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於是他在徵求工匠們的意見後,敲定了最終的比例:「吾等的競爭對手主要是齊人,銅五成半,鉛4成,錫半成便可。」

  西魯也缺銅,經不起揮霍啊,反正趙無恤覺得自己發行的錢幣,其競爭力還是在形制和大小、面額上打主意。

  末了,趙無恤又多口問了一句:「對了,楚國的蟻鼻錢呢?」

  「銅7、鉛2、錫1……」

  趙無恤硬生生被噎住了,楚國雖然遭到吳國重創,但國力依然昌盛,境內富產銅錫,所以鑄幣不僅選料上乘,成色較好,而且鑄工講究。

  他心裡嘀咕道:「資源大國就是夠底氣,夠囂張,咱這種二十萬人不到的小家小戶可比不了。」

  不過無恤心裡也在痒痒,黑鐵時代依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什麼時候自己才能擁有一座大銅山啊!

  ……

  比例的問題解決了,鳧氏拿著計僑開給他的單子,興沖沖地跑去府庫領取已經冶煉成錠的銅、錫、鉛,配置金液。而段氏則繼續圍著趙無恤,匯報自己打算如何鑄造。

  各國錢形不同,其鑄錢工藝也不相同,但大抵不脫離陶范鑄法,和石范鑄法兩種。

  「小人兩者兼會,當然,是之前製作禮器時學的,但萬變不離其宗旨,不知鑄造出的錢幣需要多重?」

  趙無恤思索了一下,想起了秦國的半兩錢,但隨即又想起晉國的大布被輕布淘汰的慘重悲劇,於是決定,還是一步到位算了。

  「我要鑄兩種,大錢一兩,小錢五銖。」

  所謂的一兩,其實是二十四銖,一銖為二十四分之一周兩,也就是後世的0.65克。所以一兩大概是後世的16克左右,僅僅比晉國尖足布重一點,勉強能和重達二兩的齊刀競爭,五銖則是4左右,作為小面額的貨幣流通……

  無恤現在也保不准哪一種更適用,先都造出來放到市肆上一試究竟在說!

  他當然想像後世的鑄幣一樣,直接標明價值,什麼1分,5分,1角,1圓之類的,官府定多少就是多少,鑄造一枚價值一千斤,其實只有幾銖的貨幣換取一塊黃金,那該多爽啊!

  然而這是痴人說夢,他連魯國的政權都尚未掌握,更何況天下幾十個邦國,商賈和卿大夫們都是機靈鬼,誰比誰傻?還會用大量的貨物來換取你小分量大面額的銅幣?當年周景王大面額「大泉當千」貨幣發行失敗的前車之覆猶在眼前,連天子都做不到的事情,趙無恤憑什麼能輕鬆做到?

  在鑄幣的口碑打響前,在能夠控制全天下經濟命脈前,這種一本萬利的事情就別想了,還是老老實實走歷史捷徑罷。

  之後,段氏嫻熟地按照趙無恤展示的那張紙上的錢幣形制,在硬泥上輕輕劃了幾下,便原模原樣地臨摹出來了。

  「這種大小和厚度的話,鑄造的出來錢幣是一兩。」

  然後他又尋了另一個泥范,又雕出了五銖的錢範來,請趙無恤觀之。

  這一看,就看出不對來了。

  「一個范只有一枚錢幣?」

  段氏愣了:「以往鑄造銅貝皆是如此,據說晉國鑄造尖足布也是如此的。」

  無恤覺得不妥:「你這麼弄效率太低了,這種外圓內方的圜錢不用像刀幣和大泉布那麼大,一個陶范鑄造十枚完全可行,還可以連續使用。」

  段氏一試果然如此,不由拍著腦袋說自己太笨,從效率上看,鑄造圜錢果然是最容易的,這也是圜錢的優勢之一。

  ……

  金液的比例已定,陶范也陸續做出,當天傍晚,在熱氣騰騰的鑄造工坊里,趙無恤便看到了新鮮出爐的新鑄幣。

  色澤為亮金色,因為含鉛,略微有些灰色,形制為圓圓的外形,中間是一個方孔,錢幣還有凸起的外郭,正面文「趙氏一兩」或「趙氏五銖」四字。

  計僑皺著眉瞧了半響,卻不得不承認,這種從來沒見過的幣形的確越看越順眼。

  而趙無恤則面帶微笑,朝這種能帶給自己親切感的貨幣雛形打了個招呼:「久違了,孔方兄!」

  第480章 金布律

  四月將盡,天氣一天熱過一天,富裕的大夫開始披上絲質的蟬衣,而士人和國人也開始以細葛布製作夏服。

  正所謂「贊桀俊,遂賢良,舉長大,行爵出祿,必當其位」,這也是西魯官吏俸祿發放的日子。

  按照春秋季世的新趨勢,攻占的城邑,趙無恤不再分封給臣下,至多按照立下的功勞授予他們食田,准許以食田僱傭無地的農人耕種,食其租米,他手下的大小家臣,乃至於立功的軍吏、兵卒基本成了西魯上的新興地主。

  除了力田以外,在官府供職的官吏,每年還有祿米分發。不過從四月底起,隨著鑄造工坊連續不斷地鑄出西魯的新幣,所以除了祿米之外,還有俸錢!

  趙無恤對張孟談直言不諱:「我也不指望高薪養廉,但一些人期望受封於小邑的心思未減,總得提高待遇加以撫慰。」

  說來也無奈,畢竟現下最高大的理想就是能成為一地封君,與國同休。就算到了戰國大爭之世,秦、齊、趙、楚一個又一個大權臣的理想也就是這樣了,什麼奉陽君李兌,穰侯魏冉,薛公田文,割據江東的春申君,無不是被實地封君的地位砸暈了頭,更何況春秋時人呢?

  觀念要潛移默化地改變,希望實現集權化,那在創業之初再分一堆大小領主出去的話,趙無恤這是在給自己找不痛快,所幸這一點上,孔門的儒家弟子卻是俸祿食田的有力支持者,孔子曾拒絕齊侯封地的舉動給他們做了一個好榜樣,現下的儒生遠不是後世一聽到封建就高潮不已的腐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