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冉求解釋:「夫子有所不知,大將軍告訴過我一個道理,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逸,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利,死則慮名。所以,大將軍才頒布了軍功授田、進職之法,如此可以讓貧者羨慕以軍功致富者,以此作為他們戮力本業,耕織立功的動力。而為了讓此國居安思危,像我一樣的底層士、民有躋身的機會,戰爭也必不可少!」

  其實趙大將軍說過,這場戰爭可打可和,之所以堅持動兵,除了決不能讓這種反抗的勢力抬頭外,還有時不時消耗下東地大夫的力量、糧食的打算,最後,還得讓將帥們積累點攻城經驗。

  隨著內外形勢的轉變,一直以來防禦反擊的武卒,也要開始走上攻城略地的道路了!

  然而不解釋還好,卻解釋卻越亂。雖然冉求所說俱是事實,但孔丘卻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直覺告訴他,趙無恤正在向自己的弟子們,向魯國人宣揚一種極其危險的理論。它掩藏在尊王攘夷的外表下,其實是想將魯國變成一個尚功利而忘仁義的軍國!

  他痛心疾首地說道:「以戰養戰?國雖大,好戰必亡,長此以往,魯國必亡!」

  這話有些嚴重了,冉求不認可,也不好斷然否認,只能顧左右而言他:「夫子說的有理,我不是不喜歡夫子您所講的道,只是職責所在,力不能及。」

  孔丘嘆息道:「能力不夠的人,做到一半堅持不下時才廢棄不做,而求你一開始就給自己畫了一條界線,怎麼能進步?何況顓臾城池堅固,不花上數月時間恐怕難以攻克,趙大將軍的打算恐怕難以得逞,反倒會讓魯人損失慘重。」

  但他的勸阻已經沒什麼用了,冉求拱手道:「戰事的成敗,自然靠我的指揮,還望夫子見諒,我已立下軍令狀,今日之戰,非打不可!」

  他讓人將孔丘和子路幾人保護起來,揮舞旗幟讓兵卒開始準備攻城。一輛輛向前推攮的臨車衝車中間,有手持短兵的甲士,也有扛著長梯的甲士,更有一種孔丘師徒從未見過的器械。

  子路方才沒插上話,這會瞪大眼問道:「這……這是何物?」

  這種器械酷似長梯,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於城牆壁上;梯頂端裝有鉤狀物,用以鉤援城緣,並可保護梯首免遭守軍的推拒和破壞。

  冉求自信滿滿地說道:「這便是此戰需要試驗的利器,雲梯!」

  ……

  雲梯,這是公輸班的發明,十三歲的公輸班天縱奇才,加上趙無恤讓計僑培育他修習數科知識,如今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從簡單的紙鳶到稍複雜的油紙傘,再到這種結構精細,不仔細拆開便無法複製的大型攻城器械。通常只需要趙無恤提出一個研究的方向,他便能在數月之內做出實物。

  比起守方可以輕易推倒的普通攻城梯,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同時,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

  憑藉這種讓守軍猝不及防的新型攻城器械,加上軍功授田引發的士氣高漲,冉求在數日內就攻破了顓臾外郭。在他們無法阻擋的氣勢下,困守內城的顓臾子選擇了投降。顓臾積累十餘世的府庫被冉求全盤接收,運回曲阜交予趙無恤,而且他統帥的精卒在後督戰,死傷的數百人多為東地大夫的私屬部隊。

  這是場迅速的勝利,一時間,趙無恤在國內外的威望如日中天。

  孔丘也和城內的弟子再度會面,他們在趙兵攻城時什麼都沒幹,儒家畢竟不是墨家,既無守城的技術,也無那種國際主義精神。

  冉耕、冉雍頗有些憤怒地問道:「夫子親自去勸,吾等也在城內,子有居然還悍然攻城?這是存心想要害死吾等啊!」

  面對餓瘦了不少卻滿臉關切的弟子們,孔丘精神頹唐,長太息道:「趙氏富於周公,而大將軍還不滿足,他讓求攻打顓臾,掠奪錢帛、人口,是為不仁,冉求助紂為虐,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他這是擺明將冉求開除出孔門弟子的行列了,顏回、子路等人沒說什麼,冉耕、冉雍、漆雕開、原憲等弟子們則迅速將冉求列為繼宰予後的第二個公敵。

  從此以後他們不再是同門師兄弟,而是君子與小人的關係!殺之可也!

  孔子排斥趙無恤之政,既然顓臾將歸屬趙氏縣吏管轄,他們一行人只恨不得立刻離開此地。

  但接下來應該去哪兒呢?

  有人建議道:「邾國太子一向對夫子的禮樂之道很感興趣,莫不如去邾國?」

  有的弟子卻不同意,他們說道:「不然,邾國離顓臾很近,顓臾被輕易攻破,泗上諸侯一定會大為驚恐,他們或許一一屈服於趙無恤,去了也沒什麼意義,反倒是東方的莒國,一向是東夷大邦,國土相當於魯國三縣之地,可以暫避一時,不如去海邊的紀障城!」

  孔子無奈地說道:「可也,趙氏的野心不局限於國內,還包括九夷之地、泗上諸侯,看來我若想逃避他的統治,只能乘桴浮於海了。」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