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第二個版本的劇本,事情就有所改變了。當然,從表面的劇本來看。前期的宮廷戲,後宮嬪妃還是想要爭奪男主的寵愛的。天真溫柔,吸引了男主,走上寵愛之路的苗芊葉,千方百計設計引起男主興趣的朱答應,和皇帝少年夫妻,一直自詡情深意重的小皇后,諸多女性角色,在前期的宮廷戲裡深愛著皇帝,在中期的莊子戲裡一起撫育著皇帝的子嗣,在後期的宮廷戲裡重新和她們深愛的皇帝再在一起。

  弱化男主是一個問題,而當潘導把第二個版本的劇本來來回回,反反覆覆看了好幾遍以後,就看出問題來了。雖然潘香寫劇本的措辭華美,仿佛有一整根,哦,不對,是好多根嬪妃和皇帝的愛情線貫穿在整部劇里。但是其實……沒有……

  在苗芊葉有寵無子,晉到了正三品的昭儀,直逼妃位的時候。皇帝對苗芊葉的寵愛已經越發厲害,一腔深情,一盡皆付。之後,出現了一場小皇后的獨角戲,背景是皇帝在當月初一十五兩個該去皇后中宮的日子都沒去。小皇后等到夜很深很深,才撤去酒菜,含淚拂袖而去。

  這場戲,單獨看沒什麼。但是後面還跟著兩場戲。一場是一段小皇后清晨倚在窗邊,看著太陽冉冉升起,神色逐漸由憂傷變為淡然的戲。另一場則是,已經恢復了淡定與威嚴的小皇后,終於出聲單獨留下苗芊葉,長談的戲。

  三場戲的劇本連在一起看,那就是一個深愛著丈夫,卻失去丈夫寵愛的女人,在最初的氣憤之後,竟漸漸地平靜了下來,然後……對正是自己最大情敵的女人,有了惺惺相惜的好感。

  潘香沒有把小皇后的心理狀態寫得十分清晰,但是潘導覺得如果是一個有經驗的演員來演小皇后,一定能把握出,為什么小皇后出現了這種轉變。那是因為,不愛了啊。

  雖然覺得,和還沒大學畢業的孫女兒討論愛情的合理性什麼的,有點兒囧。但是潘導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導演,還是指著這三場戲,對她提出了疑問:“原本,皇后深愛著皇帝,為什麼,就能一下子就不愛了?”

  當時潘香首先誇獎了一下潘導的眼光犀利,然後反問道:“為什麼不能一下子不愛了?”

  潘導被問得瞠目結舌。

  現實中,要是一個人,被真正傷心了,那真的不愛了,也是有可能的。可關鍵是,這是一部電影啊,而且,是一部主宮廷內容的電影。皇后這就不愛皇帝了?那後面的保護皇嗣呢?那後面的為了皇嗣順利登上帝位自殺呢?

  似乎是看出了潘導的疑問,潘香條理清晰地介紹了一下自己創作劇本時關於感情線的想法。

  說到最後,潘導算是聽明白了,自己的確沒有看錯。

  在潘香的設想里,在皇帝對苗芊葉有了非同尋常的興趣,一寵再寵,直接打破了他之前一直對後宮皇后以外的人平平淡淡的態度。甚至,後來一心迷上苗芊葉的皇帝,已經無視了每個月初一十五該去中宮的規矩,這使深愛著皇帝的小皇后非常受傷。年少時也曾有過白首一人心的願望,後來雖然破滅了,但也是一直自以為夫妻情深,自己是特別的那一個。現實狠狠地給了小皇后一記耳光。

  越痛,越清醒。在短暫的無措和迷茫之後,小皇后選擇了不那麼愛,就不那麼痛。這裡就要說起劇中小皇后出自武將世家這一個鋪墊了。愛,是極致的愛,不愛了,便是理智地不愛了,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

  正因為小皇后半自願,半自我強迫地,選擇了不再繼續深愛皇帝,所以,她之後,才能對原本該是她頭號情敵的苗芊葉,在好奇之餘,並無惡意,從而進一步有了欣賞之意。

  後來,皇帝失蹤,皇后一人獨自撐著大局,保護皇嗣。並不是因為她還深愛皇帝,只是因為她,是皇后,這是她的責任,對這個國家的責任。

  同樣的,在莊子裡,正因為皇后心中對皇帝已經沒有那麼深的愛意了,所以日日夜夜近距離面對這些皇帝的嬪妃,面對這些曾經與她共享丈夫的女人,她才能那麼平靜。平靜地安排她們的生活,平靜地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護所有的人。

  因為不愛皇帝了,所以她可以擁有更博大的愛,以皇后的身份,愛她的子民。

  雖然早看出劇本中隱藏的端疑,可潘香詳盡的解釋,還是讓潘導有了很大的觸動。原版中一直深愛皇帝的皇后,不愛皇帝了,斬斷了這條感情線,卻讓這部劇,上升到了另一個層面。從小愛,到大愛……只是聽一聽,仿佛都能看到原本面前狹隘的格局一下子被破開,天高海闊。

  潘導沉默不語,靜思許久,然後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皇后的人設,是心懷天下。那麼在劇本最後,皇帝駕崩,大皇子為她一手帶大,朝臣怕大皇子登基,天下變成她秦皇后的天下,許多人轉為推舉朱淑妃(當初朱答應)所生的二皇子。於是為了讓大皇子登基,皇后自盡了。那麼,若皇后是一心為國,她為了讓更有能力的皇子登上帝王之位,為什麼劇本里沒有添上一些大皇子有治國之才,或者是二皇子資質平庸的戲,讓整個劇情走得更合理呢?”

  “就是因為不想突出表現出,她最後的選擇,是一心為公啊。”潘香笑著回答。

  所以這又是什麼道理?最後大愛無疆還是變成了母愛嗎?潘導皺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