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任誰都看得出趙無恤對此事的重視,從這時候起,西魯思想界的各方力量便開始暗潮湧動了。

  對趙無恤終於開始在領地上推廣教化,孔門弟子極其興奮和欣慰,他們上躥下跳,很想將孔門那一套全部複製到官辦的小學中。

  但趙無恤是有主見的,他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幫儒家開分部,且對他們潛移默化的滲透極為警惕。

  「我打算在小學中教授四科。」趙無恤早就敲定了一切,容不得有人見縫插針,在正式宣政時才公布了這個秘密。

  「第一是禮科。」

  只聽到一個禮字,以公西赤為首的孔門弟子們便高潮了,他們歡呼雀躍起來,然而聰明的宰予也察覺了趙無恤這所謂的「禮」與儒家之「禮」的細微差別。

  曉大宗小宗之序列,辨長幼之先後、明父子兄弟孝悌之節,這些是儒家禮的基本內容,也是維繫一個階級社會必須的鎖鏈。但還有一項,普遍的上下尊卑和忠誠,到了這兒,卻成了忠於趙氏主君,忠於趙無恤。

  用後世一項早就過氣了的理論來簡而概之的話,那就是趙氏政權始終代表著昊天的意志,始終代表著華夏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始終代表著西魯廣大民眾的利益……

  在一群天真爛漫,崇拜英雄的八九歲男孩耳邊開始強調這些,一直洗腦到他們成年行冠為止,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連趙無恤自己也不敢打包票。

  樂觀地估計,大概能順利地引導學生們脫離低級趣味的宗法、家族、地域限制,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投入替趙無恤赴湯蹈火的偉大事業而努力奮鬥吧。

  說白了,這所謂的禮科,除了課本不大一樣外,其實就是後世從小上到大的思想政治課了……

  第473章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若是放在後世,趙無恤這種只強調士對主君忠誠卻忘了國君的行為,一定會受到眾儒生口誅筆伐的。

  但好在這是個流行「家臣而欲張公室,罪莫大焉」的時代,且不說各個如同獨立邦國的邑。魯國之士也曾一度只知道效忠季氏,不知道魯侯。孔子及其弟子也在列國間跑來跑去而無常主,他雖然提倡臣事君以忠,卻沒強調過具體要忠於哪個君。孔門弟子們的覺悟沒孔丘高,也沒覺得趙無恤這麼做不對,這便是時代的意識在作祟了。

  還沒等公西赤等人從小學四科以禮為首的興奮勁里緩過來,接下來一一公布的三科和各自占用的時間,便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極其嚴重的挑戰。

  除了禮科外,小學裡的國人童子們還要學習書科,也就是識文認字;射科,也就是拉弓射箭、蹴鞠、狩獵、乘馬等軍事運動的統稱;此外還有數科,當然沒有計僑平日玩的方程那麼高端,只是教授最基礎的六甲、五方、算術……

  且不說趙無恤將六藝里的駕車換成了乘馬,讓公西赤等堅持駕車,拒絕單騎的保守者眉頭大皺。而數科,雖然也是君子六藝之一,卻從來都是禮樂的陪襯,但在小學那每月十天的課時里,第一的是射科,數科和書科、禮科各有兩天。

  射科的夫子主要是從軍中選擇,書科、禮科主要是孔門弟子,數科則是計僑那一幫子學徒。

  亂世重武,這一點讓人無話可說,但公西赤等人這才意識到,在西魯除了儒家,以及漸漸成型的醫家外,還有另一門私學存在。

  數科,它創始極早,卻融於官方,平日裡存在感不強。但現如今無論是各邑計吏,還是府庫小吏,行走列國的商賈,都和這個玩「周髀數字」的學派有所牽連。其包含領域也極大,小到市肆上的討價還價,中到每年量入為出,大到測天之高,地之緯!

  他們敏感的神經被牽動了,前些年在曲阜遭遇少正卯弟子挑戰的歷史猶在眼前,據說此人近來又在攻姦夫子,這種事情眼看就要在西魯重演?

  哇呀呀,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總之,當並不被看重的數科之「末」地位等同於自己的禮樂之「本」時,一些激進的孔門弟子開始在一些場合非難數科弟子,這才有了公西赤和計僑在趙無恤面前的抬槓。

  「數科在孔門裡也是君子六藝之一,和禮樂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為何就要被歧視?對於那些小學裡的弟子來說,學會算數才是安身立命的不二法寶。日後他們或為商賈,或為吏,或進入軍中,若是連稅賦、上計都算不清楚,不會測山坡高度,不會量河流深淺,不懂統籌輜重粟米,不擅調度師旅人數,還怎麼做司寇的棟樑之才!?」

  「不然,數科只是小道,禮方為綱常大道。禮是上天的規範,大地的準則,民眾一切行動的依據……」

  計僑在強調一個人不會算數和鹹魚有什麼區別,別說想要為官為吏,甚至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而公西赤則一直在強調禮這東西,是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民之所以生也,童子不可不學禮。

  趙無恤心裡好笑不已,面前的兩人地位不可謂不高,職權不可謂不重,卻爭得面紅耳赤。看上去是蝸角之爭,可深層次里,卻是第一次決定數家和儒家地位的較量。不過他看著眼前這一幕怎麼這麼熟悉呢?仿佛後世高三複習時間緊張時,政治老師和數學老師為了一節晚自習的歸屬而掐架。

  不過有所競爭也好,但公西赤料錯了一件事,趙無恤可以讓孔門弟子去教授知識,卻不能過度傳播思想,因為官學培養的弟子目的明顯,都是要學而優則仕,去經世致用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