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澆鑄時,先澆鑄劍體,再在劍體的基礎上鑄接劍格、劍柄和劍首,中部還要留有凹槽單獨澆鑄,然後再嵌進去。故,從劍脊到劍從,因材質差異呈現出明顯不同的顏色,此技藝非一般人能鑄,之所還要錘鍊數十天,方能得到一柄好劍。」

  趙無恤前世今生,對冶煉之類的事情不是很懂,只是知道點皮毛,對此他一直引以為憾,因為若是能加速鐵器的改進,也是一樁美事。如今看來,只能依靠這時代的巧匠們了,因為據說歐冶子,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鍛造鐵劍!

  至於銅器,春秋晚期的銅器銅兵,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已經是登峰造極的程度了,想改進?談何容易。後世用最先進的技術,想復原一把越王勾踐劍,都何其難也。

  此刻他仿佛受教一般點了點頭:「這麼說來,此劍的確可以與魚腸、巨闕等天下名劍相提並列。」

  而他最初的問題,最後也從計僑那裡得到了解答。

  「君子有所不知,如今,采美錫的赤堇之山已合閉,采美銅的若耶之溪深而不測,無人再敢一探。加上歐冶子已死,無人能繼承其技藝,就算有人傾城量金,珠玉竭河,仍然是有價無市,不能得此一劍。」

  「說無價之寶,或許有些誇張,但仆臣卻知道,那巨闕劍,曾有楚國令尹用有市之鄉兩座、駿馬千匹、千戶之都二城,以它們來交換,卻是被越王斷然拒絕的。他說這些東西比起巨闕,不足言哉!君子的少虡劍,也應當相差無幾。」

  趙無恤心中苦笑,得,這份禮物,也實在是過於貴重了。至少,現在就算他把成邑轉手賣了,再搭上整個下宮,才夠買下半柄劍,這人情,也實在忒大了點。

  不過,他心念微動,又問道:「那此劍,比起范氏的御龍、劉公、獬豸三劍如何?」

  三人知道,自己主君還為上次在泮宮中私鬥時,佩劍被一斬而斷的事情耿耿於懷。

  羊舌戎如實回答道:「仆臣學劍時,聽說過一句話,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也就是說,離開了吳越,雖然工藝相同,但匠人鑄造出的劍,其質就大大降低。」

  「少虡劍,是歐冶子的舅父在吳地親手所鑄;而范氏三劍,不過是請了幾個吳越的二流劍匠,北上晉地所鑄,或許至今時間更短,或許更加華麗,可論內質,比起少虡來,不值一提!」

  趙無恤吁了一口氣,雖然少虡劍的所有權還沒完全歸他所有,但自己總算也能佩戴天下名劍了,這是春秋時代,每個尚武男子的一生之願!

  「難怪,劍身與銘文歷經數年深埋,無鏽無土,猶似新作一般。吳中名劍,入土復出,湛然如秋水,鋒刃隱驚雷,流轉至今。」

  計僑和羊舌戎聞言,很上道地一齊拱手向趙無恤慶賀道:「恭喜君子獲此神兵!」

  無恤謙遜地擺了擺手道:「此言差矣,這劍並非我所有,而是巫臣後人,侍女薇和騎童敖的東西,當為其宗族世代相傳,我只是替他們保存罷了!」

  他說得很認真,讓羊舌戎和計僑面面相覷,王孫期則因為趙無恤面對寶劍,卻仍然不顯貪婪,而露出了讚許的神情。

  「這麼說來,君子半年前所救的殉葬隸妾,竟然真的是巫臣的後人,當然,也就是夏姬的後人……」

  王孫期方才不發一言,原來,他擔心的,卻是這個。

  在場眾人,除了趙無恤外,都沉默了下來,他們不約而同地想起了,那個出於巫臣之口,關於夏姬的預言和詛咒……

  第114章 夏姬巫臣

  ……

  見三人沉默,趙無恤微微沉吟,念起了典史上的一段記載。

  「夏姬者,陳大夫御叔之妻,夏征舒之母也。其狀美好無匹,內挾伎術,蓋老而復壯者。公侯爭之,莫不迷惑失意。」

  一向惜墨如金的列國史書,對神秘的天下第一美人夏姬,卻花費了許多篇幅來記載。古板的史官們在描述這個女子時,仿佛都變成了八卦專家,這讓趙無恤有些啼笑皆非。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生得極為美艷,雲鬟霧鬢、剪水秋眸、肌膚勝雪,可謂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據八卦的史官們統計,前後共有九個男人因她而死,號稱是「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

  她未出嫁時,便與自己的庶兄鄭靈公私通,或許真是兄妹亂倫有違天道,不到一年,剛繼位的鄭靈公就因為一鼎王八羹,被臣子弒殺死了,算是被斬於夏姬裙下的第一人。

  後來,她嫁給了食采邑於株林的陳國大夫夏御叔,夏姬之名也由此而來。沒過幾年,正值壯年的夏御叔暴病而亡,有人就說他是死於夏姬的「採補之術」,此為第二人。

  未亡人夏姬孤守株林,如何耐得住寂寞,丈夫孝期未滿,她就又有新歡了,這次,竟然一口氣勾搭上了三個。

  國君陳靈公,大夫孔寧、儀行父,三人經常出入株林,與夏姬亂倫,時不時來場四P大戰,解衣共寢。

  此時夏姬已經年近三十,卻仍然肌膚柔膩,芬芳滿懷,歡會之時,宛如處女。她使出了渾身解數,有少女的羞澀,表現出弱不勝情的模樣;有美婦的溫柔,展示出柔情萬種的態勢;更有妖姬的媚盪,流露出分外的新鮮,將一君二大夫迷得神魂顛倒。

  這三個亂倫君臣玩得高興,居然在上朝時,還會悄悄在冕服深衣里穿著夏姬贈予調情的貼身「內衣」,偶爾露出一角,互相調侃嘲謔,陳國朝堂頓時一片烏煙瘴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