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無恤也帶著武卒們參與了進攻,這次卻不肯讓手下去攀爬作戰,而是遙遙監督著大量的孟氏、季氏私屬去衝鋒。

  對此,無恤的理由十分充分:「我的謀劃讓人數過千的鄆城邑兵全軍覆沒,救下了將要被害的季大司徒,又在擊破陽虎之卒的棘下之戰里出力。做了這麼多,也該輪到季氏孟氏奮力廝殺一次了。」

  趙無恤的話句句在理,季孫斯心存感激,自無不可,孟孫何忌怯懦,也訥訥不再言。

  只有今日政變的「次功之臣」,郕邑宰公斂陽對無恤不置可否,瞧見孟孫何忌的模樣後,他怒其不爭地暗暗撇了下嘴,望著趙無恤,眼中閃過一絲陰冷!

  第326章 一山不容二虎(下)

  公斂陽的確是孟氏的忠臣,孟僖子當年對他有知遇之恩,他至今念念不忘,一心想要憑藉自己的力量光大孟氏,讓這個一直蒙受著「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醜事的家族成為三桓之首!

  一定程度上,公斂陽算是做到了這點,不負孟僖子臨終之託。在季氏和叔孫氏因為家臣內亂而被架空削弱時,只有他全力支持的孟氏守住了底子,並成為掀翻陽虎這個謀逆陪臣的關鍵力量!

  唯一讓公斂陽不快的是,自己和孟氏做的一切,卻被趙無恤的亂入遮掩住了光芒。

  現在季氏感激趙無恤,陽越、公鉏極都是趙無恤的手下俘虜擊殺的,棘下的苦戰也是因為武卒的加入才獲得最終勝利,國人都覺得這位來自晉國的卿子才是逐虎的最大功臣。

  雖然兩邊現在還是友軍,但如今陽虎敗局已定,看似粗獷卻心思縝密的公斂陽已經在謀劃,如何在事後讓孟氏獲得最大利益了。

  他的小眼睛盯向了身披甲冑,已經從驚恐中恢復卿士儀容的季孫斯。

  一百年前,在聯手驅逐東門氏後,三桓占據了三卿席位,各司其職。

  季氏為上卿,大司徒;叔孫為亞卿,大司馬;孟氏為下卿,大司空。三桓一向如此排位,季孫守國,叔孫出使,孟氏只負責拾遺撿漏。而分攤利益時,按照四分公室的盟誓,季氏為兩分,叔孫和孟氏各一分。

  所以孟氏一直以來都是三桓之末,直到陽虎出現。

  公斂陽暗中想道:「季氏無能,已經失政過一次,獲得自由後卻依然把持著上卿之位,叔孫也是如此,豎牛之亂連家主都被殺了,如今叔孫州仇還在陽虎手裡,生死未卜。或許,是到了讓三桓換一換排位次序的時候了……」

  但,公斂陽卻有了新的顧慮,經過陽虎這幾年的折騰後,魯國已經形勢大變,如今又多了趙無恤這個崛起於西鄙,背靠晉國趙氏的變量……

  「一山尚不容二虎,何況趙無恤、季氏、孟氏、叔孫居於魯國,焉能共存矣!」

  趙無恤雖然不清楚公斂陽的小心思,但他也有類似的想法,當各家共同的敵人陽虎即將滅亡時,利益的瓜分和爭執就要出現了。

  這和後世山東群雄滅秦,鴻門宴上的勾心鬥角別無二致。

  只不知這一次誰是劉,誰是項?

  所以趙無恤才樂於坐觀孟氏啃硬骨頭,耗一耗他們的力量。

  但破城後的順風仗他倒是沒有拒絕,這是收撿戰利品的好機會,府庫和倉稟屬於魯國官方,無恤一個外來大夫,若還想繼續與三桓相處,就不好厚著臉皮強行占據,可戰俘和繳獲的兵器甲冑卻是聊勝於無的補充。

  無恤讓兵卒們清掃公室內外,忙活了一刻的時間,殘存的亂兵才盡數投降,但沒有發現陽虎的身影。就在這時,東南方卻傳來了一陣喧譁,還冒起了煙火。

  「糟了!莫不是陽虎縱火燒宮?」

  無恤帶著人匆匆趕過去後,卻見子服何卻熏得一頭一臉都是黑灰,狼狽地跑過來向趙無恤通報了一個消息:「子泰,大事不好了,陽虎挾持著國君和大司馬,帶著戎車十乘,從東南門逃了!」

  ……

  「今日雖敗,但魯國的名與器都在我手中,看以後誰才會被說成謀逆之臣,哼!」

  魯城郊外,東南方十里處,陽虎駕車挾持魯侯,不知是氣不過還是立誓復仇,他突然說了這麼一句。

  成王敗寇,陽虎雖然還不知道此言,卻有類似的信念,他堅信自己雖然輸了一役,卻沒有輸掉全局!

  在棘下被圍攻戰敗後,陽虎的黨羽們就開始分崩離析。

  公鉏極當場被子路斬殺,叔孫輒遭到了叔孫氏私屬的叛離,差點也被活捉,他便挾持叔孫州仇,匯合敗退出上東門的公山不狃,帶著千餘殘部向東退守費邑。

  而陽虎也自知內城不守,便去掉甲冑前往公宮,挾持了才被放歸,一口氣都沒歇全的魯侯,又拿了魯國的重寶「大東之玉」、「雕漆大弓」出來。

  這都是當年第一任魯侯伯禽征伐淮夷時用過的國之重器,見之如見先祖、國君。

  季寤在退守城南後知道失敗已經不可避免,這個還沒把宗主位置坐熱乎就被轟下台的庶孽子壯志未酬,他在季氏的祖廟裡向祖宗一一斟酒祭告後逃走,跑到城外召集戰車接應陽虎等人。

  他這會站在陽虎身後的副車上,聽到陽虎之言,就勸說道:「然也!陽子,吾等還有國君和叔孫州仇在手,再尋一處高城大邑據守,定能再起!」

  魯侯宋臉色慘白,深衣上滿是泥土。他沒了往日的雍容,被陽虎死士手持兵刃死死盯著不敢動彈,這個倒霉的傀儡還是遇到了有生以來最糟糕的事情:被劫,還有接下來的流亡,他仿佛感到他的死鬼哥哥魯昭公那張三四十歲還帶著童趣的臉在對他發出惡意的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