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薛國行人跟著幕府僚吏一起進入大將軍府邸時,剛好遇上了從殿堂里出來的滕國使節。

  卻見滕使不斷朝殿內拱手作鞠,極盡諂媚,出來遇到薛使後則擺出了一副趾高氣揚的模樣,下巴都要抬到天上了!他越是這樣,薛使就越是不安。

  入殿堂後,兩側豎人和侍婢跪坐相迎,前頭有兩排持戟虎賁侍衛,趙無恤就坐在正中央的案幾後,默默地看著薛使行禮。

  在薛使乾巴巴地說了幾句寒暄話後,趙無恤才面無表情地說道:「方才滕國行人在我面前告發薛國侵吞滕國邊邑,霸占山林和水田等事,請我主持公道,可有此事?」

  薛使連忙下拜稽首道:「大將軍明察,我薛國數百年來一向安分守己,明明是滕國侵占我國的土地、人口!」

  他接下來開始絮絮叨叨地說起薛國對薛地統治的悠久歷史,久到夏禹時代前,薛的祖先就開始建立城邑,每一座山丘,每一條河流都是屬於薛人的,直到滕人受封后陸續侵占了去。

  趙無恤用手撐著戴冠的頭,有些不耐煩地聽著薛使的口水話,其實滕薛的舊帳根本算不清,這兩個小邦連兩座山丘間的小村子也能爭上一百年。在趙無恤看著這都是蝸角之爭,卻不妨礙他充分利用這些小國間的矛盾,將他們一一收服。

  「夠了。」等到薛使連說半刻鐘後,趙無恤才打斷了他的話:「陳年穀子一樣的事情就不必說了,你且解釋下滕使告發汝薛國與邾國勾結,試圖反對魯國的事情罷。」

  薛使慌了,這才是最要命的事情,他連連否認道:「絕無此事!我薛國對魯國忠誠,也仰慕大將軍之德,絕不敢背叛!邾國或許有別樣的心思,但薛國並不清楚,更不會參與,還望大將軍明察。」

  他稽首如搗蒜,泣不成聲,趙無恤見嚇唬得差不多了,才道:「沒有最好,若是有,我少不得要答應滕國的請求,滿足他們對薛國土地的欲求了……」

  薛使以手指心道:「寡君可以親自來曲阜朝見魯侯,覲見大將軍,以表明薛的忠心!」

  「豈敢讓薛伯辱於鄙邑?他就不必親來了,我這裡有一份草擬的條約,煩勞尊使先看一看,若無異議,帶回去讓薛伯署名即可。」

  見趙無恤沒有一定要替滕國出頭的意思,薛使鬆了口氣,接過來一看,卻倒吸了一口涼氣。

  第587章 威服九國(中)

  所謂的「條約」,其實幾張兩尺見方藤皮紙,上面以魯國篆字書寫,字體工整清晰,捧在手裡很輕很舒服。

  但在薛國使者手裡,這幾張紙卻重如千鈞,這是一份由魯、宋兩國牽頭的盟約,上面一共有四個條款的內容。

  其一,薛為魯、宋之從,交相見也。意思是,薛將作為魯、宋的僕從國,對魯宋之君三年一聘,五年一朝。

  其二,魯、宋兩國會保護薛國的領土完整,同時免受齊人和蠻夷的侵擾。但薛國也得付出一些「盾牌錢」,每年要向魯國輸送糧食三萬石,輜車百輛,向宋國輸送糧食兩萬石,輜車五十乘。

  其三,魯、宋的軍隊可以在不借路的情況下通過薛國。

  其四,薛國的市場要禁止使用齊刀幣,改用在魯、曹流通的趙氏孔方錢,魯、宋、薛、曹四國的貨物入境也不再相互徵收關稅。

  薛國使者細細看完後心涼了一截,若是答應下來,薛國就徹底成為魯、宋的附庸了,便道:「這……外臣不敢做主,還得回去請示寡君。」

  趙無恤知道他在遲疑,便微微一笑:「其實不妨告訴尊使,滕國也得到了一份類似的條約,只不過他們僅是魯的附庸,與宋無涉。每年要向魯國輸粟五萬石,藤盾五百張,與薛要付出的相差無幾,但滕使可是拍著胸脯說一定會答應的……」

  薛使大駭,他們唯獨不能落後於滕,連忙解釋道:「寡君也一定會給大將軍一個滿意的答覆!」

  在薛使想來,反正薛國過去就常來朝見魯侯,在弭兵之會後長期作為宋的附庸,不得與諸侯盟會,直到平丘之會後才依仗晉國的支持擺脫這種低下的地位。他們做小做慣了,重拾舊業也沒什麼不妥,更不會有什麼牴觸的情緒,還是從了的好。

  無恤很滿意他的態度:「這就好,既然如此,還懸而未決的只剩下滕薛爭地一事了。此事倒是讓我想起發生在殷周之世的一件往事,不知尊使可曾聽說過……」

  「外臣孤陋寡聞,願聞其詳。」

  「當年虞、芮兩國之君爭田,久而不決,聽聞文王昌是有德之人,便一起去到周地,請文王仲裁。二君到了周邊境,看到周人耕田的互相讓地邊,走路的互相讓道;進入周都邑,又看到周人男女不同路,斑白不提攜;入了周朝庭,更發現周人士讓大夫,大夫讓卿,有禮有節。兩國國君非常慚愧,說:小人今日方知何為君子之國。於是兩國國君不再爭訟,反而讓出所爭之地作為隙地……」

  薛使聽出其中有些暗指,便試探著問道:「大將軍的意思是,想讓我兩國停止爭執?」

  「然,遠親不如近鄰,滕薛何必苦苦相爭。其實也是因為滕薛離得太近,村舍相望,對方國都的鳴鼓聲都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容易產生爭端,若兩國間有一個小邑作為隙地,也許能消弭舊怨,正好,為了方便與宋國的聯繫,我也需要在滕薛之間有一個建立驛站的地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