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從那時開始她至少遇見過四五個比林奕楚好得多的對象,但她或者不感興趣於是不嘗試,僅有的嘗試過的那兩個也終於不論多努力都難以和人家好好相處下去。畢竟在美國的每一個孤獨的夜晚,她都習慣了去回憶和思念。林奕楚在幹什麼?她現在過得好不好?或許我不應該一走了之,萬一她……或者我在,
或者我在能幹什麼呢?除了使我自己受折磨。思念往往如此結尾,她聽了不知道多少遍的《郵差》。
想回國之前,她想著回去還是縱容自己見一下林奕楚吧,如果見到她過得好,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沒想到打聽下來不是音訊全無早不聯繫,就是僅僅知道個工作地。誰知就是那樣巧,她正好在救護車載林奕楚離開沒多久時抵達林奕楚的工作單位,打聽到了整個事情過程,然後立刻趕往醫院,幸好母女平安,沒有簽字之虞,還第一個見到了盧娜娜。
她沒時間去考慮要對林奕楚怎麼說怎麼和解以及到底是誰的錯等等問題,先要救急。兩人就這樣無聲重逢在醫院。她給林奕楚轉院,隱匿行蹤,換套房子,回國好一段時間自己還住在酒店,卻已經把林奕楚母女照顧得妥帖。
兩人都不回憶或主動開口,更不解釋現狀,只專注於應付。從一個小粉孩到一個夜哭不止的小傢伙,從奶粉到尿布到小衣服,有一段時間她關注給林奕楚母女找什麼樣的保姆多過關注自己的公司到底怎麼辦。
後來她退出經營層面,把自己的一部分心血交給李姿明,李姿明問她,你對我沒什麼條件?這有點便宜我了。她說,不,我要謝謝你,謝謝你幫了奕楚。李姿明愣了一愣,道,陳放,這樣不行的。
她也覺得不行。可她不知道怎麼辦。
一切稍稍穩定之後,她才反應過來自己和林奕楚仿佛直接略過了熱戀的過程,過起了老夫老妻的日子。她不是沒有嘗試過說,但是每次想要組織語言,往日那些經歷的酸澀就一股腦湧上來,她覺得太委屈了,沒法說出口。打個不打恰當的比方,就像太深沉的苦難一樣,無法轉為文字,文字不足以表達千分之一痛苦。怎麼說?說我這些年其實都想著你,這句話底下就是千餘天綿綿不絕的孤獨四年,說我其實從來沒有怨恨你,那她自己都不信:太簡單了她覺得自己虧,太複雜了她可能說不到一半就會哭。
而忍泣是一種二次傷害。就像那次林奕楚問她飯為何做得這樣好一樣,其實是很普通的問題,只是勾起她無數回憶,要她花費很大力氣去忍住眼淚。那次,林奕楚離開廚房後,她的確哭了一陣,只是極盡忍耐,憋住不發出聲音,由此覺得更加傷心了。幸好做飯時間長,又有油煙,眼眶紅可以解釋為油煙燻眼。管她信不信呢。
回到林奕楚身邊,她覺得很安心。自己不用再牽掛,那人就在自己面前,想見每天都可以見,隨時都可以照顧到。這樣其實不比經歷過一番表白熱戀差,就像在一起很多年心中只有彼此的人不覺得那樣的生活比多一紙婚書的生活差。但她不知道這種安定可以維持多久。她能感覺到林奕楚是明白她的,再不明白,有個李姿明放在那裡,也該明白了。李姿明還龐齊奧側記地對她說過一次,什麼她已經對林奕楚解釋過了,什麼你倆這種狀態我也真是看不下去云云。她覺得林奕楚是明白的,如果選擇默許,那就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就好了。誰知道林奕楚有的時候就是喜歡說點讓她覺得不合時宜的話。
比如那個在街頭與她說話的漂亮女生,是她的學妹而已。比如後來林奕楚又和她鬧得時候,那次和她出去喝咖啡的對象是客戶的女兒,那個女生因為曾經得到陳放的開解而意外走出抑鬱症,特地在回國的時候表示感謝。還有真正的客戶,以前在美國的白人朋友,等等等等。林奕楚每一次說的時候,陳放總是覺得,第一如果林奕楚在意,那她就應該說清楚自己的想法;第二這個事情本來就不應該也不需要在意,如果她陳放想找別人,早就找了,何必等到現在?
難道她像個老媽子一樣照顧她們母女,風雨無阻這些年,還不夠證明她的心?這一切的起因,在她們兩人之間計算的話,應該道歉的人不應該是林奕楚嗎?
李姿明聽完她傾訴,先如常起誓絕不告訴林奕楚,然後說,陳放啊,你希望她把話說清楚,其實你為什麼不主動說呢?你們倆都不主動,事情不會有進展的啊。
她就是不能。而且林奕楚一旦軟化,她也覺得,那就這樣吧。希望她不要再試探了,因為無謂的試探是在傷害自己。
或者她只是心性不改,有一天會被時間改變的。
而此刻的林家客廳,非常安靜。林奕楚說完那句話,陳放不知道怎麼接。她好像已經習慣了林奕楚是個不知悔改的混蛋,現在悔改了,她不知道怎麼辦了。又過了十幾秒,林奕楚居然開始掉眼淚,陳放更覺手足無措,「…好端端地,說這個幹什麼?」「我今天…聽說一些事,讓我反思了我自己。想想這麼多年,原來我挺混蛋的。」
林奕楚前一天晚上做夢,夢見陳放躺在自己身邊——這不稀奇,這麼些年,她也不是沒和陳放上過床——兩個人好像度蜜月一樣留在白色的有海景的酒店房間,月光灑在海面上,不合理地反射進來,房間裡靜謐美麗,她轉過身看陳放,卻發現陳放在哭。
或者我在能幹什麼呢?除了使我自己受折磨。思念往往如此結尾,她聽了不知道多少遍的《郵差》。
想回國之前,她想著回去還是縱容自己見一下林奕楚吧,如果見到她過得好,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沒想到打聽下來不是音訊全無早不聯繫,就是僅僅知道個工作地。誰知就是那樣巧,她正好在救護車載林奕楚離開沒多久時抵達林奕楚的工作單位,打聽到了整個事情過程,然後立刻趕往醫院,幸好母女平安,沒有簽字之虞,還第一個見到了盧娜娜。
她沒時間去考慮要對林奕楚怎麼說怎麼和解以及到底是誰的錯等等問題,先要救急。兩人就這樣無聲重逢在醫院。她給林奕楚轉院,隱匿行蹤,換套房子,回國好一段時間自己還住在酒店,卻已經把林奕楚母女照顧得妥帖。
兩人都不回憶或主動開口,更不解釋現狀,只專注於應付。從一個小粉孩到一個夜哭不止的小傢伙,從奶粉到尿布到小衣服,有一段時間她關注給林奕楚母女找什麼樣的保姆多過關注自己的公司到底怎麼辦。
後來她退出經營層面,把自己的一部分心血交給李姿明,李姿明問她,你對我沒什麼條件?這有點便宜我了。她說,不,我要謝謝你,謝謝你幫了奕楚。李姿明愣了一愣,道,陳放,這樣不行的。
她也覺得不行。可她不知道怎麼辦。
一切稍稍穩定之後,她才反應過來自己和林奕楚仿佛直接略過了熱戀的過程,過起了老夫老妻的日子。她不是沒有嘗試過說,但是每次想要組織語言,往日那些經歷的酸澀就一股腦湧上來,她覺得太委屈了,沒法說出口。打個不打恰當的比方,就像太深沉的苦難一樣,無法轉為文字,文字不足以表達千分之一痛苦。怎麼說?說我這些年其實都想著你,這句話底下就是千餘天綿綿不絕的孤獨四年,說我其實從來沒有怨恨你,那她自己都不信:太簡單了她覺得自己虧,太複雜了她可能說不到一半就會哭。
而忍泣是一種二次傷害。就像那次林奕楚問她飯為何做得這樣好一樣,其實是很普通的問題,只是勾起她無數回憶,要她花費很大力氣去忍住眼淚。那次,林奕楚離開廚房後,她的確哭了一陣,只是極盡忍耐,憋住不發出聲音,由此覺得更加傷心了。幸好做飯時間長,又有油煙,眼眶紅可以解釋為油煙燻眼。管她信不信呢。
回到林奕楚身邊,她覺得很安心。自己不用再牽掛,那人就在自己面前,想見每天都可以見,隨時都可以照顧到。這樣其實不比經歷過一番表白熱戀差,就像在一起很多年心中只有彼此的人不覺得那樣的生活比多一紙婚書的生活差。但她不知道這種安定可以維持多久。她能感覺到林奕楚是明白她的,再不明白,有個李姿明放在那裡,也該明白了。李姿明還龐齊奧側記地對她說過一次,什麼她已經對林奕楚解釋過了,什麼你倆這種狀態我也真是看不下去云云。她覺得林奕楚是明白的,如果選擇默許,那就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就好了。誰知道林奕楚有的時候就是喜歡說點讓她覺得不合時宜的話。
比如那個在街頭與她說話的漂亮女生,是她的學妹而已。比如後來林奕楚又和她鬧得時候,那次和她出去喝咖啡的對象是客戶的女兒,那個女生因為曾經得到陳放的開解而意外走出抑鬱症,特地在回國的時候表示感謝。還有真正的客戶,以前在美國的白人朋友,等等等等。林奕楚每一次說的時候,陳放總是覺得,第一如果林奕楚在意,那她就應該說清楚自己的想法;第二這個事情本來就不應該也不需要在意,如果她陳放想找別人,早就找了,何必等到現在?
難道她像個老媽子一樣照顧她們母女,風雨無阻這些年,還不夠證明她的心?這一切的起因,在她們兩人之間計算的話,應該道歉的人不應該是林奕楚嗎?
李姿明聽完她傾訴,先如常起誓絕不告訴林奕楚,然後說,陳放啊,你希望她把話說清楚,其實你為什麼不主動說呢?你們倆都不主動,事情不會有進展的啊。
她就是不能。而且林奕楚一旦軟化,她也覺得,那就這樣吧。希望她不要再試探了,因為無謂的試探是在傷害自己。
或者她只是心性不改,有一天會被時間改變的。
而此刻的林家客廳,非常安靜。林奕楚說完那句話,陳放不知道怎麼接。她好像已經習慣了林奕楚是個不知悔改的混蛋,現在悔改了,她不知道怎麼辦了。又過了十幾秒,林奕楚居然開始掉眼淚,陳放更覺手足無措,「…好端端地,說這個幹什麼?」「我今天…聽說一些事,讓我反思了我自己。想想這麼多年,原來我挺混蛋的。」
林奕楚前一天晚上做夢,夢見陳放躺在自己身邊——這不稀奇,這麼些年,她也不是沒和陳放上過床——兩個人好像度蜜月一樣留在白色的有海景的酒店房間,月光灑在海面上,不合理地反射進來,房間裡靜謐美麗,她轉過身看陳放,卻發現陳放在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