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高嶺土無光澤,質純時顏白細膩,最適合捏成需要的形狀,燒制時可以避免陶瓷胎體變形或窯裂現象。而且,分布範圍十分廣泛。

  魯國不愧是後來產生了公輸班的國度,那些魯陶工的技藝的確很不錯,甩了成邑當地野生陶匠幾條街。

  趙無恤發現,在前期的制胚過程中,他根本不需要多說什麼,這些陶工已經可以嫻熟地運用陶輪。

  在拉坯的過程中,用腳推動的陶輪會高速轉動,和水揉好的黏土球放置在上面,被擠壓拉伸成為一個粗糙的器物雛形。最終,在工匠雙手靈巧的舞蹈下,一個個光滑圓潤的陶胚便製作完成了,其過程,只能用賞心悅目來形容。

  在經驗豐富的魯陶翁主持下,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些陶胚風乾後,又按趙無恤的囑咐進行了後續處理,隨即便被送入燒窯中,添加易燃的木柴。

  燧石輕察,抖下幾顆火星,窯火轟然燃起,徹夜不熄。因為趙氏君子說了,這一窯,必須加到最高溫度燒制。

  魯陶翁也曾大著膽子,訥訥地想質疑一下君子對他們技藝的干涉,但剛說出口,趙無恤還未出面,他就被成邑當地的國人們斥責了一頓。

  「老翁,你要聽君子的!君子無所不知!」

  於是魯陶翁只能閉口了,他初來乍到,也不懂成邑人這種信任是從何而來的。

  經過一天的燒制,終於到了出窯的時間。趙無恤對此十分重視,特地帶著幾名鄉吏專程前來觀看,而魯陶翁也對這次和以往工序略有不同的燒制充滿期待。

  按照傳統,入窯和出窯的時辰,都是要先占卜詢問過的。

  當然,兩個時間都是魯陶工根據經驗,事先定好的。成巫這個沒節操沒信仰的神棍只需要捧著鹿肩胛骨在眾人面前大聲喊「上上大吉」就行,經過上次冬至公議的配合,這種把戲他玩的越來越純熟了。

  這會,成巫又神神叨叨地祈求了一下先聖陶唐氏的庇佑,這才讓人破窯取陶。

  燒得黝黑的窯內,那些個已經冷卻成型的器皿展現在眾人眼前。魯陶翁瞪大了眼睛,臉上笑開了花,而年輕的魯人陶匠,也紛紛擊掌慶祝。

  只見那些壺、鼎、簋、盂之類的陶器,無一例外,表層出現了一層或青或黃,呈半透明的東西,隱隱閃爍反光。它們摸上去質地堅硬結實,組織細密,叩之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

  魯陶翁有些激動地說道:「君子,這可是難得一見的好陶啊!」

  他回過頭來想向趙無恤獻寶,卻見趙無恤面上並無喜色,捧著一個光滑的陶尊挑剔地左看右看,眉頭微皺。

  魯陶翁知道這種表情是什麼意思,這是在……嫌棄?

  ……

  第110章 麥熟時節

  「不行,還差得遠呢!」

  在趙無恤眼裡,這些魯陶翁口稱的「好陶」,其實已經可以被稱作瓷器了。

  然而,只是原始瓷器,而且算不得他的創新發明。因為從商周以來,華夏先民已經學會了用岩粉和泥巴製成土釉來裝飾陶器,如果偶然遇到燒窯內超過一千度的高溫,就能燒出表層玻璃化的原始瓷器來。

  所以說,這東西在春秋也偶有制出,但沒有形成規模,沒有被陶工們總結出經驗,認為是陶唐帝堯賜福,才能偶得。

  但無恤知道,其實哪有那麼神秘,不過是窯內溫度和制胚原料、還有釉料的講究罷了。

  他前世時,也有陪妹子去陶藝班混過幾天,雖然技藝不行,但理論也知道個大概。

  這次雖然精心準備,卻沒有燒出他希望得到的瓷器之原因,一是釉沒有使用得當,臨時調配的土釉色澤暗淡。

  二是爐溫不夠,正所謂陶器必良,火齊必得,木柴只能達到千度左右,但想燒出真正的瓷器,非得千三百、千四百度才夠格。又由於臨時建造燒窯,溫控能力差,釉色深淺和均勻程度不同,就出現了器物上的釉彩顏色濃淡不一。

  他手上這些原始陶瓷,自用或是唬弄下鄉野國人是足夠了,但想要賣給挑剔的貴族們,登大雅之堂,則遠遠不夠。

  在原本的歷史上,從戰國秦漢起,瓷器便開始萌芽,技藝在一代又一代陶匠的摸索下,變得純熟和考究起來。

  無恤要做出真正的瓷器,至少是魏晉南北朝的那種素釉青瓷、白瓷,「其表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才能將它包裝成一種奢侈品,打入到晉國乃至於諸夏上層貴族的日常生活中,賺取利潤。

  其實,就算是原始瓷器,質量和美感也遠勝於普通的黑陶、彩陶、白陶。用原始瓷器衝擊陶市,固然是個不錯的想法,但無恤目前只有一個成邑,燒窯和人力規模有限,無法達到薄利多銷的數量。

  物以稀為貴,以少量高等瓷器衝擊漆市,這才是無恤真正目標!

  因為瓷器的成本,僅僅是漆器和銅器的十分之一,乃至於二十分之一!且更容易製作,這也是在魏晉以後,漆器、銅器被瓷器漸漸淘汰出視野的原因。

  所以這一計劃,不僅能為成邑創收,還能順便噁心一下專斷陶器、漆器製作、販賣的范氏一族。

  何樂而不為呢?

  晉國的小族和商人會怕執政范鞅,但趙氏不會。

  范氏的匠作吏,他揍了,范氏的嫡次子,他也揍了。何況,他雖然在成邑自起爐灶,但依然處於趙鞅羽翼的保護之下,那可是逼急了敢和范氏開片的專橫卿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