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分封諸子的目的,不就是圖著讓他們在歷練之餘,收回鄉邑治權麼?

  這事情做完以後,趙鞅才慢慢展開了無恤的上書,沒卻什麼心思細看,想必只是王孫期那份簡牘的加強版。

  但他錯了。

  本以為裡面會是一通自我誇耀,誰知無恤壓根沒寫這兩天的經過,而是說既然有王孫期上書,他就不重複敘述了,在此只談關於殉葬制度的問題……

  好自信,好氣魄!趙鞅不由得正襟危坐,仔細研讀這份長篇大論。

  不過,他仍然預想著,接下來會是一通滿口仁義的說辭,和周禮,以及世間對人殉的道德譴責一樣,但趙鞅可不太吃這一套。

  趙氏出自少昊之後,嬴姓東夷一族,曾是大邑商的勛貴。雖然武王滅商,趙氏入周后,在飲食衣冠等方面早已被周人同化,但喪葬的傳統卻根深蒂固的保留了下來:和周人的南北墓道不同,秦趙族人的墓穴東西走向,死者的頭永遠朝著祖先逐日而來的海岱之地,東君羲和駕六龍升起的東方。

  所以,有數千年歷史的活人殉葬習俗也被保留了下來,趙鞅本人就不覺得趙氏的士大夫們死時殺幾個隸妾陪葬有什麼不妥。

  當然,因為趙氏連續出了文子和景子兩位仁德之主,所以近幾十年來,趙氏大宗的幾次喪葬都沒有做殉人之事。但耐不住下頭的家臣和小宗事死如生,可想而知,此禁止人殉的法令一旦頒布,將受到多大的阻力。

  所以,他覺得趙無恤的建議,是幼稚而不太可行的,也沒什麼必要。

  但僅僅過了片刻之後,趙鞅發現自己又被打臉了……

  這兩卷竹簡上的內容,是由無恤口述,計吏僑代筆的,那小子也知道自己字丑,登不了大雅之堂。

  通篇沒有任何道德說教,沒有抒情體,而是滿滿的乾貨!

  一個是來自後世的現實主義者趙無恤,一個是自帶數據的春秋數科專家計僑。昨晚兩人徹夜不眠地合作,做出來的數據分析,其嚴謹度和精密度都足以讓精明的主君趙鞅找不出絲毫破綻,順便還毀掉了他的三觀。

  第44章 始作俑者

  下宮寬敞的正殿之上,幾位趙氏的重要家臣,如家宰尹鐸,中大夫傅叟,軍司馬郵無正等都站於殿中。他們面面相覷,不知道主上趙鞅忽然召喚他們到此,所為何事。

  「可是為了後日的冬至大朝會?」

  留著山羊鬍子的尹鐸聽到此話,臉色微沉。對後日的大朝會,他有種不好的預感,但經過這半月來的數次爭吵,主上已經聽不進他的逆耳忠言了,興許在冬至以後,他的家宰職位都可能會被中大夫傅叟取代!

  唉,要是董安於還在這裡就好了,主上一定會聽他的話……

  眾人正猜測間,卻見殿門處,頭頂冠帶,衣黑綬赤,腰間掛著琳琅滿目的組佩,攜長劍的主君趙鞅正大步踏入殿中。眾家臣紛紛朝他行禮,趙鞅則微微欠身還禮。

  趙鞅剛一落座,就宣布道:「今日召喚諸位家臣前來,是有一項新的家法要商議。」他略一停頓,繼續說道:「吾子無恤建言,要在趙氏領地上禁止以活人殉葬,違者無論身份,俱嚴懲之!」

  此言一出,殿下一時譁然,有人一臉憤懣,有人不以為然,還有人面露喜色。眾人對活人殉葬的複雜態度,一覽無遺。

  有位家中世代以隸妾殉葬的下大夫立刻站出來質疑道:「以奴婢殉葬乃趙氏固有傳統,何言捨棄,無恤小君子年紀尚幼,恐怕是不喑世事,方才出此驚世駭俗之言吧?」

  殿內支持殉葬的家臣們一陣應和,他們早就盤算好了在死後要以家中哪些美婢、隸臣殉葬去九幽之下服侍,繼續過鐘鳴鼎食的生活,怎能一口氣廢除?

  「不喑世事?」趙鞅心中冷笑,他一揮寬大的袖子,讓眾人安靜下來,接著叫豎人寬將趙無恤的那兩卷竹簡抱上來。

  「念!念給眾家臣聽聽,一個字都不許漏,讓他們看看吾子到底是有多麼『不喑世事』。」

  豎人寬捧著沉重的竹簡,心中暗暗叫苦,嘴裡卻一字一句地念了起來:「小子無恤再拜稽首:趙氏於成子、宣子之世創業於晉,然天不佑趙,致使中道崩殂(指下宮之難);幸有先曾祖父文子復起,宰執晉國;至於父親光大門楣,趙氏於斯為盛。」

  家臣們相視點頭,這無恤小君子不僅能聞樂師高之弦歌而知其雅意,其文辭也還算通順嘛。

  「然今晉國六分,公乘無人,政在家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小子敢言,人殉一事,若不更化,下宮存亡只在旦夕之間!」

  開頭的套話之後,便是這樣聳人聽聞的一段,諸位家臣聽後不由得精神一振。再繼續聽下去,他們不以為然的神色頓去,有的人額頭甚至還冒出了一層細汗。

  趙無恤在文中指出,如今諸侯相爭,乃至於六卿相爭,爭的是兩樣,一是土地,二是人口。土地多,人口廣,趙氏就能勝於未戰之時;土地狹,人口少,趙氏就會落於下風。

  君不見,居於虢檜之地的鄭國,因為地狹人少,雖然在春秋早期有鄭莊公小霸,膽敢在繻葛之戰中射周天子肩,縱橫中原無人能掠其鋒芒,然而卻不持久。而齊國擁有廣袤的國土和眾多人口,所以才能後來居上,成為首霸。即便後來因為內亂而失霸,但基數擺在那裡,國君再作死,也長期把持著天下第三強國的席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