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趙無恤要面對的敵人,不僅是那些強大的邦國政權,還有牢牢紮根於他們土地上,被民眾信之不疑的神祗,尤其是在齊、楚、吳越這幾國……

  在政治統一的同時,若能同時實現宗教的統一……

  也許二世而亡的悲劇,就不會在下個大一統王朝上演了!

  無恤在耳邊輕聲對南子說道:「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我想要的宗教,是立足宋國,卻能將天下列國官方信仰、民間鬼神兼容並包的宗教!」

  ……

  「天下諸侯的信仰雖然看似繁雜,區別甚大,但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們都有某種共性,南子你能看出來麼?」

  「若說共性,應當是以敬天法祖為核心,以社稷、日月、山川等崇拜為羽翼,以其他江河鬼神崇拜為補充……」

  趙無恤道:「沒錯,南子我再問你,這世上有一個神?還是多個神?」

  「單單楚地的神祗就有近百,當然是有許多個神……」看到趙無恤唇角的笑意,南子眼中閃過一絲狡黠,連忙掩著嘴道:「下妾是不是又說錯了?這世上莫非只有一個神?」

  趙無恤卻不答。

  在世界上,傳統的自然崇拜是一種多神論,承認及崇拜多位神祇,南子所說的列國信仰就是多神論。

  然而進入軸心時代後,一神論開始出現,它將「上帝」看做是世界的惟一創造者,並且是仁慈的神聖的至善者,管理並插手人類的活動。

  然而趙無恤不打算延續競爭力低下,教派繁雜,無法形成向心力的多神論,也不打算嘗試與先秦中國人精神世界有所衝突的一神論。

  他心目中的新宗教是紮根於中國土壤里的本土宗教,至於她的理論基礎……

  「南子你要記住,神沒有多個,也並未唯一,我稱之為泛神論……」

  「泛神論?」南子弄了一疊上好的藤皮紙細細記錄下來,對從趙無恤口中蹦出的各種陌生詞彙,她早已習以為常。

  君子一定是先知者!她已經在宋國貴族中為趙無恤如此宣揚了,好維繫他們對趙無恤的感恩、崇敬,以及畏懼。

  無恤解釋道:「泛神論的意思是,所謂的神,其實就是萬物的本體。宇宙間只有一個長住不變,自有永有,絕對永恆的本質。有限之物,乃出自無限,非由於創造。打個比方,就好比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至上神,殷人稱之為帝,周人稱之為天,吾等姑且稱之為天道罷……」

  「天道……」

  這並非趙無恤創造的詞,而是早已有之的,是對天地秩序的描述,《易·謙》:「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降災於夏」。子產曰:「天道遠,人道彌」。

  南子細細琢磨著這個詞,感受到了一種永恆和廣闊。

  趙無恤繼續講述道:「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就是那個永恆不滅的本質。生成萬物後,天道或化為實體,如大地、山川、江河、禽獸、人類……或化為凌駕眾生的精神意志,升華於凡間之上,注視著芸芸眾生。」

  南子仿佛恍然大悟,「那諸侯民間信奉的,數不清的神祗呢?他們又是從何而來?」

  「也是由天道化成的,只是力量和大小不及天而已,所以鬼神無真無偉,只有大小之分,均統一於天道,有所別,又無所別。」

  「所以無論是齊人的八神主,還是楚人的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司命,都只是天道的一種形態而已,我稱之為相,天道百相。至於人鬼,則是對天地有大貢獻的凡人死而有靈的產物,其實也是天道秩序下的一部分。」

  南子驚訝地注視著自己記述的那些東西:「若是按照君子的說法,這列國信奉的神祗,乃至於天地萬物,居然都被統籌於天道中了?」

  「不錯。」趙無恤補充道:「天道無所不統,無所不包,這就是天道的大一統。」

  春秋之世,各地方言差距甚大,中原話與吳越話甚至是兩個語系;各國文化開始趨於分化,連字體、服飾也開始相異;根深蒂固的國別鄉黨意識根本無法消弭,「天下定於一」的口號和願望也不夠強烈。

  這個時代,在物質層面上的確缺少統一的基礎。

  但或許依靠「天道」將諸侯民間神祗一一收編後,能加速民眾在精神信仰上的統一。

  「南子,這個要交由你來建立的教派,就叫做天道教,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還很多,首先,要解決一些人人都有的終極疑問。」

  南子好奇地問道:「什麼是終極疑問?」

  「我說出來考考你,何如?」

  此時天光正好,空氣清新,趙無恤望著那座竹林里的太昊之廟吟誦起來,這是他前世最喜歡的一首楚辭,它記述了這時代人們對天道的疑惑……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半首晦澀難懂的《天問》吟誦完畢,南子啞然,這的確是終極問題。

  遂古之時,誰將此道傳於後代?

  那時候天地尚未成形,到底從何處誕生?

  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誰能夠探究其中原因?

  大氣一團迷濛無物,如何識別認清這世界?

  白天光明夜裡黑暗,這種規律是誰安排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