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二是相對體積小,容易攜帶,趙錢基本的貨幣單位是「錢」,最高的貨幣單位「貫」:計數為千,用繩索穿成串叫貫,中間的單位是百錢的小串。一貫錢放在寬袖裡就能上街了,而不像齊刀、晉國尖首布幣一樣得拴在腰上,一不小心其尖銳部分還會刺傷人。

  恩,不過魏氏仿照時,可以把方孔換成圓孔……

  魏駒字子騰,駒者,駿馬化而為騰也。他和令狐博仿佛認準了趙無恤點子多,效仿一定沒錯,魏武卒山寨了趙武卒,魏氏招賢館山寨了趙氏聚賢館,現在連幣制也打算照搬……

  然而令狐博不知道的是,後世圜錢的起源,恰恰是百年後的魏國,這才有了秦半兩,乃至於萬世不變的孔方兄……歷史線在這裡又亂了套,究竟是誰山寨誰,已經分不清了。

  ……

  不出半月時間,趙氏的大小錢便在鄆城周邊流行開來,趙無恤欣慰之餘,也鬆了口氣。

  創建貨幣,在利益之外,還有很大的象徵意義,意味著西魯正式成為一個經濟實體。

  而對於一個邦國來說,鑄幣權在誰手裡,誰就是控制這個國家經濟的人!

  所以晉國六卿分享了晉國的經濟命脈,各自有所專榷。

  所以趙無恤的經濟力量會在無形中,擴展到整個魯國!

  然而這時代意識到這點的人不多,也就管仲等寥寥幾人而已,所以各國官方在鑄幣的同時,還傻呵呵地不禁止民間鑄幣。

  但趙無恤在《金布律》里明文規定了:私鑄者死!全家刑為隸臣!

  此外,要想統一幣形,除頒布嚴格的法令以外,還必須從技術上做到形制的統一。目前在用的陶范、石范工藝雖然易於操作,但畢竟用的是質地較軟的陶土和滑石料,在鑄錢過程中容易破損,如果大批量鑄錢,就必須經常更新石范,錢的形制就難以統一。所以,只有採用經久耐用的銅範,才能鑄造大批量的形制、質量一致的錢幣。

  就在貨幣漸漸在西魯流通的時候,時間開始進入仲夏五月,雨水稀稀疏疏下了起來,一系列的舉措從齊國朝堂發出。

  而最後,則是順著趙無恤那封《諫禁鹽令》,決定停止對魯國的經濟制裁,同時派出使節,試圖與魯國講和。

  「講和?齊侯派出使者,要與魯國請平?」

  得到這個消息時,剛剛送令狐博離開了碼頭的趙無恤頓時愕然。

  齊侯的這一招式可謂是神來之筆,一下子就打到了趙無恤的痛處,而接下來,齊國的一些列舉措讓人應接不暇。齊侯,這位多半時間都有些昏庸的君主似乎脫胎換骨,又仿佛,是趙無恤未曾蒙面的可怕對手,晏嬰再生!

  第481章 齊魯

  仲夏五月,小暑來到,螳螂在寬大的草葉上攀爬,伯勞開始鳴叫,而百舌鳥卻停止了婉轉的歌。

  當聽說西魯開始鑄造屬於自己的錢幣時,臨淄掌管鑄造齊刀幣,控制輕重九府的官吏弦施頓時大驚失色。

  「本以為趙氏子只是強於軍爭,又會一點收買人心的手段,孰料在財貨方面也這麼有見識!」

  管子說過,珠玉、黃金、刀幣這上中下三種交換性質的貨幣,拿著不能取暖,吃不能充飢,但他們卻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用來控制財物,掌握民用,進而治理天下的!

  「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故善者執其通施以御其命,故發力可得而盡也」。

  據弦施所知,魯國一直是沒有自己的鑄幣的,從第一任魯侯伯禽開始就一直在用海濱的貝殼作為交換的中介,而這貝殼,許多還是齊國人運去提供的。所以齊國人在海邊隨便能撿一籮筐的東西,到了魯國卻成了財貨,齊魯的貿易順差,從幾百年前就開始了。

  大家的日子就這樣過著,老實巴交的魯國人日日受齊人盤剝,以往魯國那些號稱賢明的卿大夫,季友,臧文仲,季文子,叔孫穆子,孟獻子等,也從未有人有過鑄幣的意識。

  現如今隨著齊刀在魯國大行其道,順差則越來越大,魯侯厚斂,三桓重稅,而這些搜刮來的民脂民膏最終流向卻是齊國,魯國政治上附庸於晉,但經濟上卻附庸於齊,這已經是常態了。

  孰料這種輕重九府不勞而獲千金的好日子就此終結了,一旦趙無恤開始鑄幣,同時用那種圓形方孔的銅錢攻克曲阜,魯國將成為一個獨立的貨幣區,能在很大程度上脫離齊國的影響!

  齊國不是要禁鹽,讓魯國痛不欲生麼?好啊,長痛不如短痛,趙無恤此舉可謂是快刀斬亂麻,午道、濮水、濟水既斷,而魯國在貨幣上再獨立出去,那齊國對東方的經濟控制就此大減。

  到頭來,誰才是輸家?

  所以弦施在五月時,便上書齊侯杵臼,說了一番看似危言聳聽的話:「齊國不可用再與魯國對峙下去了,齊國逼魯,則魯國不得不任用趙無恤。趙無恤若是繼續在西魯待下去,甚至執掌魯政的話,魯國必然稱霸,魯稱霸而我齊國與魯相鄰,齊國的土地就會最先被兼併,何不效仿齊桓公與魯相善之舉,歸還侵占的土地,與魯人講和呢?」

  對於「趙無恤將霸魯侵齊」之言,朝堂上不少大夫嗤之以鼻,他們寧願將雪原的慘敗看成是齊侯輸給了地位相當的趙卿,而不是一個十八歲孺子!

  但端坐在上,身穿朱色深衣,佩赤玉的齊侯心裡又閃過晏子在遺書上的那句話:「有的勝利靠長劍與斧鉞贏取,有的勝利則要靠筆削和帛書謀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