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鞅解釋:「汝等不知道,凡是美女,一定會為醜婦所仇視;盛德之士,一定會為亂世所疏遠;正直之人,一定會為那些奸邪之徒所憎惡。楊因被鄉人驅逐,是因為他的才幹不容於眾,五次背離主君,是因為他們不能重用,這不是讓寶劍蒙塵麼?」

  說罷,出門迎進楊因,將他當成上賓來奉養,這個楊因也感念知遇之恩,跟在趙鞅身邊,為他將碩大趙氏的政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在不拘一格用人才方面,趙無恤也對老爹佩服不已,就和孔子說過的那句話一樣:「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一個人為周圍的人們所喜歡還是厭惡,並不一定能夠作為鑑定他品質高下、才幹優劣的準繩。

  總之,是騾子是馬,還是得拉出去遛一遛才知道。

  所以趙無恤對這位楊因還是有幾分禮遇的,與他見禮後一問才知,原來是有賓客到了,趙鞅喚他一同去見見。

  無恤不由大奇,究竟是什麼人,竟能受到趙鞅如此重視?

  楊因對趙無恤和對趙鞅一樣恭敬,他低聲說道:「是邯鄲氏的家主,趙午來了!」

  趙無恤頓時嚴肅了起來,匆匆往溫縣廟堂走,一邊想著關於邯鄲氏的事情。

  邯鄲氏是趙氏小宗,百年前幫助趙宣子在桃園擊殺晉靈公的趙穿後代。他們在下宮之難里逃過一劫,如今子嗣旺盛,坐擁邯鄲、寒氏、乾侯、戲陽四個萬戶縣,有人口二十餘萬,徒萬人,除了晉國六卿外,大夫中就數邯鄲氏實力最強!

  早些年邯鄲還忠於趙氏時,趙氏興旺發達,可一旦血緣關係淡薄,邯鄲開始投靠范、中行後,趙氏在太行以東便猶如斷了一臂。

  趙無恤與邯鄲氏的兒子邯鄲稷有過節,為了治服這家桀驁不馴的小宗,他和趙鞅想了許多手段,在利用對齊戰爭的大勝,成功從晉侯處要回對邯鄲的宗法管轄權後,趙鞅便一直逼迫邯鄲攻衛,讓兩者相互削弱。如此一來,則邯鄲氏的兵卒疲於奔命,從而減少他們的力量。

  這種方式顯然是有效的,趙無恤剛進殿門,就見到一個穿緇衣,戴大夫之冠的中年人匍匐在地,朝趙鞅稽首臣服,口中還大聲說道:「邯鄲敢不唯大宗之命是從?弟願將去歲從衛國掠來的五百戶工匠拱手奉獻給兄長,這就讓讓他們遷到晉陽去!」

  第617章 一筆寫不出兩個趙字

  這是趙無恤第一次見到邯鄲氏家主,趙午——本來叫他邯鄲午也並無不可,畢竟已出了五服,獨立為一氏。但自從強勢的趙鞅繼承家主之位後,就在家法中宣稱,小宗在大宗面前,只能自稱趙。趙氏上下,只有一個姓氏,一個宗主,一個聲音!

  此時此刻,四十上下的趙午穿緇布衣冠跪坐在堂下,表現得十分簡樸低調,仿佛是待罪之臣,在趙鞅面前也顯得戰戰兢兢,自稱「弟午」。

  趙午不能不怕,家中的叔伯兄弟,乃至於他的兒子都勸說他不可到溫縣來,趙氏對邯鄲氏志在必得,恐怕會對他不利,輕則扣留,重則殺害!

  但他也不能不來,且不說上次伐齊勝利後,作為獎賞,趙鞅從晉侯處重新得到了對邯鄲的法理支配權。就說這數年來,趙無恤在魯、宋的立足,以及對衛國不斷發起的攻擊,都讓邯鄲氏心驚膽戰。

  下宮之難後,趙氏家族便面臨著領地分散、家族分化,難以有效掌控的麻煩。趙氏原來的老巢在溫,在晉國南部;趙鞅當家後著力經營晉國北部的晉陽,家族駐地隨即轉移過去。而邯鄲氏的領地則在晉國東部的河北平原,與大宗隔著太行山。

  這時代太行八陘尚未完全打通,僅有的那幾個隘口還在鮮虞、知、范、韓手裡。所以從晉陽發兵到邯鄲得繞道晉南,短則一月,多則兩月,溝通起來極其困難,邯鄲難以長久指望大宗,離心力就這麼產生了,兩家親戚越來越生分,裂隙也越來越大。

  與之相反,范氏、中行氏兩家的領地重心就在晉國東部的朝歌、東陽,與邯鄲相鄰,邯鄲自然難免要依靠兩家的庇護和照應。加上他們幾代人與中行氏聯姻,如今在邯鄲氏族人眼中,反倒是中行要親於趙氏了。

  可這幾年天下形勢風雲變幻,當東西二趙的聯絡打通後,趙午卻赫然發現,趙無恤的東趙騎兵從西魯出發,只需要十天時間,就能渡過大河,奔襲邯鄲。溫縣的徒卒也只需十多天就能兵臨邯鄲城下。

  反倒是范、中行連續遭到失敗和損失,頗有被東西二趙包圍的架勢。

  見大宗日益興旺,權衡利弊後,膽小而謹慎的趙午便不敢造次了,他不顧叔伯兄弟的阻攔,乘著趙無恤成婚,便巴巴地趕來溫縣覲見趙氏父子。

  趙午臨走時對那些阻攔他的人喝罵道:「汝等懂什麼?范伯與中行伯做的那件事情,是要將我邯鄲拖入戰亂啊!若是三家開戰,無論邯鄲加入哪一方,都會成為大亂的中心,受損失的還是我家!與其如此,不如設法中立!」

  既然范、中行都自身難保,邯鄲自然要為自己留一條後路了。

  所以他在堂上表現得十分恭順,一來就提出,要將近幾年來攻衛所得到的工匠人口全部轉交給大宗。

  五百戶工匠看似不多,實則卻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了,尤其是衛國手工業發達,一旦得到他們,必能讓晉陽的手工水平更上一層樓!

  陪坐在旁的趙羅喜笑顏開,邯鄲氏能如此,看上去的確是真心臣服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