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無恤聽著聽著,腦子裡不由冒出了後世在民間廣為流傳的玉皇大帝和天庭來,這相似度真是高,難道源頭在此?殷商和宋國人的神明雖然還沒直接人格化,但已經有這個趨勢了,而且眾神地位差別明顯。不僅是宋人,其實秦、趙等嬴姓後裔的鬼神信仰也大致如此,聽南子這麼一說,倒也不覺得陌生。

  「我去歲離開宋國時,讓你派些機敏的巫祝去齊、楚、吳等國打探彼輩的官方信仰和民間鬼神,如今可有消息?」

  南子道:「都回來了,雖然僅是匆匆一觀,但大致情形都已記述在案,我已一一看過,這便告訴君子……」

  不過她還是不太明白,趙無恤知道那些有什麼用,僅僅是因為好奇?

  ……

  「去齊國的人回來匯報說,齊地除了敬天帝、法先祖外,還崇拜著八大神主。」

  南子掰著青蔥般的指頭對趙無恤說道:「這八神分別為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這種崇拜自古而有之,基本是齊地夷人遺留的風俗,其中的兵主蚩尤就是夷人崇敬的英雄。」

  趙無恤咧了咧嘴,齊人的文化、經濟雖然發達,制度也不算落後,但在民間崇拜上卻原始得不可思議,這八神主除了蚩尤外,都是簡單的自然崇拜。

  「那楚地呢?楚國恐怕是巫鬼最盛行的國度罷?我聽人說,楚人崇巫,巫者的地位較高。也信神,號稱自公以下至於庶人,其誰敢不齊肅恭敬致力於神。」

  南子道:「不錯,楚國脫胎於荊蠻之地,故保留了許多上古遺風。楚人卻仍沉浸在崇拜巫鬼的狂熱之中。最初是保留祝融族的風俗,拜日、崇火、尊鳳。隨著疆域擴展,楚人還把征服的各地的神靈兼包並蓄於自己的意識之中,信奉的鬼神越來越多。」

  無恤想道,這一點,楚國人倒是值得自己學習。

  「楚人信奉的神靈有天神,東皇(太一)是全天最尊之神,太一天極星中最亮的一顆星,因它在星空中處於臨制四方的位置,正好用它來映照人間的君主、所以成了眾神之首。位列其次的還有日神(東君)、雲神(雲中君)、司命(大司命、少司令)、風伯(飛廉)、雨神(屏號)、日御(曦和)、月御(望舒)等;也有地神,如山神(山鬼)、水神(地宇)、土伯(冥主)、海若、河伯(馮夷)、洛嬪(宓妃)、湘君、湘夫人等。還有人神(祖先之神),有祝融、顓頊等……」

  「竟有如此之多……」趙無恤也不由咋舌,楚人想像力豐富,所以信仰也最為繁雜,直叫人眼花繚亂,不過尚無人將這些神系統地統一到一起。

  「至於吳國,雖然是姬姓之後,卻早已被越人風俗同化。從官方到民間,無不信奉水神和龍神,它們將龍蛇形象雕刻花紋於身上,以象龍子。不過吳國各地也有所差別,徐地一帶的信仰和宋國類似,群舒淮南一帶和楚國類似。」

  趙無恤微微沉吟,這就是齊、楚、吳三國的官方、民間信仰了。

  他輕笑道:「比起姬姓諸侯,這幾國真是落後蒙昧得很……」

  ……

  趙無恤此言不虛,周人的精神世界,哪怕是放到全世界橫向比較,都進步得讓人不可思議。

  他在晉國多年,之後又到了周禮保留最多的魯國,耳渲目染下,對這些姬周邦國的宗教信仰自然最熟悉。

  與原始宗教相比,夏、商、周三代的國家宗教最為顯著的特徵是從自然崇拜中發展出了天神崇拜,在眾神之上出現了至上神。殷商稱其為「帝」,到了周人崛起,周公對宗教進行了一次大改革,則稱之為「天」!

  殷人的「帝」是一位高高在上,對下界不屑一顧的人格神,他威嚴肅穆,喜怒無常,令風令雨,降堇降災,使人恐怖畏懼。

  周人的「天」則更接近一個溫和的自然神的形象,它不僅蘊涵自然,而且在暗中操縱、支配著社會上的一切事物。同時也融合了周人的倫理道德,「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它只保佑有德之君,暴虐之君將失去天命。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正如這句話所言,和其他不同,周人的宗教觀,始終把人放到了重要的地位上。

  用後世的話說,人文主義精神開始萌芽了,這是巨大的進步,周公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此。到了春秋戰國,姬姓周人雖然「以德配天」,經常把天命放在嘴邊,還自稱為「天帝元子」,講究敬天法祖。但他們中的進步士人,卻開始脫離鬼神的籠罩,開始尋求自身的可能性。

  隨國大夫季梁所說:「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鄭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

  周太史史嚚則說:「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

  在天人關係問題上,孔子承認主宰之神「天」的存在,正所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但他又提倡以人為本,「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人事,焉知鬼事?」

  趙無恤發現,在晉魯等國官方,雖然神的影子還存在,但神的因素被放到了第二的地位上,人上升為首要的因素,甚至成為神之主,人本主義得到了空前的發揚。

  再過些年,等到百家爭鳴思潮開始席捲天下,古代宗教在貴族圈子領域裡的壟斷地位瓦解,學術下移。在百家的批判改造下,傳統宗教開始分化、轉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