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說到這裡,他也想起今日讓趙無恤進宮的緣由了,便笑眯眯地對無恤說道:「冠禮之後,便要授予職守,但如今晉國少年而為官者眾矣,你說說看,孤要如何安置你呢?」

  「君上讓下臣去哪,下臣就去哪,不過……」

  晉侯午就喜歡無恤這「忠君」的態度,便問道:「不過什麼?」

  「下臣與樂氏有姻親,如今也算是樂大司城之婿,若是讓無恤護送其歸國,定能事半功倍。有樂大司城為媒介,將這一年來的誤會解釋清楚,宋公定然會同意繼續維繫晉、宋之盟,唯君上馬首是瞻!」

  這件事情晉侯午早已聽說,而趙鞅也上書說過希望由趙氏來處理此事,晉侯只需點頭任命即可。

  令人奇怪的是,執政范鞅也一同上書,同意把對宋國交聘之權讓給趙氏,也建議讓趙無恤作為使者,儘快上路。這讓晉侯午和知伯有些詫異,難不成范、趙和解之後反倒成了盟友?為何這麼幫襯趙氏。

  不過,這件事情交給趙無恤去辦,的確是最好的選擇。

  於是晉侯便說道:「好,那孤便授你小行人之職,送樂司城歸國!」

  第234章 行人聘問

  「小行人?」

  成鄉鄉寺之內,趙無恤召集了幾名屬吏,家臣前來商議事情,子貢也在場,當聽到晉侯新授予趙無恤的職官時,便不由得喊出聲來。

  無恤答道:「沒錯,正是小行人,子貢,這不就是你想做的職守麼?卻是我先得之,哈哈。」

  子貢收斂了神色,微微一笑:「如此,便要恭喜大夫了。」

  春秋時期,雖然「禮樂崩壞」,名器下移,但周禮的大部分內容都被諸侯繼承,其中朝聘之禮尤為重要。

  因為,此時不同於後世的大一統王朝,而是數十個大小不一的邦國並存,各國文化趨同,相互之間的姻親關係複雜。所以相互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於是便有了約定成文的「朝聘制度」。

  朝是君主親自去別國拜見、訪問,聘是派人前往。正所謂: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諸侯之間也是如此,隨著經濟、政治的交流日益頻繁,各國你來我往,一年裡出使四方諸侯,沒有十次也有八次,官道上,聘問的行人不絕於道。

  晉國、魯國都承襲周制,有專門負責外交朝聘等事項的「行人署」,無恤的職官「小行人」,就隸屬於這個機構。

  行人署的長吏名為大行人,爵為上大夫,掌管接待賓客之禮儀,以親諸侯,相當於後世的外交部長。

  小行人則地位略低,「掌邦國賓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者」,相當於後世的外交大使。

  晉國作為百年霸主之國,對外關係繁雜,甚至替代了周天子接受諸侯朝見的地位。所以小行人還按專業和熟悉領域分工,劃分了專門接待和出使的國家。對應齊、楚、秦三大國的小行人爵為中大夫,對應魯、宋、衛等中小國家的小行人爵為下大夫。

  趙無恤這次得到的使命,是護送宋國大司城樂祁歸國,並聘問宋公,維繫晉、宋同盟,所以位列下大夫。

  在接受了隆重的受爵、受職儀式後,無恤頭戴玄冠,穿上了黑色的朝服。他隨後趕回下宮與趙鞅、樂祁商議離期,最後定在十一月下旬。

  「要趕在大雪降下前翻越太行。」在留在下宮研究「細蠱說」的扁鵲調養下,樂祁身體已經漸漸痊癒,只是他對宋國國內的形勢,還有一路過去的天氣、路況有些心憂。

  的確,在大冬天裡過太行山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得頂著寒風走,一天只能行十多里,牛馬損耗極大。

  但送樂祁歸國,說服宋公繼續留在晉國聯盟內的事情刻不容緩,去遲了,保不准宋國就會轉投齊國懷抱:據說衛侯元已經派行人去宋國聘問,想要與宋聯姻!

  「衛宋若是聯姻,宋國便更有可能倒向齊、衛同盟。」趙鞅很希望無恤能順利完成這次使命,立下功勳,贏得聲望。

  樂靈子也執意要陪同樂祁歸去,季嬴一度勸說她留在新絳,待到明年開春再走,卻被靈子婉拒了,說是要沿途照料父親。無恤覺得,她這些天一直有些心神不屬,問了幾次,少女卻搖頭不答,原本清揚婉兮的眼神中竟有些躲閃。

  「或許也是思鄉了?」無恤只能如此猜測,女兒家的心思可不好猜。

  既然要作為行人奉君命前往宋國,路途足足有一千里,一去半月,可能要等開春再回,歸來又得半月,所以要做許多準備事項。

  儀仗朝服,還有外交文書之類,行人署的司儀自然會布置妥當,不用無恤擔心。

  但以晉國現在的狀態,政在私門,等公室配齊隨行人員?那是痴人說夢。於是乎,趙無恤連當大夫出使外國,也得自掏腰包。

  「成鄉目前在下宮趙兵的保護下,不必擔心外敵。余這次要帶上一卒之眾,都要精銳,還要將府庫中的十鎰金爰取出一半,其餘錢帛、禮物也需要些。」

  趙無恤和范鞅的心思卻有些相似,對為晉國而戰,為晉國爭霸之類的虛名興趣寥寥。他這次去宋國,可不單是要為晉侯賣命的,更多的,還是為了趙氏私室謀利。

  無恤打算著,宋國的實權卿大夫要一一拜會結交,若是在沿途各城邑和市井發現賢才,也要招攬,這些都是要大筆花錢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