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邯鄲城便利的交通易於向周圍的戎狄地區擴張,可這也為外來者攻打邯鄲提供了方便。為了自保,邯鄲便建立起了以高大的夯土城牆為依託的防禦體系。

  整個邯鄲城還沒有後世趙都的雄壯廣闊,城比中牟要大,比朝歌卻小,外郭高七八丈,內有東、西、北三座小城互為犄角,協防外敵。而三座小城之內還有不少從台大宮,在緊要之時,可充禦敵之用。

  登紫山看了看邯鄲城內的部署後,就算在做到旬月破朝歌壯舉的公輸班看來,這也是一場艱難的城市攻防戰。

  但趙無恤卻讓公輸班只管繼續監督打造器械,其餘事情則由他來想辦法。

  今天在大帳里,就在眾人苦思破邯鄲之策時,趙無恤便說道:「我恰有一計,可讓邯鄲人心動搖,讓破城的困難降到最低……」

  ……

  幾個月前,邯鄲稷以報父仇為名,帶著五千邯鄲兵誓師南下。

  這五千人里多數是邯鄲、寒氏、乾侯、戲陽的淳樸百姓,平日從不離開自己的田宅哪怕三十里。直到某一天,邯鄲氏的徵召來了。

  庶民平日的任務便是「取彼狐狸,為公子裘」,到了戰時便要服役,於是他們穿著破爛的鞋履和破爛的衣褐,在邯鄲氏華美的金邊玄鳥旗下出發,昆父、兄弟、鄉黨共同踏上征程。

  眾人離家時心情迫切,對於邯鄲地區的人來說,戰爭是一場冒險,以往征伐戎狄倒沒太多油水,至多搶幾個狄女回來暖榻,讓戎人做氓隸種地。但要是去搶掠衛國,就能賺到農稼無法獲得的財富!

  他們武器本來比較簡陋雜亂,但在朝歌府庫里得到了補充,得以更換的還有身上的裝束。

  那一日,朝歌城外儘是邯鄲兵頂上黑色的墨旌和額頭白色的抹巾。

  他們聽過歌謠,據說當年周武王也是帶著這樣一支軍隊,肆伐大商,在牧野獲得決定性勝利的。

  家主和司馬告訴他們,哀兵必勝!

  可直到他們真的在牧野遇到了敵人,才嘗到了戰爭真正的滋味。

  那不是戰鬥,而是一場屠殺,臨時遇敵,家主和軍吏都十分慌亂,只知道要他們列好陣形,拿起戈矛和弓箭,堅守陣地。但自己卻倉皇而走,接著,騎士們襲來了,那些全身皮甲、看不到臉的趙氏突騎,衝鋒時空氣為之凝滯,鑌鐵的轟鳴充斥整個世界……

  他們脆弱的陣線瞬間崩潰,弟弟眼看著哥哥被踩在馬蹄下,父親失去兒子,鄉黨的肚皮被環首刀劃開,他還試圖塞住自己的腸子……

  最後,他們看見帶領自己上戰場的邯鄲家主被一箭射倒,而同盟的朝歌范兵也想秋天的粟麥一般,在趙兵的有序收割下成片倒下。

  對於趙軍來說,牧野是場值得被寫入史冊的輝煌勝利,可對邯鄲兵卒來說,卻是一場莫名其妙的失敗,他們膽敢反抗趙氏的脊樑被一下敲斷了。

  從此以後,苟活的邯鄲兵卒成了趙軍新附兵中最老實的一批人,等到打下朝歌、中牟後,相較於後者,他們水漲船高,有不少人已經儼然將自己當趙兵看待了。

  「反正邯鄲本就是趙氏的小宗,我們其實都是趙氏的臣子……」其實直到被俘虜後,他們才知道了這個事實,平日裡他們只認管自己收取賦稅的人,哪知道邯鄲頭上還有多少層封建。

  總之,過去幾個月里,邯鄲兵們日子過得還算不錯,沒有被太過苛待,雖然一些危險的任務會讓他們去做,但若是表現得好,也有機會被提拔,趙氏賞罰分明,比起早先在邯鄲軍中要公平得多。

  等進入邯鄲地區後,這些降兵更是被趙氏世子親口許下了一個承諾。

  「凡在趙軍中服役的邯鄲、寒氏、戲陽、乾侯籍貫者,若有小功,戰後無田宅者賜之,有田宅者倍之,有大功者,賞爵為吏!」

  眾人沸騰了,軍功授田宅對他們也適用!這意味著,原本在這片地區地位低下的他們,很可能要一夜翻身了!

  舊的貴族即將滅亡,新的小農地主階層即將形成……

  在魯國,這一切都進行的很慢,因為卿大夫們尚未被全盤推翻,可在邯鄲,趙無恤卻有心將邯鄲一系連根拔起!

  如此一來,那三千餘邯鄲降兵們算是徹底忘了過去所屬,開始向趙氏效忠了。

  誰給我們土地,誰給我們糧食,就向誰效忠,對於底層的人而言,這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

  不過這一切也是有代價的,首先,趙氏世子要邯鄲兵們做一件事。

  是填溝壑?還是冒險登雲梯攻城?亦或是冒充逃兵混進城裡?他們心中忐忑,最後一項趙軍也不是沒做過,但城裡的守卒太過膽小謹慎,從半月前開始,便一律不納外來者。

  最後居然都不是,世子只讓他們集結到一塊,是夜將近子時,四千餘人在城外圍坐,和陸續過來的當地父老一起……唱歌?

  唱歌?眾人愕然。

  「敢問上吏,要吾等唱什麼?」

  趙無恤派來的軍吏笑了笑:「世子說了,只要是邯鄲當地人都知道的民歌,唱什麼都行,但聲音要大。」

  邯鄲降兵們面面相覷後,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他們便開始對著黑夜裡陰影憧憧的邯鄲城牆,唱起了一首邯鄲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民歌……

  「請成相,世之殃,戰亂不休殺辜良。」

  「邯鄲無主,如瞽無相何倀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