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作為主持此地運作的商賈之首,子貢頗有些不滿:「曹君和司寇都在此鄧了一刻,吳人卻還未到。我查了一下,從吳子壽夢時起,晉國每次盟會、朝聘,都是帶著諸夏國君一起等吳人,即便未來也不多加斥責,倒是把他們慣得不像話,架子端得極大,次次來遲。」

  無恤這兩日神清氣爽,他也不生氣,微微一笑:「想見遠親可不是件易事,誰讓當初晉國有求於人,而如今,如同爆發戶的吳國大概是更加瞧不起中原各國了……」

  昨日正式宣告競技場建成的典禮上,曹伯舉行了一整天的慶祝活動,圍獵宰殺了900隻鹿、豬、黃羊等禽獸,肉食分發給全城所有士以上的貴族,以慶賀去歲曹國府庫的收入翻倍。

  「競技」之名,來自趙無恤的建議,畢竟這裡無論是賽車、賽馬,還是蹴鞠、角牴、鬥雞等,都屬於競爭性和對抗性極強的運動。

  至於今天,則要在競技場內舉行一天的各色比賽,同時邀請吳國人來觀看。

  吳國已經越來越強大了,無恤聽說,闔廬繼位後為了節儉開支用於征伐,每頓只吃一條魚,一碗羹,絕不加餐。他跪坐不用兩層蓆子,器皿不染紅漆、雕刻,宮內之中不造亭台樓閣,車船不加裝飾,衣服和用具,取其實用而不尚虛華。在國內,遇到天災瘟疫就親自巡視,安撫孤寡和資助貧困之人,在軍中,與士卒同吃同睡。因此兵卒和民眾願意為其效死。

  闔廬的治國之策起了效果,五年前他們五戰破楚,讓中原諸侯也震怖不已,去歲與楚國交戰又大獲全勝,逼得楚人捨棄了郢都,遷都更容易防守的鄀地。

  如此一來,楚失群舒、失淮夷,一路敗退向西。一度被周王口頭允諾的「鎮汝南方夷越」的地位,實質上已經拱手讓給吳國了。若說現如今天下諸侯誰最有希望一舉建立楚莊、晉文那樣的霸業,不是苦苦維持姬周宗盟的晉國,也不是忍耐了一百多年的齊國,更不是宅在雍州的秦人,而是吳王闔廬!

  不過趙無恤也得到了子貢打聽來的一些消息,在戰勝楚國後,這位吳王志得意滿,也有些惰性奢侈了。他干出了為中原諸夏不齒的姦淫楚王、楚令尹、司馬妻妾,公女君女們的行為;擴建城池,增修宮室,購買瓷器等奢侈品;其女死,誘數百越人入墓陪葬,舉國大嘩。

  不過雖然倒行逆施,但好歹他身邊還有伍子胥、孫武,都是世之英豪,王霸之才!若是能善用人才,穩住局面,先滅了越,再蠶食楚國、淮泗小邦,只需要幾代人時間,勾吳一定能統一南方,成為大霸之國!

  所以現如今的吳人沒了以往的自慚形穢,他們自信滿滿,再次向北方派出使節。中原諸侯也開始轉變對吳的態度,尤其是淮泗的十二邦國,都得小心伺候著吳人,生怕得罪了他們惹來戰火。

  曹伯也在其中,他想到的法子,自然是利用侈靡之所了。

  ……

  在子貢的打理下,引入了後世不少新鮮玩法的侈靡之所一次又一次引爆了中原貴族們的熱潮,如今的陶邑比以往更受歡迎。

  隨著各色人等的湧入,陶邑成了全天下流動人口最多的城市。所以,曹國人也算是見多識廣了,但吳國人的到來卻讓這兒不事農業,只以貨殖為生的富庶國人們好奇不已,紛紛跑來,擠在路邊圍觀。

  當吳國使者的車隊終於從內城駛出,出現在路的盡頭時,民眾們更是踮起了腳尖,想一窺究竟。畢竟對於中原來說,那個三千里外的蠻荒海濱之國,實在是太遙遠陌生了,更別說還有種種傳聞。

  等到那邊的人漸漸看得清衣著模樣,無恤頓時嘿然,和後世吳越之人粉面小生的形象大相逕庭,春秋時的吳人是一副野蠻彪悍的打扮。

  他身邊響起了闞止細微的聲音:「夫翦發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黑齒雕題,卻冠秫絀,大吳之國也。我還以為這是誇張之言,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前方開路的吳國兵卒身材不高,卻粗壯勇武,不同於華夏蓄髮冠笄的禮俗,他們頭髮長一尺左右,都斷成短髮,有的將短髮梳成椎髻,有的則直接披在肩上。七月尚熱,他們身上套著黝黑的短甲,腿部的甲裙只到大腿,膝蓋綁著一塊熟牛皮做護膝。

  赤銅色的臉和赤裸的手臂上有青黑色的紋身,這是用針等工具在皮膚上黥刺花紋,然後再以墨或丹青填之,使成為永久性的標誌。吳人還跣足,腳上長著厚厚的老繭,在砂石上行走也如履平地。

  吳國人的這副打扮,惹得圍觀的曹人們竊竊私語,但這些話吳人卻是聽不懂的,他們之間偶有對話,到了趙無恤耳中也成了南蠻鳩舌之語,不可理解。

  因為遙遠和陌生,吳國人的形象一直受到異化,關於他們的傳說有很多,比如吳人的禽獸行,無禮儀,生吃魚鱉蝦蛤,甚至是食人……

  其實想想就明白了,南方潮濕卑熱,頭髮太長容易滋生寄生蟲,也會讓頭昏熱。而紋身,則是因為江湖中到處都有蟲蛇鱷魚等,「正所謂,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受其害也」。吳越人認為將身上紋上水族的鱗片標誌,就能免受其害,這只是一種對龍蛇的崇拜。

  經過前晚的爭論後,子貢和闞止頗有些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現如今他雖然知道緣由,卻懶得搭話,只是籠著袖子不言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