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鄉中長老朝著西面恭敬地拱手:「還不是多虧了辛先生點撥!」

  西面,大概就是計然的隱居所在,到了這裡,趙無恤也不急了,他在車上笑道:「還望長者詳細說說……」

  ……

  「辛先生遊歷於宋國,停駐在此三月,與吾等熟識後告知吾等,春天播種農作物,夏天農作物成長,秋天收穫糧食,冬天將糧食收藏起來,這是四季之常,只要按照他的規劃種植五穀,就能吃得飽。」

  趙無恤瞭然,計然是一時興起碰巧為之呢?還是將這裡作為他那套經濟理論的試驗田?他做出了一套經濟規劃,先鼓勵濮上鄉的民眾集中力量耕織,讓田野得到開墾,糧倉里堆滿糧食,民眾溫飽得到了初步保障。這一點,只要老天爺給面子,不鬧災荒,領主也仁慈,不胡亂攤牌賦稅、勞役,一般的能吏也能做到。

  但隨後,計然又根據戴邑、商丘、陶丘的物價,讓民眾們因地制宜地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如桑、栗、梨、杏、桃等。

  人都是好逸惡勞的,當生存得到保障後,就開始變懶惰了,鄉民們不願意整年挖溝渠,終日勞作。

  「現在想回去,吾等真是像碩鼠一樣鼠目寸光,辛先生告訴吾等說,月亮每十二年為一周期,當其周期循環之時,大地上事物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月亮靠近金星的三年裡,大地就豐收;靠近水星的三年裡,大地就會遭遇水禍;靠近木星的三年中,大地就會收穫平平;靠近火星的三年中,大地就會遇到旱災。所以,能幫我們安然度過災禍的,是平時充足的準備。遇到好的收成和年景,得好好利用,不要荒費時光,要為將來的困境做好準備……」

  這套理論準不準確趙無恤不清楚,但每一年的年歲不同,氣候不一,有時收穫有時災荒,都是自然規律,直到兩千年後科技何等發達,農民很大程度上依然得靠天吃飯。趙無恤的經濟大吏計僑精於算術,卻弱於宏觀籌劃,且也很難有計然這種有備無患的見識。

  「所以辛先生對吾等說,現下因為老主君仁慈,農忙之餘民眾便無事可做,這樣是在荒費人力物力,豐年尚好,到了災年,吾等就要後悔了。」

  鄉中長老嘆了口氣:「果然,第二年剛開春,天大旱,吾等便後悔了……」

  氣氛突然沉重起來,長老眼裡帶著悲傷,那一年遭災,一定發生了什麼讓人不忍提及的事情吧。

  「這是昊天的警告,之後,吾等便一切按照辛先生所說的做……」

  所以才有了濮上這一片興旺的景象?

  讓趙無恤駭然的是,三年半前他尚在晉國,小麥磨麵和粉食才在新絳周邊流行開來的時候,計然竟忽然讓濮上的長老們號召民眾以一半的土地種植春麥和冬麥。等到趙無恤來到宋國,利用司城樂氏推廣粉食,大肆囤積麥子,炒高價格的時候,麥子滿倉的濮上便狠狠賺了一筆……

  這計然的消息,也太迅捷了罷!

  「等到這幾年日漸富庶之後,辛先生又開始勸導我們要保持過去的淳樸,多讓子弟修習殷商三仁之教化。有童子傻傻地問為何先前不說,先生便笑著說道,倉稟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趙無恤微微震動,這是他用來洗子貢腦的話,據說是管仲說的,想不到計然也是管子之學的倡導者?

  「吾等還問過辛先生,為何能知曉這麼多,他只是說了句老朽聽不懂的話,說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見矣。故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

  趙無恤沉吟片刻後說道:「辛先生,是位大才啊……」

  他一路看過來,濮上,和他理想中的鄉里倒是頗為接近。

  計然治濮上小鄉是成功的,若是治邑呢?治百乘之家呢?治千乘之國呢?治天下呢!?

  趙無恤不由怦然心動,他雖然也是從治成鄉起家的,但實際上卻不知道開了多少後世的外掛,而且許多事情都東一鋤頭西一榔頭,無法使之系統地規划起來,正需要計然這樣的人!

  他決定一定要將計然招攬到手。

  雖然樂靈子說計然寧可遨遊於四海,也不肯聞達於諸侯。可是計然,這樣一個想要讓隱居之地富裕的人,這樣一個對千里之外的新絳消息,甚至是物價瞭然於心的人,真的是放下了功利之心的隱士麼?

  以趙無恤想來,勾踐那貨都能讓計然獻策,自己又為何不行?若是以上法子還不管用,大不了拿出後世劉備三顧茅廬的精神來,就不信這時代的隱士扛得住這一套!

  就在這時,那鄉中長老卻停下了腳步,恭敬地朝濮溪對面的一處草廬垂拜,虛指道:「貴人,辛先生的居所到了!」

  ……

  溪水清淺,上有石橋,橋對面的空地就是計然隱居之地。

  「辛先生不喜歡在一個地方呆太久,常常遨遊海澤,甚至會去外國,歸來後也不常出門,所以吾等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在,還是不在……」

  無論計然在或不在,趙無恤依然很鄭重地在車上整了整衣襟,隨後讓眾人等候在此,他帶著親衛和兩名盛裝的侍從攜帶士人相見的禮物,過橋拜見。

  過了橋後,是一條被桑林所夾的小路,兩側的桑葉多半已黃,秋風一吹,時有落葉飄零,在地上積了一層,腳步壓上去軟綿綿的,沙沙作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