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比如說被視為兵家經典的晉楚城濮之戰,看似劇烈無比,其實是一場慢吞吞的戰爭。

  魯僖公二十七年秋八月,楚成王做出了「將圍宋」的決定,讓令尹子文治兵於睽地,司馬子玉復治兵於蒍地。到了冬十月時,楚人才走出國門,十一月,才糾結了陳、蔡、鄭、許聯軍圍宋,時間跨度三個月。

  北邊的晉國效率更高些,在冬十一月才接到楚國圍宋的情報,十二月,晉人便在被廬集結完畢,作三軍,謀元帥,頒布《被廬之法》。魯僖公二十八年春一月,晉三軍開拔出國,準備攻擊衛、曹,時間跨度兩個月。

  至於兩國在城濮決戰,那已經是四月份的事情了,距離開戰足足有大半年,這也是春秋時冠帶諸侯們在職業兵尚不普及的情況下,徵召農兵能承受的極限了。若是小規模徵召,還可以輪番調換前線兵卒,或者拆東牆補西牆。若是舉國而戰,就會耽誤農時,當時楚成王不顧子玉的請戰忙著想退兵,也有這方面的緣故。

  一直站在邊上的冉求補充介紹道:「然,齊國自從管仲改革兵制,司馬穰苴又加以調整後,治兵效率比百年前的晉、楚高出了不少,但也不容高估。」

  管夷吾當年對齊國的軍事改革,其原則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其措施是「參其國而伍其鄙」,內容為:將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工商之鄉不從事作戰,實際從事作戰的是士鄉十五。

  齊國以五鄉為一帥,有一萬一千人。由齊侯率為中軍,兩個上卿國、高各建鼓率五鄉為左右軍,是為三軍,就是「參其國」。

  一鄉徵召二千人一旅,鄉良人帥之。鄉有十連,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連有四里,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帥之。一里有十軌,五人為伍,軌長帥之,一軌則有五家。這就是「伍其鄙」,軌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處在一起,因為利害禍福相同,所以他們「守則同固,戰則同強」。

  這是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鬥體制,算是領先時代的創舉了,所以當年齊國才能以三萬之眾四面出擊,做出跨越千里遠征山戎,滅孤竹國的舉動來。

  其後隨著齊桓公和管仲的死,這制度一度敗壞,但司馬穰苴又將其恢復。他作《司馬法》傳世,使得齊人春以蒐振旅,秋以獮治兵,鄉鄙的卒伍集結於里,都邑的軍旅集結於郊,效率比百年前的晉楚要高得多。

  但或許是趙無恤站的起點太高,當他將齊國人引以為傲的「參其國而伍其鄙」與他的「鄉亭什伍」製做了對比後,反而覺得齊人的治兵慢如龜速……

  「子有說的沒錯,現在是七月中旬,齊是大國,南北五百里,東西一千里,邊鄙的軍隊半月能夠在邊境集結好,中心都邑的或許得一月之久,等到三軍全部開拔攻魯,或許得八月底了。」

  比起轉身困難的大塊頭,三邑這隻五臟俱全的小麻雀在這方面反而更占優勢,尤其是軍令政令的效率極高。民心已經漸漸歸服,自從有了趙無恤山寨秦漢的鄉亭什伍制度後,更是將統治的觸鬚深入了基層。

  司馬法雲,好戰必亡,忘戰必危,所以無恤時刻讓領邑繃緊神經,大野澤的盜跖就是個很好的徵兵訓練藉口嘛。

  計僑統計過,過去大半年裡,三邑至少有過兩次治兵的演習,因為什伍自有所屬,亭長、求盜自是軍吏。所以一天時間能集結完一個鄉、亭,三天內鄉亭卒就能到邑郊和邑兵匯合,五天就能合軍為數千之眾!

  「沒辦法呀……」無恤想道:「畢竟咱的制度領先時代兩三個世紀。」

  這一對比,讓屬吏們稍微鬆了口氣,因為能夠及早治兵防備,至少不會被打個措手不及。

  何況,攻的方面,在衛國濮南那些暗子已經埋下許久,只欠東風了,因為南子的事情,趙無恤近來特別想找衛國的不痛快。守的方面,齊人集結的這段時間裡足夠讓三邑訓練好兵卒,修繕好牆垣,做好萬全準備以應對戰爭陰雲到來。

  何況,無恤和張孟談的腳步並未止步於坐待,短短數日,他們便敲定了一個「以進為退」「以鄰為屏」的《西魯聯防計劃》。

  第382章 「西魯互保」

  「武卒雖然擅長野戰,但齊人眾而我寡,一千武卒外加三千邑兵、亭卒恐怕連齊國半軍之眾都抵禦不了,再強的軍陣面對海一般的人潮也會被拍碎。何況廩丘原本就是齊邑,若是野戰不利則城內容易生變,故屆時若齊人長驅城下,只有守城,才能御數倍之敵。」

  針對齊國可能發起的進攻,實力有限的趙無恤決定,以守為主,但如何防守,就有很多花樣可以玩了。守城方略不能光憑嘴上說說,還得有具體的細節,這種事情趙無恤只在前年成鄉的小打小鬧里經歷過,但好在軍中自有專家。

  虎會是趙氏資深家臣,在晉陽的小邑抵禦過戎狄攻城,在衛國也打過拔廩丘之戰,所以頗有經驗。為此七月中旬時,在鄆城的他接到通知,與冉求換防,專程被招到廩丘參與公議,負責籌劃細節。

  虎會是趙氏老卒了,面對齊人的泰山之勢卻渾然不懼,提的第一個建議卻不是如何守城。

  他說道:「要下臣說,作戰和六博一樣,齊侯倒是個賭徒,偏偏挑著秋收時節開戰,真是孤注一擲。齊人或是不打算過明年的日子,三邑的民眾還得過,食兵,食足,這是恆古不變的道理。司寇在戰前就得先想好如何蓄糧,守城有時候會長達數月半年,六萬人馬吃穿嚼用,可不是小數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