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方面是以孟氏為首的三桓不甘於被陽虎架空,開始拼死反擊,拉攏趙無恤希望得到晉國趙氏方面的庇護。而陽虎也已經準備好了對三桓的火拼,拉攏趙無恤入伙以求晉國趙氏到時候對既定事實的承認。

  趙無恤攤開了地圖,目視上面的城邑和道路:「我已經詢問過子華,按照魯國以往的禮俗,冬季十月初一,依即位的先後次序祭祀先公並且獻上饗食祈禱。初二日,在僖公廟裡舉行大規模祭祀;初三日,會在蒲圃這個地方設享禮招待公卿大夫,屆時三桓、以及許多大夫都會到場,可謂是魯國卿大夫最集中的一次盛會。」

  張孟談指著位於魯國附近的小苑蒲圃道:「既然如此,若是孟談猜測不錯的話,陽虎可能會在初三那天在此動手!」

  「應該是這樣,陽虎雖然兵力充足,卻沒有得到國人支持,對這次行動有些不自信,所以邀我入魯城『做個見證』,若是能帶兵最好不過。有趣的是,孟氏也讓子服何發來了請帖,邀我那一天去赴會。」

  虎會在震驚之後,也開始了思考,他又問道:「三桓已經察覺危險了麼?」

  無恤道:「從我與子服何的書信來往上看,孟氏的家司馬有所猜忌,但不能確定具體日期,他們兵力不足,到時候除非發動國人,否則處於劣勢,所以邀我入魯城,還特別囑咐帶上兵卒。一來可以藉助子服何在孟氏面前誇讚過的趙氏武卒強兵,二來讓陽虎欲投鼠而懼器,不敢貿然動手。」

  虎會掐指一算道:「現在是九月下旬,距離十月之交只有不到一旬時間了,集結兵卒日夜兼行,或許還能趕上這場盛會,那大夫是要去,還是不去?」

  趙無恤舉起酒壺,為在座眾人各倒了一盞新釀的淡薄魯酒,然後舉到鼻下細細聞嗅。

  「這是甄地新米釀成的薄酒,味道雖然不及新絳糜子酒,但卻是國人們的一片心意,如今兩邑新政已經推行開來,官吏各司其職,人心漸漸安穩。有大野澤的盜寇在側,被卸除了武裝的氏族們只能選擇依靠吾等,所以當此之時,我欲抽身前往魯城,來一次火中取栗!」

  虎會道:「大夫去前,下臣有一事求問,大夫已經思慮好究竟要助誰了麼,三桓焉?陽虎焉?」

  這幾個月來,凡是和這件事相關的東西,趙無恤只和謀主張孟談商議,從不召喚人陪聽。如今讓自己這個第三者進來,大概是已經做出了決斷,要安排後續事項了。

  「事關廩丘對鄆城的防務重點,故下臣不得不問,還請大夫恕罪。」

  如此一來,虎會強諫的本色頓顯,他看似大大咧咧,實際上卻心細如髮。鄆城大夫叔孫志是陽虎之黨,若是趙無恤與陽虎為敵,那廩丘就要小心防備東鄰了。

  「無妨,本來就是要告知虎司馬的。」

  趙無恤起身,踱步空無一人的廳堂。

  「今日便對司馬明說罷,張子曾分析過我在魯國的處境,和從陳國奔齊的陳公子完差不多,但陳完能推辭齊桓公授予的卿職,在工正位置上蟄伏了一百年。到了陳文子、陳桓子時才開始發難,在國、高、二惠、鮑、崔、慶之間殺出了一片天地。我這個人性子比較急,若是想要成功歸晉,卻不能等上幾代人,甚至於必須在三五年之內就做出些成績,得到些權柄和力量!」

  張孟談微笑著點頭:「然也,陳氏雖然陰險詭詐,但他們在齊國漸漸強大的做法卻是值得借鑑的。」

  「的確,我自知未來數年最大的敵人或許就是臥榻之側的齊國和陳氏,所以對這一族的歷史也頗多關注,從孔子處借來了幾卷手抄的齊《春秋》,二三子可想聽聽我的閱史心得?」

  張孟談、虎會下拜道:「願聞其詳。」

  「四十年前,齊卿慶封獨把朝政,引發了齊國公孫和眾氏族的不滿。借慶封外出圍獵的機會,齊惠公的兩個孫子子雅(公孫灶)、子尾(公孫蠆)準備發動政變,除去慶氏。」

  「這場政變里,原本不起眼的陳無宇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先是投靠慶氏,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另一方面卻又暗中與倒慶勢力靠攏。在陪同慶封狩獵的時候,他謊稱家母去世,嗷嗷大哭著從東萊跑回了臨淄,擦乾眼淚後卻帶著陳氏家兵參與政變,襲擊並殺死慶封之子,奪取了臨淄的控制權。慶封匆忙趕回國都,但為時已晚,只好流亡吳國。」

  「陳氏便憑藉此次的功勞從不起眼的小族躋身實權大夫行列,獲得了領邑,短短四十年就發展到了今天的程度。」

  「我的心思,虎司馬可懂了?」

  虎會並不是笨人,話說到這一份上,頓時瞭然。

  趙無恤舉起酒盞向張孟談敬酒:「無恤不在期間,政務以張子為首,拜託了!」說罷一飲而盡。

  張孟談再拜道:「下臣等一定為大夫守住這艱難得來的基業!」

  無恤手中再次加滿的酒盞轉向了虎會:「至於虎司馬,稍後便立刻將廩丘防務交給副司馬,我另有重任要你去做……」

  ……

  在這之後,趙無恤又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卒長以上軍吏得以與會。

  「甄地邑兵和亭卒加起來一共1100人,廩丘則為1300人,外加700武卒,還有從流民里徵召的100人,共計3200之眾。如此,已經是這兩個邑的極限了,在對盜寇的恐懼,以及什伍制度下,才能達到這種程度。而且只能維持到開春,就得把徵召兵解散大半,讓他們回到田地上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