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無恤也在琢磨:「有些事情你越是禁止,就越有人想去嘗嘗禁果,別說無毒的牛肉,有毒的鴉片也趨之若鶩。嘖,要不要讓子豹造個謠言,說吃牛肉容易得溫病致死,或者我編個故事,就說非諸侯卿士,用牛來祭祀會惹怒伯益和后稷?」

  至於農具……

  第454章 鑄劍為犁

  跟隨樊須一起來到鄉間的甄氏弟子驚訝地看著新上任的「勸農使」將粗壯的雙手深深扎進厚實的泥土裡,捧起一團黑乎乎的泥土,皺著眉捻了捻土質。這還不算,他居然還貼近臉聞了聞,那上面可還有些新潑灑的糞肥呢!竟一點都不怕髒!?

  他看得目瞪口呆,樊須剛下車時還著儒袍寬袖,現在上身卻只有短打,下身是方便活動的絝,不似官吏儒士,卻像個樸實的魯國農人。

  樊須絲毫不在意這些,他嘆息道:「禹貢說的不錯,兗州的土質黑而不肥,這裡的草是茂盛的,這裡的樹是修長的。這裡的田地在九州里只能排到第六等,所以賦稅不能過高,魯城的君上和三卿取二半之稅太過了,還是小司寇的十一稅好!」

  直到這會,樊須才發覺嚮導的怪異表情,於是便扔了泥土,黑乎乎的手在身上隨意擦拭,對他裂開嘴,露出潔白的牙齒:「勿怪,我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

  樊須是西魯本地人,其祖上雖為士,可到了他這一代,已經貧賤如庶民,還得自己力田。他打小便提著裝著糙米的籃子去田間地頭送飯,他的阿母常年勞作,腰弓著厲害,她常說地里的泥巴是最養人的,不光能長莊稼,還能治病。年幼的時候,他身上哪兒弄破了,阿母都不由分說,往上面拍一塊黑乎乎的濕泥巴。

  說來也怪,就靠著這些髒乎乎的泥巴,樊須的身子從小硬朗,挺過了多次疫病安然長大。年紀稍長後,他得到同鄉冉求的引薦下,捧著幾串束修進入孔子門下,為他命字為「子遲」。

  樊須一如其字,在學習禮樂詩書上十分遲鈍,比顏回等天才弟子大為不如,而天然呆的提問者也被子路師兄占了。所以他默默無聞,不怎麼討夫子喜歡,他對禮樂的興趣也不大,唯獨因為少時經歷而對農稼懷有一種好感。

  因為對夫子的崇拜,他以為老師無所不知,所以才會笨笨地請學稼。

  孔子希望弟子們問仁,問知,問禮,問德,問何為士,何為君子,如何治家治邦……卻從未想到,竟然有個呆呆的弟子來問怎麼種莊稼,這種低劣的問題讓他如何回答?於是他敷衍地道:「吾不如老農。」

  笨笨的樊須還沒發覺夫子的不快,又請學為圃。孔子更不耐煩了,一揮手道:「吾不如老圃。」

  樊須尷尬地趨步退出後,孔子對還在裡面的愛徒顏回和子貢說道:「小人哉,樊須也!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禮,則民莫敢不敬;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義,則民莫敢不服;在上位的者只要重視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若能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民眾就會襁負其子而至矣,哪裡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

  子貢出來後,婉轉地將這件事告知了樊須,讓他稍微注意些,但樊須卻只是撓了撓頭:「多謝師兄,我知之,但看著那光禿禿的地,我總忍不住想種些東西。」

  從此之後,在孔子講學時,樊須越發拘謹起來,禮樂仁義知都不敢問了。他也不敢和大白天公然晝寢的宰予一樣,只敢在放課後像一隻久關樊籠的麻雀般飛出去,遊蕩在知了和陽光充斥的里閭田畝間,這是他的故鄉,他熟悉的土地。

  很快,孔門弟子間就傳出了一個大新聞,子遲將夫子反諷的氣話當真,還真去請教老農老圃,學耕地種菜去了!

  此事千真萬確,喝醉酒後抱著瑟在中都四處溜達的曾點親眼看見,樊須在老農指點下,扶著犁,將一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子貢再次過來質問時,樊須還是笨笨地撓了撓頭,咧嘴笑道:「師兄,其實看著這片地被開耕播種,長出粟稻葵菜來,我就覺得自己學到了夫子所說的禮。」

  「這是什麼禮?」

  樊須躬身而拜:「像后稷那樣,為農稷之官,親自帶著農人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萬民衣食,這就是我認為的禮了。」

  沒錯,這就是樊須喜歡的禮樂,非居周公孔子那般居廟堂之高,非老子一樣避江湖之遠,而是紮根於鄉土裡閭間。

  樊須覺得,和那些老農老圃相處比和高冠朝服的士大夫麼相處輕鬆多了:他們穿得十分簡陋,臉上的皺紋里積滿了陽光和泥土,向他微笑時,還能看到空洞的嘴裡牙齒所剩無幾,樊須不需要鞠禮,不需要任何繁文縟節,只需以同樣的方式回笑。

  農人們也時常因為勞役,疫病,災荒,親友死葬而悲傷。但很快,他們就會舉起和里閭塗道一樣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淚,就像彈去身上的一根稻草,然後繼續扛著簡陋的農具走進土地,臉朝黃土,背朝天。

  樊須覺得,農稼,唯農稼,這才是上到神農之世,下到千百年後恆古不變的生活方式,這才是一切禮樂的基礎!

  ……

  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自此以後,不學真正的禮樂,卻想去動手勞力的樊須越發被孔子視為小人哉,僅僅因為他樸實而善於作戰,這才作為冉求的副手,在中都當了一個小小的伍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