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越說,他越覺得此法可行,在這民風淳樸,猛士如雲的春秋末期,這東西做出來,可謂是驅使更多人為自己效忠赴死的大殺器!

  趙無恤一下子來了興致,伸手抬起了少女的下巴,凝視著她漂亮嫵媚的眼睛。

  「你可知道,諸侯的師旅,以旗幟作為旌別,持旗者是所有人的目標和追隨對象。我想製作的徽章,是將黃銅鑄造成不同的形狀,鎏金、鎏銀,用染色的布帛裝飾,佩戴在有功者身上,讓他們也成為其他人仰望、效仿的對象,仿佛持旗者。」

  說罷,他恍然察覺兩人的身軀已經靠的極近,孤男寡女共處一室,穿的又輕薄,仿佛是肌膚貼在了一起。少女眼神閃爍,她柔軟的腰肢被無恤緊緊攬住,倆人的呼吸頓時急促了起來。

  無恤感覺身體某處有了些許變化,但這外邊的院子裡,還有等著他出門的邢敖、穆夏在,不好白日宣淫。何況他可從未經歷過有妻有妾的生活,對處理內部關係上頗有些頭疼,要是在與樂靈子成婚前,先跟別的女子弄出什麼意外,那可不太好。

  所以,只能先忍忍了。

  趙無恤連忙輕咳一聲道:「你當日組織著國人的青壯女子安置傷卒,在庖廚了忙了一夜,也有你一份功績,可要什麼賞賜?」

  薇方才嚇得心肝撲通撲通直跳,雖然往日也有肌膚相親,但君子一直恪守禮節,不會過分輕薄她,今天卻一副想將她一口吃掉的模樣。

  這會見君子收手,又是鬆了口氣,又是滿腹遺憾,她連忙垂首道:「下妾,下妾只要君子無恙,阿弟有出息,便心滿意足了。」

  邢敖恢復了氏名,又被提拔為無恤最信任的御戎,他的君子六藝也在日益長進。這讓薇驚喜不已,姐弟兩人過了這麼些年艱辛的日子,在遇到趙無恤後,漸漸熬出頭了。

  這副知足的模樣讓無恤很是滿意,他攬著少女,在她粉紅的耳垂上啄了一下,輕聲說道:「莫急,遲早也會給你一枚徽章,一個名分!」

  ……

  時間很快進入了十月底,成鄉新收穫的夏粟已經全部入庫,國人驅使著新獲得的氓隸,搶在冬至之前,給成鄉一半的土地種下冬小麥。

  在經過一年的觀察後,桑羊翁等人確定,只要漚肥跟得上,代田法就不會對地力造成太大損傷。但在趙無恤與各位老農商議後,鄉寺也不再強制推行各里都要種冬小麥,而是讓土地分批耕作。

  「一半的土地種冬麥,一半的土地留著種春粟、春麥,等到夏季收穫後,又再種上夏粟,戎菽。如此一來,成鄉一年四季都可以有收成,也不必擔心某一季氣候不好而絕收了!」

  桑羊翁作為首席力田,被趙無恤厚待,每日帶著子侄們研究如何增長畝產。

  眾人都說,現如今成鄉有三個學堂,一個是計吏僑的「數科學堂」,一個是君子時不時召集軍吏們研究戰鬥經驗和教訓的「軍爭學堂」,最後一個,就是這開在田頭地間的「農稼學堂」了。

  此外,國內外局勢也有了新的變化,晉國諸卿都已經回到新絳,開始為樂祁的釋放走過場,在公議之後,還要派行人去告知宋國。

  國外,齊、鄭兩國的軍隊在各自國君率領下,浩浩蕩蕩,會於衛國邊境。

  而衛侯元(衛靈公)一方面迫於東邊強鄰的壓力,一方面對晉國也沒有什麼信任感:衛國在周初大封建時,因為衛康叔與周公旦相善,是最受重視的一國,被封於殷墟,賜民最眾。而晉國雖然被封於夏墟,其實只是雜處戎狄之間,地位根本無法與衛相比。

  但如今,衛國早已衰弱,常年仰晉國鼻息。他們的故都朝歌先是陷落於狄人,現在又成了晉卿的領地。

  當年晉文公爭霸時,衛國就背叛了諸姬,投靠楚國,事後國君差點被晉文公鴆殺。到了近幾十年,在衛大夫孫林父與衛獻侯的鬥爭里,晉國的胳膊肘也一直偏向孫林父,收容他叛衛,還連帶領地一同接納。

  諸姬盟主的吃相如此難看,衛國心中早已不滿,而幾年前的皋鼬之盟上,晉國還想犧牲衛國利益,在盟誓的排位上將衛國置於蔡國後面,再次引發了衛國的憤怒。

  所以衛侯元覺得,再呆在晉國的陣營里,是半分好處沒有的,便想要背叛晉國,投靠近幾十年間冉冉升起,儼然東方霸主的齊侯懷抱。

  若是論起歷史,當年還是齊桓公「存邢救衛」,幫助衛國遷都,才避開了被狄人滅亡的悲慘處境。至今在衛國淇、澳一帶,國人們還念叨著講述這段歷史的詩篇。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而現任的齊侯杵臼對於衛侯元,也算有恩的。

  當年衛國發生內亂,衛侯逃到國都郊外,眾叛親離之下,齊侯卻一直支持他作為合法的衛國國君,堅持派遣使節慰問,這讓衛侯元非常感動。

  如今,齊侯進軍衛國,也並非想攻城略地,只是要收他做小弟,把衛國當成進攻晉國的前沿。

  於是,兩位國君目的相同,又有舊誼,便開始相互遞信,眉來眼去地勾搭上了。

  然而,與晉國有諸多利益關係的卿大夫們則認為不行,在公議上否決了衛侯的打算。雙方僵持之下,素有機智之名的衛侯元就想出了一個不是主意的主意。

  他派大夫北宮結作為行人,去齊國軍中洽談,私下卻又讓人告知齊侯說:「請君侯把北宮結抓起來,再渡河侵襲我國,但沿途切勿侵國人,至濮陽城下而止,衛國諸卿大夫見君侯兵臨,定然驚懼,不敢再阻撓結盟之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