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較商業周期的高峰年份來避免周期性影響的干擾———批發價格以年).的速度下降,

  而貨幣存量以年".的速度增長,貨幣存量的增長率大體上是產出擴大所要求的增長

  速度。在1927-1929年的商業周期性擴張中,批發價格出現了下降,這是1891-1893

  年以來首次出現的批發價格在擴張期間的下降(雖然只是少量的下降),而此後再也沒

  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1929-1933年的貨幣崩潰,並不是之前所發生情況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而是這

  一期間所實行的政策措施的結果。正如我們前面已經提到的那樣,在這一期間,本可以

  通過各種政策的實施來制止這場貨幣崩潰。儘管聯邦儲備體系宣稱,它們所實行的是

  一種寬鬆的貨幣政策,但事實上,它們所實行的是一種非常緊縮的貨幣政策。

  新政的支持者強烈支持寬鬆的貨幣政策。而且,在20世紀30年代末出現了迅速

  的貨幣擴張,這主要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即黃金價格的上漲及希特勒權力的擴

  張,它們促進了資本向美國流動。這一迅速的貨幣擴張只歸因於黃金價格的上漲,而與

  貨幣政策無關。儘管這一上漲產生了所預期的直接影響,但與此相伴的一些措施———

  尤其是黃金的國有化、黃金條款的取消,以及貨幣政策以外的新政計劃———卻因阻礙了

  商業投資而產生了相反的影響。在這一時期,聯邦儲備體系獲得新權力後所採取的一

  項主要的貨幣措施,就是於1936年及1937年將法定準備金率提高一倍。這一措施的采

  取並不打算立即帶來顯著的通貨緊縮影響,而主要是作為一項「 預防性」的措施。聯邦

  儲備體系滿足於這樣一種超額準備充足且分布廣泛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財

  政部的黃金對沖政策,聯邦儲備體系的這項措施就產生了嚴重的通貨緊縮效應。

  從表面上看,20世紀30年代的白銀購買計劃的目標是,提高白銀在國家貨幣儲備

  中的比例,將其由1/6提高到1/3,但實際上,而其主要目的卻是援助白銀礦工。該項計

  劃在1933-1960年間的總支出為20億美元,即為使美國的一個白銀礦工得到1美元的收益,至少需支出5美元。然而,使白銀比例增加到1/3的目標卻從來沒有實現過。但

  是20世紀30年代的這一白銀購買計劃卻著實使中國經受了幾年嚴重的通貨緊縮,使

  中國永遠地脫離了銀本位制,墨西哥也暫時脫離了銀本位制,並且它也可算作是在經濟

  及政治上削弱中國的一個主要因素。

  人們曾普遍認為二戰將伴隨著嚴重的失業。聯邦儲備體系曾準備迎接這一結果,

  並且欣然接受債券支持計劃,因為聯邦儲備體系認為該計劃將與戰後所需的寬鬆的貨

  幣政策一致。在這種情況下,通貨膨脹(而非通貨緊縮)突然降臨,成為更大的危機,而

  且在韓戰帶來的通貨膨脹的額外推動下,聯邦儲備體系最終被迫放棄債券支持計

  劃這一自縛的鎖鏈。

  在美國發生的事情同樣也在國外發生了。人們曾普遍認為:貨幣數量對經濟產生

  的影響很小,除非對貨幣數量的控制能夠成為這樣一種手段,即可以使長期利率保持在

  低於不存在控制時的水平;這種對貨幣數量的控制反過來或許能使總需求水平有所提

  高,如若不能,那麼這一總需求水平將是不完善的。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幾乎一成不變的

  藥方,而通貨膨脹則是幾乎一成不變的結果。只有放棄寬鬆的貨幣政策,通貨膨脹才能

  夠被終止。由此再次得出的一個結論是,一般而言,貨幣對經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與百年貨幣史前3/4 個時期當中貨幣流通速度的下降相對比,幾乎在整個戰後期

  間,貨幣流通速度一直持續上升。這種上升大部分明顯是對戰時貨幣流通速度下降所

  作出的回調。但是,由於這一上升的規模太大,且持續的時間太長,以至於我們不能僅

  僅以此作為解釋。人們曾經給出了無數的解釋:從貨幣替代物更為廣泛的可得性及其

  更為良好的特性,到利率的提高,再到人們對通貨膨脹的恐懼。然而我們傾向於相信,

  儘管這些因素可能都曾發揮過某種作用,但是對戰時貨幣流通速度下降作出超調的那

  部分貨幣流通速度的上升,主要是由於全體公眾對經濟穩定的信心增強。與這一解釋

  相一致,我們預期下降趨勢在長期內將會得以恢復。但是,我們過於相信這些表面現

  象,以至於我們根本無法確定它們的欺騙性何在。在對這些解釋進行最終的區分前,我

  們將不得不等待實踐來揭示真相。

  然而,我們對一件事是確信無疑的,那就是貨幣的發展將繼續為其未來進程的見證

  人提供意外事件———而研究貨幣的學者及政治家們一旦忽略了這些意外事件,後果將

  不堪設想。

  貨幣存量變化與其他經濟變量變化之間的緊密關係本身,既不能說明引發變化的

  原因,也無法說明變化影響的方向。貨幣方面的變動可能隨著其他經濟變量獨立產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