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孟談道:「魯城那邊,司寇也得放低姿態,假意向國君、三桓求助一番……」

  無恤點頭:「吾知之,無論如何,尊君的態度要做足,一定要先讓三桓不仁,吾等才有理由不義!」

  ……

  七月底,不同於趙無恤勢力的有條不紊,在齊國開始集結鄉鄙之民,欲觀兵於魯國的消息傳到魯城後,曲阜公宮內外,朝堂上下是極其慌亂的。

  最後還是小宗伯孔丘一席話讓魯侯和三桓鎮定了下來。

  「君上!齊桓公時齊師何其強大,尚且在長勺被魯人擊退,魯國昔日與齊國的齷齪都是陽虎之過,如今齊人卻聽信那叛臣之言來伐,是為不仁不義之師,必敗。魯國雖小,卻有持戟數萬,雖是周禮敦敦之邦,卻不可輕辱。還請君上令諸卿大夫各守其境,集結左右二軍分別待命北境、西鄙,則齊人可御。」

  按照宗周時的舊規,是「天子六軍,大國三軍,中國二軍,小國一軍」。魯本是二軍,襄公十一年,自命為「周公之國,姬姓之長」的魯國大概是覺得自己國際地位較高,在周遭滕、薛、郯、杞等小國的朝見下一時頭腦發熱,便「作三軍」,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各主一軍之徵賦。

  但弭兵之會後魯面對晉、楚兩邊同時逼貢,漸漸吃不消軍賦了,魯昭公五年,三桓又決定「舍中軍」,回歸二軍編制,四分公室國土以供賦稅。季氏主右軍,孟氏和叔孫各自主半軍,其實和晉國情況一樣,都是用私屬族兵湊數。

  孔子的這番話,三桓聽進去了,北境和西鄙一向是齊人往年攻擊的主要目標,但自私的他們卻不樂意調撥人手去西鄙守御,因為那邊的大夫們比較獨立,少有三桓領地。

  孟孫何忌想起家臣公斂陽交待過的話,第一個推脫道:「灌城初破,周遭可能還有陽虎遺黨殘部,郕邑扼守魯國北境,若是被攻破,齊人便可以沿著泰山南麓直趨魯城,不可無備,故孟氏的半軍得在郕邑、灌城一帶迎擊。」

  季孫斯被少正卯暗示眼色,也不落下風:「余乃是魯國執政,必須坐鎮都城縱覽全局,故季氏的半軍得駐防魯城,以備不時之用。至於另外半軍,一向是從費邑徵召,如今公山氏不聽調遣,余也無可奈何。」

  他唉聲嘆息,魯侯目光只好看向了叔孫州仇。

  「大司馬?」

  叔孫州仇作為三桓實力最差的一家,自然也不願讓好容易恢復點元氣的叔孫族兵去和齊人硬耗。於是就順著季孫斯的話頭,主動請纓帶著半軍之眾去監視費邑,以免「公山不狃和陽虎裡應外合」。

  於是乎,孟氏因為郕邑的地理位置所在,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只得承擔北境的一半防務,另一半就壓到了陽關司馬子路的肩上。

  孔子為弟子憂慮之餘,也放心不下西鄙,他與趙無恤,還有汶上的幾位大夫關係不錯,曾經就職過的中都邑也在那兒。

  「西鄙呢?西鄙數邑是往年齊人的主攻方向,該如何是好?」這幾日,魯侯都愁得白了幾根頭髮,此刻聲音疲憊。

  叔孫州仇大概是覺得自己的理由最說不過去,便一拍大腿補充道:「君上忘了,西鄙不是有趙小司寇麼?」

  孔丘提醒他:「大司馬,你莫非忘了,方才君上才展示過趙小司寇的求援信,說是衛國、大野澤盜跖似有異動,若是齊人來犯,兵卒恐怕不夠,還望發兵來援。」

  大夫少正卯則笑道:「謬矣,小司寇太過謙虛了,趙氏武卒乃是魯國少見的強軍,抵禦齊人的重任,自然該讓他來承擔。」

  季孫斯和孟孫何忌對視了一眼,又移開了目光,如今季氏、孟氏和趙無恤都是防備加相忍的關係。其中季氏因為上次被孟氏利用孔子大禮議一事捅了一刀,威望大損,所以對趙無恤多是求助,只是總忍不住暗地下黑手。孟氏則因為公斂陽惡於趙無恤的緣故,算是公開的敵視。

  叔孫州仇想到的事,他們又豈會不知?排外的三桓對趙無恤這個晉人一直有所排斥,平日裡只想趙無恤履行剿盜的義務,卻不給更多權利。

  現如今國難當頭,他們卻擺明了不願給趙無恤任何承諾。待齊軍攻西鄙,為了保衛領地,趙小司寇自然會出兵,事後口頭安撫一番即可,若是能讓齊、趙兩敗俱傷最好!誰讓他當初奪甄城、廩丘時不想想今日的危局!

  他們恍然忘了,去年魯國被齊國圍困鄆城時,恰恰是趙無恤奪甄地,引趙鞅攻齊廩丘,這才加速了戰爭的結束。

  孔子入都城大半年也看明白了,魯國朝堂無事則已,遇到事就找不出幾個敢擔當的人,一時間眾人眼觀鼻鼻觀心,誰也不願意站出來背鍋。

  他雖然地位提升,得以參聞政事,可作為小宗伯,專職是參與禮儀祭祀,以及規正卿大夫朝堂上有無失儀,對戎事建議則可,過分干涉則不可。

  「為政者果然皆斗筲之人!」信奉中庸之道的他難得產生了一絲憤怒。

  面對依舊在繼續扯皮的三桓和諸大夫,孔丘一時間感覺有些疲憊,開始想念在中都與眾弟子齊心協力的時候了……

  他事後對老友柳下季訴苦道:「若是吾弟子中知兵有勇力者仲由、冉求、樊須、公良孺俱在此,丘自可請命領軍去西鄙禦敵,何須聽此輩爭執!只希望趙小司寇能渡過這次危局。」

  ……

  事到如今,魯城那邊的情況果然不出趙無恤所料。三桓臨事縮頭,為如何分配防區吵翻了天,西鄙的安危除了孔子等幾個在戎事上說不上話的,竟無人理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