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天,也就是晉侯午九年冬至日,趙無恤終於和籠罩了晉國、籠罩了趙氏數年的龐大陰影,晉國執政范鞅見了面。

  仿佛命運般,范鞅,在隨即的卜筮中被選為今日的正賓,將為趙無恤行冠!

  ……

  在告廟後,便是正式的加冠儀式。

  冠堂坐北朝南,堂前有東、西二階,東階供主人上下堂專用,所以稱為主階,或阼(zuo)階;西階供來賓上下堂,所以稱為賓階。

  當趙無恤在有司引領下,從東面的主階登堂時,登時引起觀禮的賓客一陣詫異。基於禮節,他們不能交頭接耳,便只能用目光相對而視,其中傳達的意思不言自明。

  加冠者在堂上有專門的席位,其位置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嫡長子的席位設在阼階之上,庶子的席位在堂北偏東的地方。正所謂「嫡子冠於阼,以著代也」,阼階之上是主人之位,讓嫡長子在此加冠,意在突出他將來有資格取代父親在家中的地位。

  「趙無恤只是庶子,其母卑賤,如今卻被趙孟當做嫡子來行冠……」

  是過分的寵愛,還是別有暗示?眾人的目光投向了前來觀禮的趙伯魯臉上。只見他面容肅穆,沒有表現出太大不滿,然而眼神中,卻有淡淡的灰心。

  今日天氣晴朗,清晨的陽光照映在宮闕的飛檐和石、陶瑞獸上,趙無恤在冠堂上感受著眾人目光,而三位有司捧著裝有衣冠的竹篚,從西階的第二個台階依次往下站立。

  服有三種:爵弁(bian)服、皮弁服、玄端服。

  冠亦有三種:緇布冠、皮弁、爵弁。

  負責贊冠的樂祁緩緩上堂,親自把束頭巾、簪子、梳子等物放置在席的南端。正賓范鞅則帶著淡淡的笑意,對趙無恤拱手一揖。

  「昔日趙文子冠時,鞅才是垂鬟少年,祖父範文子觀禮,回到家中後對其大加讚譽,預言他日必為正卿。而鞅也曾受文子教誨,與景子為友,為趙孟之長吏,今日又能當上小君子冠禮正賓,真是莫大榮幸,願范、趙兩氏永以為好。」

  範文子的確是個謙謙君子,當年看見年輕的趙氏孤兒,免不得要嘮叨得多一點,但他的話是善意的。他的為人對趙武的影響似乎也很深遠,範文子教育出一個趙文子,那時候,范、趙兩家的關係是很友善的。

  但,這已經是時過境遷的老黃曆了,趙無恤對晉國執政十分警惕,對老豺看似發自肺腑的這番話,半個字也不信。

  可政治就是這樣,表面功夫必須得演下去。

  趙無恤也故作感動地還禮道:「昔日曾祖父冠禮上,範文子曾言,從今以後要時時戒躁戒躁,智者受到寵愛會更加謹慎,糊塗人受到寵愛則是驕橫無禮……誠哉斯言,範文子之教也。小子今日也希望能聆聽范伯的教誨。」

  客套完畢,無恤便即席坐下,樂祁也來與他說了句話,便坐到了無恤身後。在有司幫助下,為他解開那兩個很二的發鬟,隨後把散發擰成發束,再用一根玉簪為軸,把發束層層盤在簪子上,再將發尾緊緊地塞進盤出的髮髻中,最後用帛將頭髮包好。

  此既為束髮禮。

  第232章 士冠禮(下)

  束髮完畢,正賓范鞅在洗盥(guan)後,從有司手中接過緇布冠,走到無恤席前。

  緇布冠實際上就是一塊黑布,相傳太古時代以白布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

  范鞅先端正無恤容儀,然後致祝辭說:「緇布之冠,意為汝具備衣食之能!」

  隨後,便把緇布冠加於無恤之首。

  贊冠人樂祁上前,為無恤系好冠纓,始冠結束。無恤站起隨有司進入房內更衣,穿上與緇布冠對應的玄端服、黑色帛帶、赤黑色蔽膝,再出來向觀禮的眾賓客們展示。

  隨後,是二加皮弁(bian),皮弁也叫做武冠,意為冠者具備基本武技。其形制類似於後世的瓜皮帽,用白色的鹿皮縫製而成,與白色下裳、黑色大帶、白色蔽膝的朝服配套穿戴,地位要比緇布冠尊。

  最後,是三加爵冠,爵冠也叫做文冠,意為冠者基本具備知書達禮之能。

  「爵」通「雀」,爵弁所用質料與雀頭的顏色(赤而微紅)相似,故名。爵弁是協組國君祭祀等莊重的場合戴的,地位最尊。

  范鞅也說出了最後的祝詞:「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

  當趙無恤穿著淺絳色下裳、絲質黑色上衣、黑色大帶、赤黃色蔽膝的爵弁服,出來向賓客們展示後,三冠儀式這才算結束。

  一時間,廟宇和廳堂再次鐘鼓之聲大作。

  「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三次加冠,將地位最卑的緇布冠放在最前,地位稍尊的皮弁在其次,而將爵弁放在最後,每加愈尊,是隱喻冠者的德行能與日俱增。

  賓客們也一同稱讚,君子之德美矣!

  「三加彌尊,諭其志也!」

  趙無恤被氣氛感染,也隱隱有些激動,前世他十八歲成年時,也就是平平淡淡地過了,哪有今天如此隆重的儀禮?

  「華夏被譽為冠帶之國,禮儀之邦,我今日始知為士大夫之尊貴也……」

  冠,是禮之始也。這是華夏男子的成人儀式,在行冠前,只能算作「孺子,童子」,行冠後,從此將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同時,也獲得了正式的權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