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泮宮中用了饗食後,庶子大夫籍秦登門了,也帶來了對眾少年的處置。

  此時的新絳,只有三位卿士在,因為晉國作為宗姬盟主,要協助周天子平叛,所以范鞅去了朝歌,趙鞅去了溫地,魏曼多去了安邑,調遣兵卒勤王。

  以晉國目前的緊張局勢,各家都害怕自己外出時,出了什麼岔子。所以,范氏的盟友中行留守,趙氏的盟友韓氏留守,魏氏的盟友知氏留守,三家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局面,好讓誰都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目前新絳以中軍佐知躒為尊。

  據說,當公族大夫和士師前往虒祁宮,把今天的事情告知躒、中行寅、韓不信三卿,求問如何處置時,知伯只說了一句話。

  「由他們去。」

  這意思是,孩子們打架,大人跟著瞎摻和什麼?只要不出人命就隨他們玩去吧。

  一旁的韓不信和中行寅冷冷對視,心裡暗罵,傷到的又不是你知氏的子孫,你當然可以隨意了!可又不敢違背知伯的態度,只能唯唯諾諾地同意。

  同時,這也當相當於卿士們公然擺明了姿態:泮宮中的少年爭鬥,他們不會管,也不會插手,爭成什麼樣,看各自本事。

  所以,事情的結果,果然是不了了之。籍秦宣布,眾少年被罰或在家中,或在領邑里思過一月,期間不得招搖過市,不得尋親訪友,泮宮自然也要休學一月。

  聽罷,眾少年都鬆了一口氣,雖然,他們心裡也不急不怕。這裡的人,哪個不是五鼎五簋之家的背景,天塌下來,自然有各家的老子頂著,最多回家被祖父父親舉著大杖追打斥罵一頓……

  只有趙無恤聽到這個結果後,暗道不妙。

  ……

  當趙無恤一行人回到趙氏府邸,讓豎、寺們小心地將仍處於昏迷的趙廣德抬下戎車,妥善安置在屋內後,天已近黑。

  今天趕了幾個時辰的路,打了場架,帶了一身傷,喝了一肚子酒,現在趙無恤已經身心俱疲,累得夠嗆。

  他坐在偏院天井中的一塊竹蓆上,仰頭望著偏院裡的那棵桑樹,又回想起了今天的事情。

  本來於情於理,明日他都得正式登門,去拜訪張孟談一次,一是感激他此次妙計搭救,二是存了籠絡交好的心思。

  但按庶子大夫籍秦轉述,三位卿士、公族大夫、司寇署聯名申飭了這次發生在泮宮劍室的私鬥,所有參與其中的少年都會受到「嚴懲不怠」!

  所以明天,趙無恤就得低調出城,回領邑去「思過」去了,期間不得招搖過市,不得尋親訪友。

  這樣一來,拜訪張子,只能等到一個月之後。

  說起來,那張孟談真是極端聰明,他在攪動全局後悄然離開,除了功成身退的低調性格外,恐怕是早已預料到了結局吧。泮宮眾少年,唯獨他因為溜得早,不在受斥和禁閉範圍內。

  無恤又想著,自己要不要微服私自前去呢?穿上一身皂隸或者國人的服飾,誰也認不出自己是卿子。

  ……

  第101章 嘉禾重穎

  但微服出行的念頭剛剛冒出,就被趙無恤打消了。

  那樣不行,太不正式了,後世劉玄德三次拜訪諸葛孔明,都做足了面子,還攜帶厚禮,以表示自己求賢若渴的決心。那雖然是小說演繹,但很符合此時的士大夫之間的交往儀式。

  春秋時代講究士相見禮,尤其是初次登門拜訪,一點都馬虎隨便不得。否則,遞錯了交聘的禮物,無視了其中一個程序,就會被認為是一種羞辱和怠慢,好事反倒變成壞事了。

  要知道,連國君狩獵時,有卿大夫前來拜見,國君忘了把皮冠摘下,換上常冠,都被認為是失禮,於是引發了一場叛亂。

  甚至還有登堂入室,因為臭襪子沒脫,被國君鄙視而作亂的……奇葩屢出不窮。

  春秋的士大夫們,很多都是這種傲嬌的性格。

  而且趙無恤轉念一想,過上一月再去也挺不錯,因為現在成邑鄉算得上是青黃不接的時節,府庫空空。在麥子豐收前,他恐怕是連一份厚禮也無法準備出來。

  不過,張孟談乃絕世之人,不可以俗禮待之,以俗物予之。或許,在正式登門前,先讓人送去一份別致的小禮物和表達謝意的親筆信,會比較好。

  剛巧,趙無恤正好帶了一樣有趣的玩意。

  讓別院裡伺候的幾名豎人女婢照看著趙廣德,無恤則讓虞喜去將輜車裡那副自製的「象戲」取來。

  棋子由橡木雕琢而成,黑紅色的漆篆刻文字,棋盤還帶著木頭的清香,上面用墨線劃了不少方格直線,因為是新做的,所以還算能拿得出手。

  這時代,圍棋又被稱為弈棋,還在發展中,黑白子沒那麼多,玩的時候還會用到骨篩,沒有後世那樣高雅和脫俗,士大夫們反倒更愛玩六博和投壺一些。

  而這象戲,本來應該到戰國時才出現,可比那些玩法有意思多了,且暗含兩軍戰陣對壘之意。無恤聽樂符離說,張孟談好讀《司馬法》等古兵書,應該會喜歡,也算投其所好了。

  趙無恤還就著宮燈,親手在簡牘上寫了封信,順便附上了這東西的玩法和內涵,聊表謝意,說明等禁足思過是期限結束,再親自登門拜訪。

  經過半年苦練,他的篆字,現在已經基本拿得出手了,但也說不上好,奈何專業代筆的計吏僑、成巫都不在,只能靠自己。何況,親筆寫,更能體現他的誠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