,今天發生了什麼。」

  「可為何是他?將軍麾下耳聰目明者不知凡幾……」還有有人不服。

  趙無恤神秘一笑:「給他個機會罷,我覺得此人未來能成為編篡我趙氏史事的良史。」

  今日一看,趙無恤果然沒失望。

  他看著竹紙上的內容道:「記得不錯,不諱言,不揣測,如實記述,而且敘事嚴密,文筆極佳,讀起來膾炙人口,我仿佛看到此戰又重演了一遍。你看不到場面,卻能描述得讓人身臨其境,更可貴的是還不偏離事實,是怎麼做到的?」

  瞎子青年抬起頭,眼睛微閉,但趙無恤知道,裡面一定是波瀾不驚。

  「稟將軍,小人沒有眼,可還有耳,還有心,加上記述用的手,三物足矣。」

  「了不起。」

  趙無恤點了點頭,他很少如此稱讚一個人。

  「左丘明,你未來一定能成為一代良史!」

  ……

  高無邳乘著一輛馬車被送了回去,他有些精神恍惚,畢竟剛才被趙無恤嚇壞了。

  但他並不是趙無恤唯一的準備,他同時也讓公輸班將弩砲移動到近處,只等齊人拒絕後發動進攻。

  只是一旦那樣,這場戰役就要演變成一場單方面的屠殺了,汶水恐怕要為之不流,而趙軍也將付出不小的代價,這不是趙無恤願意看到的結局。

  他希望此戰能到此結束,讓趙軍能儘快回歸軍情如火的西線。何況國、高兩卿,也是他未來東方計劃的一部分……

  陳氏在歷次戰爭里占盡了便宜,齊國公室和公族日漸削弱,陳乞陳恆父子卻一天天壯大,趙無恤可不想讓他們這麼輕鬆地完成「陳氏代齊」!

  高無邳進去足足過了半個時辰,就在趙無恤耐心即將耗盡,讓手下發動進攻時,對面卻派人過來了,還打著約定好的白旗,是高無邳,還是國夏派來的使者。

  「國子說,此戰輸得心服口服,他願帶大軍降趙,還望將軍能信守諾言!」

  「天地為證,小子若違誓,必家滅族亡!」

  指天發下毒誓,看著俯首在戰車下十餘步外的齊人使節,趙無恤嘴角露出了一絲上翹的弧度,他望向對面細雨里有力無氣的齊軍交龍之旂垂垂落下,像一個戰敗的士兵。

  午間開戰,到了傍晚時分,三萬齊卒便卸甲投降,他們輸掉了這場戰役,也輸掉了整場戰爭!

  第762章 降(下)

  投降儀式在傍晚時分舉行,這是既定的規矩。

  春秋列國之用兵,一向是打服就罷兵,而不期於多多殺傷,殺人之中,又有一套貴族時代遺留下來的軍禮制度,這就是與戰國最大的不同,正是應了後世的那首詩「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楚莊王在邲之戰後論「武」,拒絕築京觀,大概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了。

  雖然這幾十年間禮樂崩壞得厲害,但作為世卿,國夏依然嚴格恪守著這一標準,他請求收容一下兵卒後便投降,趙無恤也欣然同意。齊人被圍得死死的,連重整隊列的空間都沒有,不怕他們玩出什麼花來。

  諸侯間的投降禮儀大致相同,不僅有戰敗者的投降禮,也有戰勝者的受降禮。約定好時間後,他駕著代表勝利者的朱色車馬,與乘素車的國夏、高武邳二人相遇於屍骸滿地的兩軍陣前。

  國夏是位有一張國字臉和稀疏鬍子的中年人,這位歷史上讓趙鞅頭疼不已,數次扭轉晉國戰局的齊國名將還來不及大放異彩,他的武運便在汶水被趙無恤斬斷了。

  這場前所未有的大敗,已夠他在齊國的史書里遺臭百年……

  夾谷之會時國夏不在,這是他與趙無恤的第一次碰面,在驚訝於趙無恤之年輕的同時,他也勉強抱拳道:「趙將軍能提出休兵,真乃兩軍將士之幸。」

  「是投降,無條件的投降,不是什麼休兵。」趙無恤身邊有許多黑衣侍衛護送,他得提防齊人玩當年曹沫劫盟的把戲,面對國夏,他舉止彬彬有禮,口氣卻一點不客氣。

  國夏一愣:「無條件投降?」

  「然,齊人不能提出任何交換條件,一切都應遵從我的指示和命令。」

  國夏眉頭大皺,大概是覺得有些屈辱,胸口起伏不已,若換了平時,他早就一揮袖子掉頭就走,高無邳連忙在後面拉他袖子,提醒他齊人已經輸得一塌糊塗,無法再戰了。

  這是無從爭辯的事實,國夏沉吟片刻後,選擇低頭。

  他卸下頭盔,朝趙無恤誠懇地說道:「容許我說起一件幾十年前的舊事。當初,陳哀公會合楚王進攻鄭國,陳軍經過的路上,水井被填,樹木被砍,鄭人很怨恨陳軍。後來,鄭國的子展、子產領著七百輛戰車攻打陳國,夜襲成功後便進了陳城,他們沒有大肆報復,子展命令軍隊不要進入陳哀公的宮室,和子產親自守衛在宮門口,接受投降後點了點俘虜的人數就離開了。兩人寬待降者的舉動得到諸侯讚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