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琮雖然算不上精明,但還不是笨蛋,他不願意投降:“現在我們據有整個荊州,守著先君之業,又有劉備相助,再觀望一陣子,難道不行嗎?”

  主降派不願意等,一致要求劉琮趕緊派人去曹操那裡聯絡,特別害怕去晚了趕不上趟。劉琮雖心有不甘,但無可奈何,投降了。已推進到漢水北岸的曹操見到了劉琮派來的使者,使者帶著朝廷賜給劉表的符節,遞上降書。曹操下令人馬繞過樊城,直向襄陽城開進。

  不過,劉琮並沒有把情況及時通報劉備。好在一直緊張觀察敵情的劉備和諸葛亮已猜出了其中端倪。據《三國志》記載,危急之下諸葛亮勸劉備不如趁曹軍未得襄陽之際進攻劉琮,拿下襄陽後可以領有荊州(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到那時就有與曹軍抗衡的本錢。

  這仍然不失為一個高招,人到萬難須放膽,以劉備的實力現在拼上一把,至少也有一半的勝算吧,但是劉備拒絕了。

  但這次建議仍未被劉備採納,劉備說:“劉荊州臨亡托我以孤遺,背信自救的事我做不出來,死後有何面目去見劉荊州啊!”

  劉備決定先率眾人南下再說,他決定進軍江陵,那裡是荊州的水軍基地和後勤補給基地。劉備讓關羽率水軍沿漢水南下去夏口,自己率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人直赴江陵。

  此時曹軍還沒有進入襄陽城,曹操得知劉備南下江陵的消息後大吃一驚,馬上作出決定,自己暫不進襄陽城,而是組織一支精幹的騎兵迅速南下追擊劉備,務必趕在劉備之前占領江陵。

  曹軍在半路上追上了劉備一行,地點在南郡當陽縣境內一個叫長坂的地方,此處如今在湖北省宜昌市下轄的當陽市。雙方展開一場激戰,戰鬥的結果毫無懸念,劉備大敗。

  劉備雖然僥倖脫身,但再往江陵已失去意義,劉備跟諸葛亮商量後,決定斜趨漢津,即由當陽方向折向東,到達漢水上的渡口,然後前往夏口,與關羽、劉琦會合。

  襄陽、江陵、夏口呈品字形,當陽至夏口距離不近,現在的距離有200公里左右,中間全是湖泊沼澤,路很難走。好在他們趕到漢水邊上時,正好遇到率船隊由此南下的關羽。

  劉備、諸葛亮等人乘船向夏口急行,一點都不敢耽誤。好在曹操打敗劉備後心裡惦記著江陵,沒有向這邊追來。

  半路上,劉備等人遇到劉琦率一萬餘人前來接應,一行人總算平安到達夏口。

  曹操到江陵後發布命令,任命劉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後又改任劉琮為諫議大夫。曹操以獻帝的名義封蒯越等15人為列侯,表彰他們在荊州“和平解放”事業中所立的功勞,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之兄蒯越不僅被封侯,還被徵召到朝廷任職,擔任光祿勛,成為帝國的部長之一。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也歸順了曹操,被任命為房陵郡太守。歷史上的二姐夫龐山民也一直在曹魏任職。荊州被曹操占據之後,曹操大量留任原荊州地方官員,所以與諸葛亮關係密切的諸葛玄、黃承彥、龐德公、司馬徽等人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繼續在襄陽附近度過他的閒情歲月。諸葛亮的老師龐德公後來隱居於鹿門山中,以採藥為生,後代山上有“三高祠”,是為紀念在此處隱居的龐德公、孟浩然、皮日休而建。

  諸葛亮的另一位老師司馬徽,曹操聽到他的名氣想重用他,結果不久他卻去世了。司馬徽是潁川郡陽翟人,他的故鄉河南省禹州市褚河鄉余王村潘莊至今仍有司馬徽墓。

  此時已是建安十三年(208)的十月。

  進入冬季,長江一帶氣候更加複雜多變,對於長期生活在北方的人來說,南方的氣候還需要稍稍適應一下才行。

  但是,一路勢如破竹的氣勢,加上絕對實力和高昂的鬥志,曹操還是決定分兩路立即向夏口方向進攻,一路從江陵東進,一路從襄陽南下。

  江陵的這一路主力是虎豹騎,主將是曹仁和曹純,許褚統率的宿衛營通常都隨曹操本人行動,此次也應該到了江陵,結合其他史料記載,陸續到達江陵的還有徐晃、滿寵、任峻等部,徐晃此時擔任橫野將軍,滿寵擔任奮威將軍,曹操的堂妹夫任峻擔任長水校尉。

  如果按一軍一萬人左右計算,徐晃、滿寵、任峻三部接近三萬人,也就是說,曹操的江陵兵團大約有四五萬人。

  集結在襄陽的曹軍,主要是于禁、張遼、張郃、樂進、路招、朱靈、馮楷等七部,于禁此時任虎威將軍,張遼是蕩寇將軍,張郃是平狄將軍,樂進是折衝將軍,路招是揚武將軍,馮楷是奮威將軍,他們每人至少統率一支人馬,加上其他部隊,總人數應該在10萬人上下。

  襄陽附近劉表的舊部,應該也有數萬人,劉表生前也注意壯大軍力,對外稱“帶甲十萬”。也就是說,曹操在江陵有4萬人左右,外加數量大致相等的荊州降軍;在襄陽附近集結的曹軍近10萬人,荊州降軍至少有三四萬人。曹軍加荊州降軍,總兵力超過20萬。

  這還不是全部,曹軍間接投入此次南征的軍隊還包臧霸、李典、李通、曹洪、夏侯淵、夏侯惇等所部。長期駐紮於青州、徐州一帶的臧霸此時的軍銜是威虜將軍,曹操發起荊州戰役前,命他率部南下,將所部主力移至揚州的廣陵郡,也就是如今長江北岸的揚州、泰州一帶,對孫權的大本營吳郡形成戰略威脅。

  為打這一仗,曹操直接投入的兵力約20萬,間接投入的應與此大體相當。漢末,一次戰役中單方面投入40萬以上的這是第一次。

  而劉備、劉琦聯軍人馬就少得可憐。劉備方面當初投奔荊州時,基本上沒有多少人馬,有一部分還是從袁紹那裡順來的,經過在新野、樊城期間四處招募,劉備手下應當超過萬人,其中包括數量不詳的一部分水軍。撤退時分成兩路,劉備自己率領的這一路人馬應該不會少,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占領江陵,但當陽大敗,所剩不多。好在關羽率領的這一路沒有損失,他們全部加在一起,應該不到一萬人。

  劉琦方面,來接應劉備時率領的一萬餘人,可能就是他的全部家當。雙方加在一起,滿打滿算,也到不了3萬以3萬對付40萬,這個仗沒法打。

  看到曹操兩路大軍齊向夏口殺來,劉琦沒有主意,劉備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危難時刻還是諸葛亮有辦法,他告訴劉備,現在只有一個人能幫上忙,能不能打退曹軍的進攻,就全看他了。

  這個人就是孫權,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過,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據有江東,那裡地勢險要,人心又齊,孫權能任用賢能,對此不能圖謀,但可以引為外援。

  孫權字仲謀,江東人,是個富二代或者富三代。孫權的父親孫堅、哥哥孫策都是一時豪傑,他們分別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尤其是孫策,當年孤軍渡江,在江東站穩了腳跟。

  曹操與袁紹官渡決戰那年孫策死於一次意外事件,死前急召張昭等人囑咐後事,當著眾人的面把權力交給二弟孫權,那時孫權只有18歲。孫權挑起了父兄留下來的大業,不僅進一步鞏固了原有勢力範圍,而且有了新的發展,內部的人事格局也越來越明晰,使用舊臣,提拔新人,實力覆蓋到了整個江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