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前面最兇悍的群盜死傷慘重,而且弩矢齊射和嚴整的劍盾長矛對他們有很大威懾力,後面脅從的流民受此打擊,迅速喪失了士氣,轉身四散而逃,這將近三四百人就在死傷不過二十分之一的情況下崩潰了。

  武卒們本來已經沉著地準備進行一場以少打多的惡戰了,卻沒料到方才還窮凶極惡的群盜在兩次弩矢齊射後就嚇跑。子服何倒是清楚這些魯國群盜的秉性,他鬆了一口氣,這些盜寇還真是不經打,欺軟怕硬如此嚴重,連武卒的能耐都沒試出深淺就全跑了。

  為將者的一個重要能力就是應對戰場上的各種變化,遇挫如此,遇到不禁打的敵人也是如此。

  趙無恤立刻改變陣型,命令戈矛手和劍盾手正面小跑追擊,而十餘單騎更是縱馬狂奔,留下了數十名俘虜。

  就在趙無恤他們這邊擊潰群盜大部後,被圍困的車隊也開始了反擊。裡面的弓手對著扭頭觀戰的呆滯群盜一輪拋射,打了他們個措手不及,而手持長矛的徒卒也從方才防禦的「四武沖陣」里衝出,將群盜捅得透心涼,這邊的百餘人也順勢崩潰逃散了。

  等到戰鬥結束,兩邊人馬警惕的靠近,相互觀察對方身份。

  子服何站在車上,見對面那個背著弓矢,手持長矛朝這邊張望年輕士人極為面善,不由得喊了一聲:「子有?你怎麼在這。」

  「子有?」趙無恤目光轉到了那個帶頭的士人身上,他便是這些遇襲之人的帶頭者,也是使用酋矛擺出了四武沖陣的人。

  那士人頭戴青色的緇布,身形並不魁梧,眼神也沒有凌厲和驕傲,反倒是謙遜和穩重。他也認出了前段時間路過中都邑的策命使者子服何,自然猜出了趙無恤的身份,於是便扔掉了長矛,卸下弓矢交給同伴,用標準的禮儀趨行上前數步下拜道:「冉求見過趙大夫,子服大夫!承蒙相救,敢不拜賜?」

  第297章 軍旅之才

  魯國的地形,可以用三種地貌概括之,北邊三分是泰山、沂山峰巒,將齊、魯隔離開來,中間四分是魯中南丘陵,其餘三分是臨近濟水、汶水、濮水的西南平原。

  中都就位於西南平原地帶,臨近汶水、大野澤,往西北方走則漸漸進入泰山之陽。

  趙無恤等人在大野澤北碰巧為冉求解了圍後,兩個車隊便一同東行,漸漸靠近了中都。

  冉求字子有,所以有時又稱之為冉有,他的大名,趙無恤前世就曾在一篇中學課文上見過,之後也多次聽子貢稱讚過他的這位後學師弟。冉求本就是魯國西鄙人,年紀才二十,成為孔子門徒沒幾年就擠進了「升堂」弟子的行列,要達到這種程度,至少是要六藝精通才行。

  今日一見,冉求能射,能御,能指揮作戰,言辭禮節也很得當,可謂是多才多藝,然而他的低調性情卻又掩蓋了這些才幹,讓人一眼注意不到。

  方才相認後,子服何便詢問冉求道:「子有這是從何處歸來?」

  冉求拱手相答:「好教二位大夫知曉,求是去西北面的汶西之田借粟米去了。」

  趙無恤好奇地問道:「中都的糧食不夠麼?為何需要向外借貸。」

  冉求看了趙無恤一眼,垂目答道:「中都的土地只能算厥土中下,人口也不多,戰前就千餘戶,七八千人,如今有不少濟水以西的流民進入,卻劇增到了一萬。離秋收還有半個多月時間,夫子不忍民眾受飢,便解散了邑兵,以府庫中的兵器甲冑為質向鄰邑借貸粟米,這已經是這個月第二次了,孰料卻遇到了盜寇來犯,多虧二位大夫解圍。」

  原來如此,中都雖然並不算富庶,卻是一處戰後頗為安定的地方,但人口劇增後糧食倒是成了大問題。

  對話中,趙無恤發現冉求表現得很謹慎,他才華不外露,沒了方才指揮眾人防禦盜寇時的勇銳,甚至會給人一種「此人怯弱」的印象,問一句他才答一句,無問時則訥訥而不言。

  雖然子服何說過,冉求屬於孔子門徒里的「政事」之才,但趙無恤卻一直在好奇地看著冉求手下所持的長長竹矛。

  這種極長的矛有一個專用的名字,戰車上的名為「夷矛」,步卒用的則為「酋矛」。

  在甄之戰後,與軍吏們總結戰術經驗後,他們發現越長的兵器在線列方陣作戰時越是有效。於是趙無恤將戈矛手們的武器加長,尤其是矛手,全部裝備了帶金屬尖柄的酋矛,遠遠看上去如同徐徐前行的森林。

  而冉求的徒卒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兩邊的步卒在大眼瞪小眼地打量著對方的兵器。目前諸侯步卒用的矛柄一般在七尺到一丈之間,集體裝備酋矛倒是極為少見。

  在路邊一處廬舍休憩時,趙無恤帶著考校的心思,問起了冉求兵陣之事。

  一聊起軍陣,冉求雖然還是一副謙遜的模樣,卻已經沒了拘謹,看得出他很樂於談論這個話題。

  「矛好做,中都邑山後有竹林,將堅韌的竹子削尖就能當武器用,可以彌補府庫中兵器不足;而且長矛好使,戰陣之上,一寸長則一寸強,只要徒卒能夠聽求的指令,將長矛平放後便能讓敵方近身不得,再輔以鄉射選拔出的弓手,就能對敵造成巨大殺傷。」

  趙無恤聽後瞭然,倒不是冉求偷師自己,而是因為中都目前缺少兵器的形勢使得竹矛成為主要武器,卻被冉求誤打誤撞組建了一支長矛方陣步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