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樂祁的臉色紅潤,這是迴光返照的標誌,借著這最後的力量,他竟然一口氣說了許多話。

  「不貪之玉有二,一玦在我這裡,一玦由靈子佩戴。吾子品行不佳,粗鄙而不孝,此玦要交付給不貪之人,我才能放心,所以我死後,就交予你罷。兩玦合一,可以調遣樂氏兵甲,日後樂氏一族,便仰仗你了。」

  染血的玉玦被樂祁重重地放到了無恤的手中,沉甸甸,粘稠稠的。

  「此次的使命,晉宋兩國的事情,已經不是我能操心的了,希望你到了宋國後,能儘量說服君上,勿讓兩國百年之好破裂。」

  說完這兩件事以後,樂祁猛地喘息了一陣,眼睛泛白,好容易才緩過氣來,接著說道:「刺殺我的那人,也是勇士,若是可能,問出他的名字,也將他列入刺客列傳中罷。我死後,不希望葬於晉國,只想埋在家鄉領邑,喪事不必大操大辦,以薄棺而葬,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

  趙無恤也有些哽咽:「婦翁,您說的話,小子一一記下了!」

  樂祁露出了欣慰的一笑,至此,他越來越虛弱,聲音如同遊絲,大司命和少司命已經等不及了。

  「姑布子卿曾言,雖然我將死於晉國,但日後子孫必得志於宋,誠哉……斯言……」

  他的手依依不捨地撫著女兒的臉,意識也越來越模糊:「無恤,靈子,就託付給你了……」

  說罷,他便頭一偏,死在了女兒的懷裡。

  大雪紛紛落下,仿佛要將他的屍身蓋住。

  無恤心如刀絞,痛苦地閉上了眼睛,黑暗裡,樂祁平日的英容笑貌依舊。

  「父親!」樂靈子抱著樂祁漸漸冰冷的屍體,悲傷地暈了過去。

  趙無恤默默俯身,將靈子抱到了另一輛備用的溫車裡,為她蓋上一層被褥。

  隨後,他緊緊捏住了拳頭。

  比成鄉那一次還要強烈,劇烈的恨意瀰漫了他的胸膛。

  是誰要殺樂祁?是誰要殺他,是范氏麼?刺客是只有眼前這人,或是還有其他幫手?

  趙無恤沉重的腳步踩在雪地上,發出了沙沙聲響,他大步走到已經被徹底廢掉四肢的刺客面前,揪著他的衣襟,冷冷地問道:「是誰派你來的?」

  刺客昂著頭,望著年輕的君子,笑而不答。

  趙無恤知道這類人在意的是什麼,他緩和了口氣道:「足下雖為刺客,卻也是位烈士,不應泯然無聞,當載於史書,垂名後世。不論足下是受何人所託而來,我只再請問足下名字?」

  這句話倒是正中古冶子下懷,他千里迢迢前來行刺,為的不就是這個麼?能讓敵人傳頌自己的名字,再好不過。

  他便揚聲說道:「今日刺樂祁、刺趙氏君子者,齊人古冶子是也!」

  趙無恤聽說過發生在魯國西鄙的戰事,所以知道此人名諱和事跡。

  「古冶子,齊國猛士……」

  齊國……為了破壞晉宋同盟,他們的確有殺樂祁的需求。但此人今日要殺的,還有自己,可自己和齊國沒有半分私人恩怨,費這麼多大週摺,刺殺一個小行人,也沒什麼用處。

  所以,主謀除了齊國外,或許還另有其人。

  但古冶子只說了這句話,隨後鋼牙直接咬掉了自己的舌頭,一口爛肉吐到了無恤的下裳上,這是抵死不答了。

  眾人大怒,便要上前將他擊殺,但趙無恤卻只是盯著下裳處鮮血淋漓的污跡和肉塊一言不發。隨後,不待眾人動手,他自行踏步朝前,用利劍割開了古冶子那還帶著粉紅疤痕的喉嚨,隨即一腳將瞪圓了雙眼的大漢踹倒在地。

  血如泉涌,潺潺流淌在雪上,萬夫不當的猛士,被割了喉嚨後,也就一個死。

  古冶子的身體漸漸不再抽搐,在失去生命後,他和一條死狗並無區別。

  趙無恤目光冰冷,看著血液在雪中冒著熱氣,漸漸冷卻凝結,隨後側過臉,用手輕輕拂去落在肩頭上的雪瓣。

  「死傷的馬匹,毀掉的車輛,都統統推下山崖,吾等速速啟程,天黑前,必須趕到原縣!」

  風雪中,大隊人馬繼續上路,氣氛低沉,而趙無恤也感覺自己身體裡一陣陣的寒意。

  樂祁是位敦厚的長者,他溫和善意,對趙無恤尤為欣賞,與他談古論今,還將寶貝女兒許給了無恤。

  來到春秋後,第一次有「親人」在趙無恤面前被殘忍殺害,他感覺,自己心裡也有什麼東西被扼死了一般。

  心善,猶豫,優柔寡斷,從這一刻徹底離他而去。

  齊國,齊侯,還有和刺客關係甚密的陳氏,還有一直在編織針對無恤,針對樂祁陰謀的巨大影子。

  趙無恤立誓,這些兇手必須付出代價。

  和五十多年前,目睹了欒針之死的范鞅一樣,趙無恤,完成了自己真正的成人禮。

  在這個交織著白雪與鮮血的傍晚,他殺死了從前世到今生,一直蜷縮在心中的天真男孩!

  第243章 無恤的蛻變

  三天後,被稱為「南陽之地」的溫縣。

  溫縣地處豫北平原西部,南濱黃河,北依太行,這裡原本是妖妃妲己的故國,有蘇氏。晉獻公時,沿著太行南下的狄人滅溫,傳承了數千年的己姓有蘇氏從此消亡。

  在狄人被齊桓公擊退後,周天子便乘機將溫地收回,作為畿內領地。到了晉文公時,因他帶兵幫助周襄王恢復王位,襄王便將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南陽之地」,包括原、溫等在內的十多個邑全部封給了晉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