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聽完之後,眾人先是一陣緘默,都不可思議地面面相覷。

  「生男生女,都能賜豆汁二釜,麥粉三斗,粟米十石?真有這麼好的事情?」

  這句疑問瞬間就引來了眾口一辭:「君子一諾,駟馬難追,肯定是真的!」

  於是,還不等趙無恤讓成巫安排在人群里的水軍們歌功頌德,就有不少旁觀者感動得哭了出來。

  「仁哉賢主!」

  誰不希望四世同堂?誰不希望多子多孫?可問題是,單憑成鄉這可憐巴巴的畝產,養不活幾個人!所以各里都曾有過棄嬰、溺嬰之舉,有了這條政令,至少在成鄉,在君子執政期間,再也不必擔心了!

  不過如此一來,趙無恤這半月來看似極多的盈利,其實都差不多消耗掉了。剩下的多是些新收穫的麥子,便被投入了趙無恤所謂的「擴大化再生產」中。石磨和磨坊還要加造,可惜溪水並不湍急,否則可以實驗下水力磨。

  大風車?那個似乎有點高級,目前成鄉還玩不來,也許等計吏僑培養出十多個和他水平差不多的學生後,倒是可以研究研究。

  經歷過一次失敗的陶匠們,也開始了新一輪的釉彩配製和試燒——其實魯陶翁覺得自己的族人們已經做得夠好了,但趙無恤卻仍然不滿意,沒辦法,只能按著君子說的路子,繼續探究。

  總之,趙無恤的政令,連帶著他這種開放的經營思路,再次讓子貢驚為天人。

  ……

  第128章 竊國大盜

  ……

  在衛國,子貢的家族端木氏已經衰落多年,連續數代人沒有出過大夫,現如今和普通的窮士、國人沒有什麼區別。

  但因為他在夫子處學習的緣故,內心頗有一些高傲,潛意識裡認為「肉食者鄙」。

  的確,這時代的許多貴族已經失去了對知識的壟斷,且見識不高。

  他們追求的多是粟麥滿倉,對於盈利的認知,也只是從庶民手中奪取更多的土地,將山澤林囿劃歸私人所有,在道路多設壅塞收行人商稅而已。加稅加賦,從十一到五一稅,再到二半之稅,齊國甚至還有三分之二稅!

  總而言之,都屬於殺雞取卵的短視行為,夫子曾言,「苛政猛於虎」!這些苛政使得庶民罷敝,餓殍相望於道,而民聞公命,如逃寇讎,還逼得商路不通,道路壅塞。

  而趙氏君子這種輕徭賦稅,一旦有所收穫,就將利益與國人庶民分攤,並做一些扶助孤寡老幼之事。他頒布的新政令,在增加人口之餘,更是能將溺嬰的陋習徹底掃除!

  他還將堆積無用的硬通貨粟米,果斷地花費出去,買牛買馬,打制新農具,這種氣魄,實屬罕見。

  「君子,你的這些舉措,和齊國陳氏頗有些相似啊……」

  子貢去過齊國,故有此說。

  趙無恤一聽卻來了興趣,齊國陳氏,其實也就是後來代齊成功的田氏,陳、田在春秋讀音相同。

  和歷史上三分晉國的趙魏韓一樣,陳氏也是從齊國數十個卿大夫氏族中殺出來的佼佼者者,甚至還更厲害些。因為陳氏的祖先陳公子完,直到齊桓公時才進入齊國,地位非但比不上被天子尊為上卿的國、高兩氏,下卿管、鮑二族,比起後來一度專齊的崔氏、慶氏、欒氏等都大為不如。

  陳氏從一個不知名的「工正」,也就是管理百工的下大夫,一路慢慢積累,完成了獨自代齊的歷史使命,其奮鬥歷程的艱難和輾轉,堪稱奇蹟。

  這也是趙無恤未來的對手,同時也是他可以虛心學習的對象。

  一問之下,子貢便說起了陳氏在齊國的一些舉措。

  「齊國原來有豆、區、釜、鍾四種量器。四升為一豆,各自以四進位,一直升到釜,十釜就是一鍾。陳氏的豆、區、釜、鐘的容量,都比公室的加大了四分之一。」

  「於是乎,陳氏就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糧食給國人,而用公家的小量器收回,他們領地高唐和東萊的木材、魚鹽蛤蜊等海產品運到臨淄市上,依然是和原產地一樣平價而售。君子可知道,陳氏這種與貨殖之道全然相反的損己利人之舉,是為了什麼?」

  趙無恤心道,這不就是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麼。

  但他當然不能這麼說,因為他們趙氏也幹著同樣的事情:從趙景子時征服北方晉陽後,就開始規定,晉陽趙氏之田,一畝寬一百二十步,長二百四十步,比起晉公室、韓、魏、范、中行劃定的田畝都要大上許多,而且稅賦還低,僅僅是諸卿的一半。

  因此,在爰田給士和國人時,就等於多送出去了一半的土地。國人欣然,紛紛歸附趙氏,逃出公室之田,搬遷到晉陽等地,平白充實了趙氏的人口數量。

  趙無恤嘴角露出了一絲微笑:「陳氏欲賈者非錢帛也,乃民心也!」

  陳氏和趙氏的目的,其實都差不多。

  奸非小奸,乃朝之大奸,盜非小盜,乃竊國大盜!

  子貢意味深長地看了趙無恤一眼,說道:「故齊大夫晏嬰曰,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君子,汝欲無獲民,將焉辟之?」

  趙無恤哈哈大笑,也不回答,將這個遲早會聊到死胡同里的話題跳了過去。

  據趙無恤所知,子貢的師兄弟里,還是有一批人才的,難怪孔丘拉起學生班子,就能從個只做過陳氏家宰的窮士,一路混到魯國政壇的巔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