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主賓韓不信選了泮宮的庶子大夫籍秦為司射,然後執弓挾矢到階前請求射禮開始,又讓有司將弓矢獻給君王檢查。

  晉侯午隨意看了一眼,便答道:「可……」

  至此,大射禮正式開始了。

  臨時擔任司射的籍秦,讓自己的幕僚鄧飛設置好計算成績的算籌。

  又讓「射人」在兩根楹柱中間測量尺寸,用或紅色或黑色的漆墨,畫出一橫一豎垂直交叉的標誌,做為射箭站立的地方。

  一切已經安排妥當,籍秦便開始宣讀射禮的規則:「君上有命,卿嫡子與卿嫡子為耦,不足則由余子侍於嫡子,再不足則由庶子、士侍於餘子。」

  耦,是一對的意思,射禮必須有比較,所以才以兩人為一組,展開較量。

  籍秦又面朝西,告訴負責記述此事的太史道:「大夫射畫有豹、麋飾的射布;士射畫有犴飾的射布,射箭的人射的不是自己應射的射布,射中不算。」

  太史在簡冊上一一記述了下來,接著,韓不信呈上參與射禮的八人名字的籌,請國君親自比配四耦。

  晉侯午雖然做了八年國君,蝸居於虒祁宮中,但心性卻依然是十多歲男孩的跳脫。瞧著漆盤裡的八個名字,他目光在上面不斷跳動,猛然間,心裡浮出了一個惡作劇的點子。

  被六卿逼壓多年,偶爾不著痕跡地戲弄一下他們,大概就是晉侯午唯一的樂趣了。上次冬至日大朝會,上軍將趙鞅在宋行人樂祁被逮捕的那一刻,臉上露出的不可置信和憤怒,讓晉侯午覺得十分有趣。

  倒不是他痛恨趙氏,只是知伯如此建議,晉侯午只能裝作糊塗,順著他的意思辦。因為,他父親晉昭公去世時,曾撫著他的手囑咐說,六卿之中,唯獨知氏足以依靠。

  何況,六卿相互鬥爭的越狠,晉侯午覺得,自己就越有可能在未來恢復國君的權威。

  但他和知躒期待的范、趙兩家的爭鬥,卻遲遲沒有打響,這讓晉侯午大失所望。最近幾個月,兩家子弟在泮宮中倒是打的十分熱鬧,惜哉,自己不能到場旁觀。

  不過,今天倒是有個機會。

  於是,他便露出了微笑,伸出手,迅速選定了搭配。

  韓不信接過來一看,心中暗道不妙,但國君已經親自選定,韓不信也別無他法,只得讓有司向在場眾人宣布結果。

  第137章 大射儀(下)

  趙無恤一直在豎著耳朵細聽,那八個名籌是這樣搭配的。

  「魏駒與范嘉為一耦。」

  魏氏和范氏是死對頭,而且技藝相差無幾,魏駒躍躍欲試,范嘉則鬆了口氣,他可不想遇到射術雙雄的趙無恤和呂行。

  「中行黑肱與韓不信為一耦。」

  中行、韓氏也有些過節,兩人相互看了一眼,又不屑地移開了目光。

  「知宵與呂行為一耦。」

  呂行面上掩不住的失望,而外惡內善的知宵,則溫和地請呂行承讓。

  最後,是范禾與趙無恤為一耦!

  心裡藏不住事的范禾沒有之前的囂張和戾氣,露出一臉倒霉樣,趙無恤則好容易忍住沒笑出聲來。

  他從張孟談和樂符離處打聽過了,范禾雖然劍術出眾,但射術只能用糟糕兩字來形容,是個能被自己輕鬆完虐的主。

  好啊,上次的斷劍之仇,就能在今天報了,甚至,他特意帶來的輪軸複合弓都不需要亮相。

  不過,從這四組搭配中可以看出來,晉侯午,對六卿子弟的矛盾,可謂是了如指掌啊。除了知宵和呂行沒什麼過節外,其餘三耦,都是針尖對麥芒的組合……

  雖然,這位晉侯在歷史上也沒留下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記載,但趙無恤卻已經微微有所警覺。此人,恐怕也不是容易糊弄,甘願當一輩子傀儡國君的主!

  卻又聽見韓不信在東階前對國君說道:「請君上先行射禮。」

  原來,在晉國有一項傳統,「凡大射儀,君必先射」。

  在晉侯午悠閒地坐在上席觀看六卿子弟的有怨抱怨,有仇報仇的熱鬧前,卻還得先下場射上三箭。這是幾百年來,大射儀上的規矩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晉侯午的身上。

  晉侯午一臉莊重地起身,在有司的引領下,到了更衣的地方,換下裘服,穿上戎服。

  晉侯午畢竟已經做了八年國君,這些禮儀程序都已經練得十分嫻熟,但他威嚴的外表下,心中卻有些鬱悶。

  「又要在六卿面前丟人了。」

  按照周禮規定,大射儀時,國君必先試射,而且規定,要射畫有熊飾的射布,也就是九十步外的靶子。

  天知道周文公為何要定下這樣的規矩!或是為了督促諸侯不忘射藝?但為何要求如此之高。

  難不成追隨武王伐紂的召公奭(shi)、畢公高、衛康叔、唐叔虞等姬周英傑們,個個都能輕鬆辦到?

  九十步,三箭皆中,據晉侯午所知,宮甲虎賁里,能做到的都沒有幾個人。年輕一輩里,也就號稱距離射箭手養由基只有「十步之遙」的趙氏庶子,以及呂錡後輩呂行能夠一試。

  而歷代晉侯,除了始祖唐叔虞以外,都不以射藝著稱,到了他的曾祖父晉平公時,更加不堪了。

  在晉國市井中,一直暗暗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晉平公在林苑中射鵪鶉,瞄了半天才放箭,居然還沒有射死那呆鳥兒,他派身邊的豎人襄去捕捉,也沒捉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