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兩個月後,欽差御史王博彥風塵僕僕一路歸來,當朝言明御史所奏之罪狀全部屬實。乾元帝龍顏大怒,立刻下旨將李默成壓入刑部大牢,命錦衣軍抄家核查李默成之家財,最後竟抄出白銀二百萬兩,黃金十箱,金銀珠寶無數,古玩字畫無數,房屋田契無數。

  與此同時,李家眾人當年仗勢倚財欺壓百姓的苦主們也都紛紛告上衙門,請求朝廷做主。乾元帝親自下旨,將當初李家人欺詐百姓所貪墨的良田寶物等全部歸還,無數百姓感恩戴德,一時間乾元帝仁慈之名遠播天下,李默成國賊之名遠播天下。

  乾元帝又下旨,將李默成斬首示眾,下旨將李氏一族中人全部貶為庶民,流放雲南。因當日御史夫人李氏所毒殺之人乃是御史王家之下人,並不能按良民作數。所以在王御史以七出之條將李氏休棄之後,聖上依舊下旨將李氏流放雲南。只是李氏體弱多病,只走了不到半路,便因“水土不服”病重而死。

  赫赫揚揚的李氏一族就此煙消雲散。當年李家人因李默成一人得道,全族富貴。如今也因這一場富貴鬧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人生際遇便是如此,風水總是輪流轉,不曉得積善行德之族,在家世傾頹之後,便要落得如斯下場。

  此事過後,京中施米施粥援助貧窮的富貴人家突然多了起來。城外的幾個寺廟上香火也較原先鼎盛多矣。賴瑾聽聞此信,搖頭失笑。

  李默成身死,吏部尚書一職自然空了出來。朝中所有世家官宦之流皆以為乾元帝依舊會選個寒門士子擔任此職。豈料聖命宣布,繼任吏部尚書的人選乃是原戶部侍郎章呈嘉。

  這章呈嘉乃是河北冀州人士,同樣也是寒門出身。今年四十有二,乃是上皇二十五年的狀元郎。其為人清正,性子儒雅,才幹優越,倒也是個頗為合適的人選。同時其出身也如朝中大臣們所料,可是讓眾人詫異的卻也是聖上的選擇。因為這章呈嘉雖然是寒門出身,但是他卻有個仕宦功勳家族的老婆。他的老婆姓馮名元,乃是神武將軍馮唐一母所出的胞妹……

  乾元帝如此舉動,當中示好拉攏之意表露無遺。其中馮氏一族歡心鼓舞自不必細說。此番示恩一下,也讓其餘的功勳世家們看到了聖上並不是一味的提拔寒門,而是唯才是舉,唯賢是用。這樣的暗示讓所有的功勳世家族長心中跌宕起伏,畢竟隨著當今陛下登基越久,上皇的威勢大不如前。所有的世家元老們也該考慮考慮後路,原本他們執意反對乾元帝,只不過是因為乾元帝自上位之始,威嚴太薄。次後為了坐穩皇位,又是一味提拔寒門子弟同世家功勳們對著幹。讓所有貴宦聞到了一絲絲危險的意味。而如今聖上的想法明顯有變,也就是說只要他們這些個功勳世家肯支持皇上的大部分舉動,那他們與新皇之間,也未必是對立的。

  當然也有一部分功勳之家執意認為乾元帝不懷好意。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們這些個功勳之家當年為了巴結上皇大肆打壓乾元帝。他們不相信乾元帝竟然會這麼大度,將前塵往事一筆勾銷。目下所做一切,也不過是緩兵之計。等到將功勳世家們一一瓦解,各個擊破之後,誰都沒有好果子吃。

  於是向來團結一致的世家功勳們漸漸有了分歧爭議。以北靜王、錦鄉伯以及榮寧二府,馮家一族,衛家一族為首的世家功勳們,因種種緣故慢慢倒向了新皇乾元帝。而以鎮國公、理國公為首的另一批功勳們,還是堅持跟著上皇的意思走。

  他們始終認為新帝的皇位並不是名正言順,只不過是上皇為保養身子的權宜之舉。真正有大意名分的還是目下被上皇圈禁的義忠親王老千歲。畢竟他是正經的上皇嫡子,當年又被封過太子之位。雖然後來因為種種事情惹得上皇龍顏大怒,但上皇只是將之圈禁,廢了他的太子之位,卻也並沒有其他的舉動。甚至連前太子殿下的黨羽們至今都有大半留在江南官場。

  而且忠義親王老千歲的擁護者頗多,其人文才武功更是遠勝乾元帝多矣。因此這部分人固執的認為新皇的地位長不了。他們還是要觀望觀望。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備受新皇重用的南安郡王依舊在西海沿子帶兵打仗,連一句話也沒傳過來。中立的態度十分曖昧不清。

  朝堂紛紜,每日變幻自不必細說。且說轉眼間又到了冬底,朝廷方面開始進入年終清算之期。因上林苑原本就清閒無事,每日風花雪月,既不靠政治也不靠經濟,此番天寒地凍時節,又很不必再撰寫經史。於是連日以來,更是越發的休閒自在。每日裡無所事事的賴瑾除了上班點卯,間或奉聖上之命陪著下棋說話,便是翹班歸家,或是同馮紫英、衛若蘭等一干好友結廬吃酒,或是與沈軒等人校場騎she,日子過的是越發有滋有味。

  聖上察覺之後,倒也並不曾怪罪如何,反而隱隱有鼓動之意。賴瑾知道乾元帝是想借著他與馮紫英等人交好的緣故,慢慢拉攏這些功勳世家。遂也不以為意,只是翹班的活計做的越發賣力起來。看在外人眼中,活脫脫就是個恃寵生嬌的少年才俊。

  好在他年歲最小,平日裡又注重交好上峰同僚,大部分人對此不過是一笑了之,並不曾放在心上。唯有當年略起了嫌隙的梅翰林瞧見這些個,每每拈酸生事。賴瑾也懶得理他,只是視若罔聞罷了。

  如此又到了臘月,朝廷封筆休假。從揚州而來的林如海的書信直接寄到榮國府賈母的手中。卻為身染重疾,寫信特來接林黛玉回去。賴瑾聽聞此信,立刻起身進了榮府去探視林黛玉。照例先行醒過賈母,卻見林黛玉也在榮慶堂中,哭的滿臉淚痕,越發嬌怯可憐。賈母也是滿臉的憂悶,一眾姊妹們都在廳上爭相勸慰著林黛玉。寶玉在旁也是唏噓感嘆。

  “半個月前不是才接到了林姑父的信件,那信上還說林姑爺的身體好好兒的,如今精神頭也越發足了。怎麼轉眼之間,竟病重了呢?”賈寶玉皺眉問道:“我覺得這事情蹊蹺,當中必有緣故。”

  林黛玉聽了,哭的越發傷心。

  賈寶玉見狀,亦如五內俱焚。連忙上前勸慰道:“林妹妹別擔心。興許只是風寒之症,也許你到了揚州之後林姑父的病就好了呢!”

  賈母這邊看著,也開口說道:“我讓你璉二哥哥親自送你回去。一路上有他打點周全,定不會委屈了你。你去了揚州好好侍奉你父親,興許沒兩日他便好了。”

  林黛玉默默點頭,起身說道:“多謝老祖宗體恤。”

  賈母微微一笑,將林黛玉摟入懷中又是一頓好言安慰。又囑咐賈璉此番去了要精心照料黛玉,不論如何,定要將人再帶回來云云。

  這廂賴瑾見林黛玉此番情景,不免也擔憂自己的父親,遂開口說道:“左右我這邊也有了假期,倒也想去揚州瞧瞧我的父母雙親。不如跟著林姑娘一塊兒下揚州,相互也有個照應。”

  賈母見了,越發應允。於是又安排一應土儀盤纏,作速擇了日期,去往揚州不提。

  眾姊妹們又閒話半晌,盡心勸慰了哀傷悲慟的林黛玉,又吩咐紫鵑等盡心打點南下的東西,方才各自散了不提。

  這廂賴瑾歸家,卻見大明宮掌宮內相戴權正在廳上等著。因賴家其餘人等身份卑微,竟不敢上前。唯有驃騎將軍沈軒和賴嬤嬤、賴大以長輩的身份在廳上陪坐。其餘賴家人等都在偏廳守著。天寒地凍的臘月,雖然裡頭也有地龍,眾人身上穿的也都厚重,但依舊顯得寒薄。賴瑾瞧見此景,心下一酸。連忙走入廳中,給眾人見禮。

  戴權笑眯眯說道:“小探花可算是回來了。聖上傳旨,叫你進宮一趟。”

  賴瑾聞言,心下狐疑,不免問道:“戴公公可知聖上宣賴瑾有何要事?”

  戴權依舊笑容可掬的搖了搖頭,開口說道:“聖心莫測,奴婢怎曉得聖上心裡頭在想什麼。只是見著聖上的神色和緩,想來心情也不錯。”

  賴瑾聞言,心下微放。這廂賴嬤嬤趕緊派人娶了一封何必親自交給戴公公,口中說道:“天寒地凍的,勞累戴公公跑這一趟,公公辛苦了。”

  戴權接過那荷包,笑意越發深邃。開口說道:“咱們做臣子的別讓聖上久等,小探花還是快遂雜家入宮罷。”

  賴瑾應諾,隨著戴權入宮覲見不提。

  大明宮中,乾元帝瞧著身量微章,愈發顯出丰神雋秀的少年郎,勾唇微笑,開口說道:“聽說揚州的林如海出事兒了。”

  乾元帝用的是陳述語句,賴瑾聽了不免心下一驚,躬身說道:“榮國府剛剛接到了揚州林大人的書信,說是身染重疾。”

  乾元帝頷首應了一聲,繼續說道:“林如海也算是一個清流名官,倘或因身染重疾而死在任上,真是太叫人可惜了。”

  賴瑾有些摸不透乾元帝的意思,只好閉口不語。

  乾元帝又道:“聽說你想陪著林如海的女兒回揚州,順道探望你父親?”

  賴瑾只得又應是,心中卻越發懼怕乾元帝的無孔不入。想來這榮寧二府也定然有乾元帝的眼線罷。只不曉得會是哪個。不過榮寧二府的下人本就愛嚼口舌是非,也許是乾元帝在別處聽到了也未可知。只是這速度也未免太快了些。

  這廂賴瑾暗自想入非非,乾元帝開口說道:“朕撥兩個醫術好的御醫給你帶去揚州。瞧瞧林大人的病可否能治。倘或治得了,便是他的造化。倘或真的不行,朕也無能為力了。”

  賴瑾聞言,立刻叩頭謝恩道:“聖上仁慈,臣等感激莫名。”

  乾元帝擺了擺手,示意賴瑾起身。又從桌案上拿出一封聖旨和一封密旨交到賴瑾的手上,沉聲說道:“倘或林如海沒死,你便將那聖旨當眾交給林如海,將這封密旨毀掉。倘或林如海死了,你便將這封密旨交到你父親手上。”

  賴瑾心下震驚,面上不免露出兩分驚詫來。只是口中依舊乖乖說道:“微臣遵旨。”

  乾元帝點頭說道:“你性子沉穩,思慮周密,這一點朕放心。此番前去揚州,朕依舊賜你個欽差印鑑。只是你記得,倘或林如海沒死,你便是欽差。倘或林如海死了,你只是個借著年假去揚州探望父親的晚輩。你明白嗎?”

  賴瑾心中略有迷惘,卻乖乖點頭說道:“微臣明白。”

  乾元帝又道:“此番你下揚州,未必是一帆風順。朕特意指派驃騎將軍沈軒一路護送你到揚州。依舊是如先前一般,倘或林如海沒死,沈將軍也是欽差之一,倘或林如海死了,你們兩個全都是晚輩去見長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