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
李明卿微微側目——光天化日的,這沈雲亭居然在北夷大營裡面吹牛啊?
座中的北夷使臣等人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氣。
她的眉目漸漸舒展開——這吹牛竟然還有些用處?
沈孟繼續道:「在北境已經收復的十郡當中,我們已經架設了帶毒的□□,並於要道當中安放鐵錐,北夷不是以騎兵為先嗎?如此一來,這騎兵寸步難行,只能折損在路上了。」
李明卿薄唇淺揚,心想著不若幫沈孟一把,亦開口道:「北夷王還記得去歲被南樓擒獲的北夷細作嗎?論豢養刺客影衛,天下沒有能夠超過南樓的。自北夷敗逃之後,你們的一舉一動盡然在南樓的監視當中,北夷王可知道南樓布在樊城中的眼,在何處嗎?」
蒙真清了清嗓子,神色略微有變。
沈孟換了一副悲天憫人的神色,蹙眉感傷道:「可惜了……」
蒙真追問道:「可惜什麼?」
「可惜如今南朝和北夷講和,彼此之間親如兄弟,這些東西都用不上了。」
蒙真撫掌笑了起來:「對對對!用不上了——」
營帳當中北夷的部將亦笑了起來。
士兵魚貫而入,端上來一隻烤好的全羊,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蒙真盯著那隻羊,認真地看著沈孟:「為什麼南朝與我北夷貿易往來,要壓低馬匹的價格?」
沈孟搖頭:「南朝未曾壓低馬匹的價格,馬價逐年高漲,許多北境的百姓買不起馬匹,卻又不忍拒絕你們的好意,不得已才稍微降低了價格,如今的馬價與昌平年間相比,何止曾了一倍?」
蒙正看似對沈孟所言略為贊同,又問道:「本王命人向你們購買綢緞,卻發現中間被人剪壞了,這你如何解釋。」
沈孟牽起嘴角,心下瞭然:「此事早已經查清楚了,就是先前樊城的守將從中牟取了私利,所以才有了這般誤會。再說——」他故意頓了頓,認真地看著蒙真,「北夷送來的馬匹當中也有劣馬,難道這是大王的意思?」
蒙真擺擺手:「當然不是我的安排。」
他揮揮手,便有北夷的廚子上來一刀一刀地從羊身上割下來外焦里嫩的香炙。
蒙真並未著急飲酒,反而端著酒杯,看著李明卿:「南樓為何扣了我北夷派往京都的使臣?」
李明卿微微蹙眉。
細作能說成使臣,也可見其有多麼厚顏了。
她慢慢地用玉著夾起一塊肉片,放入口中細細品味。
方對蒙真道:「北夷每年派往京都的使臣少則三四百人,多則五六百人。上次被南樓扣押的人,觸犯了京城律法,眼下已經在城外,帶回來交給北夷處置。」
蒙真點頭:「好。」
沈孟見此將天子國書呈上去:「北夷派兵攻打北境,於雙方而言都是重創,西蜀新主繼位,百廢待興,斷不能——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最後八個字,仿佛戳中了蒙真的心一般。
蒙真把手裡的東西交給身邊的臣下:「有道理。」
「皇上有意削減北夷的歲賜,不如大王將太上皇送還京都,皇上若是高興,如舊賞賜,豈不兩全?」
蒙真近乎大喜,卻又反應過來:「可是你們的國書上並未寫明要將你們的太上皇接回去。」
坐在末席中的李熠——面色驀地一白。
按常理而言,既然國書上沒有寫明了要接自己回去,如何又要送呢?
沈孟挑眉:「吾皇思慮深遠,若是在國書上寫明了讓北夷把太上皇送回京都,北夷便是奉命行事,又如何親善相交?」
李明卿嘴角微微揚起,目光不無嘉許——她倒是巧舌如簧。
沈孟清了清嗓子:「如今大王分文未取,不貪財物,將太上皇送回京都,如此氣節,必然名垂青史,萬世傳頌。」
李煥坐在朝暉殿中,聽見張告之上表道:「皇上,上皇已經到了洛鎮,按照禮制,應先派京璣衛和禮部的官員出城至洛鎮相迎,文武百官至京都外城拜迎,再有皇上親自謁見,並將上皇送至處所,方是合宜。」
李煥在奏章上落下一行硃批,大殿上鴉雀無聲,過了一會兒群臣等得有些焦灼之際,他方淡然道:「北境一戰,勞民傷財,眼下自當厲行節儉,來人——」
眾人正有些摸不清頭腦之際,李煥繼續道:「安排一輛馬車,去將上皇接回來吧。」
張告之跪了下來:「皇上,這不合禮制……」
「禮制?」李煥笑起來,眼底卻一片冰冷,猶似那北境的苦寒之冬,「朕尊兄長為太上皇,這還不合禮制嗎?」
百官亦跪了下來:「請皇上三思。」
所有人屏聲靜氣,以為皇上要大發雷霆之時,坐在盤龍椅上的人竟然淡淡地勾起唇角,從奏章中抽出一封信函,遞給內官。
「你們自己看看。」
內官接過李煥的授意,將信函送到為首的老臣張告之手中,李煥噙著意思未明的笑意沉聲道:「張大人可看到了?你們可看到了?禮制從簡,是太上皇的意思,朕豈能違背?」
群臣愕然。
沒有文武百官的朝拜,沒有百姓的沿路迎接,沒有任何儀仗,李熠身後緊跟著李明卿與沈孟,乘著一輛最為普通的馬車,闊別數月之後終於又回到了京都城。
昔日高高在上的帝王面對著一片平靜的京都北門,只覺得滿目悲涼。
座中的北夷使臣等人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氣。
她的眉目漸漸舒展開——這吹牛竟然還有些用處?
沈孟繼續道:「在北境已經收復的十郡當中,我們已經架設了帶毒的□□,並於要道當中安放鐵錐,北夷不是以騎兵為先嗎?如此一來,這騎兵寸步難行,只能折損在路上了。」
李明卿薄唇淺揚,心想著不若幫沈孟一把,亦開口道:「北夷王還記得去歲被南樓擒獲的北夷細作嗎?論豢養刺客影衛,天下沒有能夠超過南樓的。自北夷敗逃之後,你們的一舉一動盡然在南樓的監視當中,北夷王可知道南樓布在樊城中的眼,在何處嗎?」
蒙真清了清嗓子,神色略微有變。
沈孟換了一副悲天憫人的神色,蹙眉感傷道:「可惜了……」
蒙真追問道:「可惜什麼?」
「可惜如今南朝和北夷講和,彼此之間親如兄弟,這些東西都用不上了。」
蒙真撫掌笑了起來:「對對對!用不上了——」
營帳當中北夷的部將亦笑了起來。
士兵魚貫而入,端上來一隻烤好的全羊,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蒙真盯著那隻羊,認真地看著沈孟:「為什麼南朝與我北夷貿易往來,要壓低馬匹的價格?」
沈孟搖頭:「南朝未曾壓低馬匹的價格,馬價逐年高漲,許多北境的百姓買不起馬匹,卻又不忍拒絕你們的好意,不得已才稍微降低了價格,如今的馬價與昌平年間相比,何止曾了一倍?」
蒙正看似對沈孟所言略為贊同,又問道:「本王命人向你們購買綢緞,卻發現中間被人剪壞了,這你如何解釋。」
沈孟牽起嘴角,心下瞭然:「此事早已經查清楚了,就是先前樊城的守將從中牟取了私利,所以才有了這般誤會。再說——」他故意頓了頓,認真地看著蒙真,「北夷送來的馬匹當中也有劣馬,難道這是大王的意思?」
蒙真擺擺手:「當然不是我的安排。」
他揮揮手,便有北夷的廚子上來一刀一刀地從羊身上割下來外焦里嫩的香炙。
蒙真並未著急飲酒,反而端著酒杯,看著李明卿:「南樓為何扣了我北夷派往京都的使臣?」
李明卿微微蹙眉。
細作能說成使臣,也可見其有多麼厚顏了。
她慢慢地用玉著夾起一塊肉片,放入口中細細品味。
方對蒙真道:「北夷每年派往京都的使臣少則三四百人,多則五六百人。上次被南樓扣押的人,觸犯了京城律法,眼下已經在城外,帶回來交給北夷處置。」
蒙真點頭:「好。」
沈孟見此將天子國書呈上去:「北夷派兵攻打北境,於雙方而言都是重創,西蜀新主繼位,百廢待興,斷不能——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最後八個字,仿佛戳中了蒙真的心一般。
蒙真把手裡的東西交給身邊的臣下:「有道理。」
「皇上有意削減北夷的歲賜,不如大王將太上皇送還京都,皇上若是高興,如舊賞賜,豈不兩全?」
蒙真近乎大喜,卻又反應過來:「可是你們的國書上並未寫明要將你們的太上皇接回去。」
坐在末席中的李熠——面色驀地一白。
按常理而言,既然國書上沒有寫明了要接自己回去,如何又要送呢?
沈孟挑眉:「吾皇思慮深遠,若是在國書上寫明了讓北夷把太上皇送回京都,北夷便是奉命行事,又如何親善相交?」
李明卿嘴角微微揚起,目光不無嘉許——她倒是巧舌如簧。
沈孟清了清嗓子:「如今大王分文未取,不貪財物,將太上皇送回京都,如此氣節,必然名垂青史,萬世傳頌。」
李煥坐在朝暉殿中,聽見張告之上表道:「皇上,上皇已經到了洛鎮,按照禮制,應先派京璣衛和禮部的官員出城至洛鎮相迎,文武百官至京都外城拜迎,再有皇上親自謁見,並將上皇送至處所,方是合宜。」
李煥在奏章上落下一行硃批,大殿上鴉雀無聲,過了一會兒群臣等得有些焦灼之際,他方淡然道:「北境一戰,勞民傷財,眼下自當厲行節儉,來人——」
眾人正有些摸不清頭腦之際,李煥繼續道:「安排一輛馬車,去將上皇接回來吧。」
張告之跪了下來:「皇上,這不合禮制……」
「禮制?」李煥笑起來,眼底卻一片冰冷,猶似那北境的苦寒之冬,「朕尊兄長為太上皇,這還不合禮制嗎?」
百官亦跪了下來:「請皇上三思。」
所有人屏聲靜氣,以為皇上要大發雷霆之時,坐在盤龍椅上的人竟然淡淡地勾起唇角,從奏章中抽出一封信函,遞給內官。
「你們自己看看。」
內官接過李煥的授意,將信函送到為首的老臣張告之手中,李煥噙著意思未明的笑意沉聲道:「張大人可看到了?你們可看到了?禮制從簡,是太上皇的意思,朕豈能違背?」
群臣愕然。
沒有文武百官的朝拜,沒有百姓的沿路迎接,沒有任何儀仗,李熠身後緊跟著李明卿與沈孟,乘著一輛最為普通的馬車,闊別數月之後終於又回到了京都城。
昔日高高在上的帝王面對著一片平靜的京都北門,只覺得滿目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