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頁
那人點點頭,卻不接過,又對邊上的花弄影道:
「朝廷不會徵兆婦人,無論是民女還是教坊司,都不會。」
說完,也不理會花弄影和那書肆掌柜夥計是什麼反應,徑直去了。
花弄影吃驚不小,可是當天晚上,更夫們在打更的時候就高唱起了新詔令,說的就是宋人不會徵兆婦女,讓百姓安心。如果有人假託朝廷之名,任何人都可以上衙門敲鼓。
聽到這樣的內容,花燈巷徹底失去了平靜。
清廷入主中原還不到百年,昔年秦淮八艷的故事還沒有從民間消退。當年南明小朝廷立都金陵的時候,秦淮河畔是什麼樣的,花弄影跟她的姐妹們都不陌生,後來清廷打下了金陵,秦淮八艷又是什麼樣的結局,花弄影也耳熟能詳。
滿人進入洛陽的時候,花弄影就擔心自己會步上秦淮八艷的舊路,可是誰承想,宋人實在是厲害,滿人竟然沒有在洛陽多停留,直接往西安去了。滿人來的時候,洛陽的富商們已經開始忙著搜羅美人,結果滿人逃得快,這些富商立刻改弦易張想跟宋人搭上關係。
很快,花弄影在書肆的遭遇被有心人知道了,她很快迎來了一位豪客,洛陽第一首富王德勝。
第347章
帶著四十餘冊《永樂大典》回到洛陽行宮,趙長卿的第一句話就是:「不虛此行。」
他本來就是為了這部《永樂大典》走這一趟的。
《永樂大典》正本一萬一千餘冊,正本為手抄本,又稱永樂抄本,嘉靖年間禁中大火,明世宗一夜四次下詔搶救,這才把正本救了出來。為了防止類似的事情發生,嘉靖下令官員抄錄,這就是著名的嘉靖抄本。後來明廷又將其中的部分付諸刊印。
沒錯,比起正本的一萬一千餘冊和之後的嘉靖抄本,趙長卿找回來的這四十餘冊,不過是真正的永樂大典中的一部分,而且還是很小的一部分。
至於為什麼趙長卿會親自去追,完全是因為永樂大典的正本也就是永樂抄本已經不翼而飛。如今就是藏在紫禁城中的也不過是嘉靖抄本。
趙宋奪回華夏未久,很多東西都沒來得及清點,宮中藏書也是如此,聽說永樂大典出現在了洛陽,趙長卿就急急忙忙趕過去了。
他擔心僅存的嘉靖抄本也被人帶出了禁中。在永樂抄本已然失傳當世只存嘉靖抄本的情況下,失落了任何一冊,都是莫大的遺憾。
可以說,在書肆看到掌柜拿出來的官刻本的時候,趙長卿真的是鬆了一口氣。
不是僅存的嘉靖抄本真的是太好了。
趙長卿問左右:「紫禁城那邊的藏書清點可完成了?」
金銀珠寶,古董擺設,這種東西,趙長卿根本就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孤本古籍字畫!永樂大典這種御刻官修類書籍,更是他關注的重中之重。
「啟稟陛下,尚未。目前也不能確認滿清小朝廷是否攜帶了一部分。」
趙長卿點了點頭,道:「知道了。各地田地是否完成了清點,生產恢復如何了?」
「回陛下,統計已經完成,只是贖回尚未結束,因此田地分配還未開始。」
「讓下面加快行動。另外,皇莊、官田、職田這些,必須儘快就位。」
宋代的官員,在就任官職,也就是獲得實職的時候,也會獲得相應的職田。而職田有專門的人負責打理,所得出息,也是該官員的俸祿的一部分。以包拯為例,他宦海生涯的最後幾年,平均每年的收入高達兩萬一千八百餘貫。更別說俸祿最高級的節度使了。
這就是北宋官場特有的現象,下面的小吏生活是清苦的,可是上面的高級官員就是不貪還能過得有滋有味兒。這就是宋代的高薪養廉。
比起北宋官員的俸祿,清廷的官員,好吧,同一級別同一官職的,俸祿根本連北宋官員的零頭的零頭都沒有!
「是,陛下。」
李東霖立刻奉承道:「陛下,一旦生產恢復,糧食就會源源不斷,天下安定矣!」
「不止是糧食生產,還有百工,都不能放鬆。此地也不是沒有長處,別的不說,那細布不是挺好的?」
北宋大約是太富庶了,除了乞丐,基本上就是碼頭上的搬運工,家裡的女人也有那麼一兩件壓箱底的雜綢衣裳備著大節下穿。因此沒有人去琢磨、開發棉花的多種用途。可是兩宋終究是絕響,之後的元明清,根本就達不到兩宋的高度,使得能夠廣泛種植的棉花織成的土布細布走入了千家萬戶。土布且不說,織造府專門為宮廷織就的細布,的確很不錯,從細密光滑的角度來說,不比某些雜綢料子差。
「陛下說得極是。」李東霖見趙長卿不惱,越發笑眯眯地道:「有陛下傳授的神術在,接下來一年的糧食是不愁了,人力也可以騰出來釀酒、織布、制茶……啊呀,如此以來,東土長久以來的土地兼併也能出現契機呢!」
有神術在,糧食就會變得極便宜,而人力價值就會驟升。到那個時候,只要幾畝地就能解決上百口人的口糧問題,人口不會被束縛在土地上,若是田賦照收,那麼土地兼併問題就會暫停。
因為土地沒有人耕種卻還要繳納那麼多的稅,無論是高門大戶還是庶族地主都不會繼續抓著土地不放,土地兼併問題會在短時間內得到緩解。那個時候國家趁機入手大量的土地,保證國有土地的份量,那麼,國家的長治久安就可以肯定了。
「朝廷不會徵兆婦人,無論是民女還是教坊司,都不會。」
說完,也不理會花弄影和那書肆掌柜夥計是什麼反應,徑直去了。
花弄影吃驚不小,可是當天晚上,更夫們在打更的時候就高唱起了新詔令,說的就是宋人不會徵兆婦女,讓百姓安心。如果有人假託朝廷之名,任何人都可以上衙門敲鼓。
聽到這樣的內容,花燈巷徹底失去了平靜。
清廷入主中原還不到百年,昔年秦淮八艷的故事還沒有從民間消退。當年南明小朝廷立都金陵的時候,秦淮河畔是什麼樣的,花弄影跟她的姐妹們都不陌生,後來清廷打下了金陵,秦淮八艷又是什麼樣的結局,花弄影也耳熟能詳。
滿人進入洛陽的時候,花弄影就擔心自己會步上秦淮八艷的舊路,可是誰承想,宋人實在是厲害,滿人竟然沒有在洛陽多停留,直接往西安去了。滿人來的時候,洛陽的富商們已經開始忙著搜羅美人,結果滿人逃得快,這些富商立刻改弦易張想跟宋人搭上關係。
很快,花弄影在書肆的遭遇被有心人知道了,她很快迎來了一位豪客,洛陽第一首富王德勝。
第347章
帶著四十餘冊《永樂大典》回到洛陽行宮,趙長卿的第一句話就是:「不虛此行。」
他本來就是為了這部《永樂大典》走這一趟的。
《永樂大典》正本一萬一千餘冊,正本為手抄本,又稱永樂抄本,嘉靖年間禁中大火,明世宗一夜四次下詔搶救,這才把正本救了出來。為了防止類似的事情發生,嘉靖下令官員抄錄,這就是著名的嘉靖抄本。後來明廷又將其中的部分付諸刊印。
沒錯,比起正本的一萬一千餘冊和之後的嘉靖抄本,趙長卿找回來的這四十餘冊,不過是真正的永樂大典中的一部分,而且還是很小的一部分。
至於為什麼趙長卿會親自去追,完全是因為永樂大典的正本也就是永樂抄本已經不翼而飛。如今就是藏在紫禁城中的也不過是嘉靖抄本。
趙宋奪回華夏未久,很多東西都沒來得及清點,宮中藏書也是如此,聽說永樂大典出現在了洛陽,趙長卿就急急忙忙趕過去了。
他擔心僅存的嘉靖抄本也被人帶出了禁中。在永樂抄本已然失傳當世只存嘉靖抄本的情況下,失落了任何一冊,都是莫大的遺憾。
可以說,在書肆看到掌柜拿出來的官刻本的時候,趙長卿真的是鬆了一口氣。
不是僅存的嘉靖抄本真的是太好了。
趙長卿問左右:「紫禁城那邊的藏書清點可完成了?」
金銀珠寶,古董擺設,這種東西,趙長卿根本就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孤本古籍字畫!永樂大典這種御刻官修類書籍,更是他關注的重中之重。
「啟稟陛下,尚未。目前也不能確認滿清小朝廷是否攜帶了一部分。」
趙長卿點了點頭,道:「知道了。各地田地是否完成了清點,生產恢復如何了?」
「回陛下,統計已經完成,只是贖回尚未結束,因此田地分配還未開始。」
「讓下面加快行動。另外,皇莊、官田、職田這些,必須儘快就位。」
宋代的官員,在就任官職,也就是獲得實職的時候,也會獲得相應的職田。而職田有專門的人負責打理,所得出息,也是該官員的俸祿的一部分。以包拯為例,他宦海生涯的最後幾年,平均每年的收入高達兩萬一千八百餘貫。更別說俸祿最高級的節度使了。
這就是北宋官場特有的現象,下面的小吏生活是清苦的,可是上面的高級官員就是不貪還能過得有滋有味兒。這就是宋代的高薪養廉。
比起北宋官員的俸祿,清廷的官員,好吧,同一級別同一官職的,俸祿根本連北宋官員的零頭的零頭都沒有!
「是,陛下。」
李東霖立刻奉承道:「陛下,一旦生產恢復,糧食就會源源不斷,天下安定矣!」
「不止是糧食生產,還有百工,都不能放鬆。此地也不是沒有長處,別的不說,那細布不是挺好的?」
北宋大約是太富庶了,除了乞丐,基本上就是碼頭上的搬運工,家裡的女人也有那麼一兩件壓箱底的雜綢衣裳備著大節下穿。因此沒有人去琢磨、開發棉花的多種用途。可是兩宋終究是絕響,之後的元明清,根本就達不到兩宋的高度,使得能夠廣泛種植的棉花織成的土布細布走入了千家萬戶。土布且不說,織造府專門為宮廷織就的細布,的確很不錯,從細密光滑的角度來說,不比某些雜綢料子差。
「陛下說得極是。」李東霖見趙長卿不惱,越發笑眯眯地道:「有陛下傳授的神術在,接下來一年的糧食是不愁了,人力也可以騰出來釀酒、織布、制茶……啊呀,如此以來,東土長久以來的土地兼併也能出現契機呢!」
有神術在,糧食就會變得極便宜,而人力價值就會驟升。到那個時候,只要幾畝地就能解決上百口人的口糧問題,人口不會被束縛在土地上,若是田賦照收,那麼土地兼併問題就會暫停。
因為土地沒有人耕種卻還要繳納那麼多的稅,無論是高門大戶還是庶族地主都不會繼續抓著土地不放,土地兼併問題會在短時間內得到緩解。那個時候國家趁機入手大量的土地,保證國有土地的份量,那麼,國家的長治久安就可以肯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