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朝牢房深處一路走去,臨近一間乾淨的牢房時聽到了幾聲熟悉的咳嗽聲,她頓下腳步。

  「長公主?」

  「姑娘。」千凝扯了扯她的衣角。

  不知怎的,她突然於心不忍了起來,向前走了幾步,在轉角能瞧見的地方止住。

  臥榻的人褪去一身官服,消瘦憔悴至極,曾幾何時也為她的過去而憐憫,如今,不知是憐憫還是心疼,只知道自己的心頭隱隱生著痛。

  她轉身看著千凝,千凝意會,拿出一方單子遞給獄頭。

  趙靜姝吩咐道:「你按此藥方去馬行街的藥鋪抓藥,每日一副,早晚各煎一次,再...」她突然暗自傷神,「算了,她又不怕苦。」

  「這...」獄頭有些看不明白。

  余情未了?

  隨後千凝給了他一袋錢,「這些金子足夠買下半年的藥了,剩餘的就當賞錢。」

  錢袋裡金閃閃讓獄頭傻了眼,裡頭這位面子可真大,他這幾日因他得的利,可能是他這輩子都賺不來的,於是彎腰笑臉道:「長公主吩咐,小底定當盡心盡力辦得妥妥的。」

  趙靜姝抬頭又瞧了一眼,旋即垂下眸子轉身,「回宮吧。」

  「姑娘您?」

  「想來,她不願見我吧。」至此,她才明白父親臨前所說的後悔,即便她貴為長公主,是天子的同父兄妹,也阻止不了這場變故。

  彼時未和離,恐怕此時也會被逼著和離,私人之情,怎比得上皇家顏面呢。

  幾日後朝廷的罪詔下來,丁紹德被流放至潮州,通過獄卒,他將在東京的母親妥善安置後才放心的上路了。

  丁氏父子帶著枷鎖,從開封府被押送出南薰門,這一路上都被人所指點。

  本是風光一時的晉國公一家,父親為相,長子為指揮使,幼子為駙馬,滿門光耀,一朝顛覆,獲罪流放,便連普通人也不如了。

  真可謂,世家的盛衰,皆在皇權之下。

  出城的路上,路旁皆是閒言碎語,冷眼旁觀亦或嘲笑,也有惋惜者,「哎,攤上了這麼一個父親而獲罪,實在可惜了。」

  丁紹德在江寧府時寬厚愛民,頗受百姓愛戴,如今的東京城也有不少從江寧府來的人,「丁知府!」

  「讓開讓開,這是官家罪詔的犯人,莫要亂喊!」

  直到出了南薰門走了一段路,遠離東京城後,幾個差遣停下步子將丁紹德身上的枷鎖解下。

  「這是?」

  「方才在城中,我們不敢壞規矩,如今出了城,也就無妨了。」

  「是有人,交代了你們吧。」

  他們也不打啞謎,直點頭,「是,還是大有來頭之人。」

  「獄中也有人打點,包括安置我的母親。」丁紹德看向幾個押運的差遣,「但那獄中的藥...」

  「我們只負責押送,牢獄裡的事並不知道。」

  她回頭瞧著東京城的方向,「我知道是你,但我的病,非藥石可醫。」

  南方的七月,時常雨下,一下便是數日,雨後的空氣中含著泥土之息,急促的泉流聲伴著悠揚婉轉的琴音從山澗傳出。

  棄鼓改用琴弦伴奏的劍舞一改從前的快與剛,襯著妖嬈的身段而變得柔和。

  最後一指琴弦撥動,餘音還未止,她的劍便直指她的眉心,一寸處的驚險,她亦不曾眨眼一下。

  她將劍收回,「真是無趣,你就不能假裝一下害怕嘛?」

  彈琴的人淺笑,「我若害怕,定會有所防備,我若有防備,你還能近我身?」

  「是是是,您武藝高強。」

  「你可知東京傳來的消息,相府被查抄,連同丁紹德在內,皆獲罪流放。」

  顧氏突然沉默了下來,「既是詔,便只能由下詔人解,所令能稱之詔的,天下又有幾人呢。」

  「道家,止殺戮,不涉朝堂,但...」她看向北邊的泉流處,「也從未離開過朝堂。」

  「此事長春觀還是不要插手好了。」

  她又看向她,「昨日東京來了一封信,她會途徑江南,就在這個月。」

  第149章 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乾興元年八月。

  新帝繼位後杜氏依舊以太妃之名居住在欽明殿, 杜氏染病, 遂每隔兩日都有太醫入殿診脈,病痛的折磨讓她在半年內憔悴了十幾歲,昔日風華不復。

  「母親您好好休息吧。」玉碗中的湯藥見底,她將杜氏蓋的被子攆好後出了寢宮。

  欽明殿還和以往一樣,只是庭院中的一盆海棠已無生機。

  晌午過後,欽明殿來了一群內侍, 領頭的內侍弓著腰,「長公主, 這是蜀地所進貢的鉈.提荔枝,太后特意吩咐先送往欽明殿。」

  宮女打開食盒, 荔枝被裝在盛有碎冰的瓷盤中。

  「妃子笑...」趙靜姝低頭瞧了一眼, 「放下吧,代我與母親謝過皇太后與官家。」

  「有勞。」

  ————————

  刻花的青瓷盤中盛放著冒霧氣的荔枝, 使得在這長夏日也讓人感受到了一絲寒冷。

  手中的文書被她放下,拾起一顆端詳道:「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似連想到了什麼, 「妃子笑也產自蜀地,天府之國,又是太后的母家...」

  「可是遇到什麼難處了?」端來荔枝的人走至她身後,替她揉著肩膀。

  「蜀地經濟發展迅速, 商業繁榮,總也杜絕不了盜賊之類的,因為商業所需, 錢幣過重不方便攜帶。」他又拾起旁邊的一貫錢,「四川路的巡察使上奏,富裕的商賈皆是用擔挑錢,用箱裝錢,太過顯眼,使不軌之人得了機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