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頁
當然,這並不重要,除了一甲那三個幸運兒,還有二甲少部分的人能夠留在京城以外,大部分估計都會被分派到各地,他認識不認識的並不重要。
不過讓秦子軒稍稍有些鬱悶的便是,自己王府里出去的那幾位,名次最好的也不過就是二甲第十,可二哥王府里出去的卻是一名實實在在的會試榜首。
雖然秦子軒很清楚,這會試的名次並不能夠代表著什麼,他當初挑選門客的時候,看重的也不只是學問,但在這種無形的較量中,還是有點被落了面子的感覺。
當然,他這還算是好的,起碼算是有了不小的收穫,不像是自家三哥,直接就落到了三甲同進士去了,而且還只有那麼兩個人。
殿試的時候,秦子軒是正正坐在自家三哥身旁的,很明顯的能夠看到,自家三哥的臉色都隱隱有些發青,顯然,也是有些覺得丟人了。
對此,秦子軒也只能是拍拍自家三哥的肩膀,以示安慰了,這個結果那也是沒辦法的,誰讓自家三哥一向就是重武輕文呢。
殿試進行的很快,三甲的名額更是很快的就被公布了出來,接下來的跨馬遊街,還有瓊林宴什麼的,對於自幼便生活在宮中的秦子軒他們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吸引力。
或許再過幾年,他們會對那些進士感興趣,從中挑選合適的進行培養,形成自己的班底。
不過現在,不管是秦子軒也好,還是秦子墨他們也好,都更喜歡直接撿現成的,而不是自己辛辛苦苦的去培養。
除了一甲前三可以進翰林院任職外,其他的那些進士們若是想要進翰林院或者是其他部門,還是要再次進行考試的,否則,就只有等著吏部給你分配了。
而朝廷的官位,基本上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好的怎麼都不可能留給你,所以,但凡是有些能力的,都開始運作想要進入自己理想的部門。
沒能力的,也老老實實的考試,不過像是薛蟠這種,在同進士裡面都屬於後排的存在,這兩條路是哪一條都不太行得通了。
官場有一句話,叫做同進士,如夫人,雖然從不曾明言,但普遍進士出身的人都是看不起同進士們的。
而同進士出身,除非你的能力出類拔萃到方寒那種程度,能夠讓皇帝一下子賞識,否則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前程的,做到正三品基本上就是極限了。
秦子軒其實挺為薛蟠惋惜的,以對方現在的年紀,若是再潛心學個幾年,應該就不至於落到同進士這一坑爹的行列中來了。
不過薛蟠自己,卻是不甚在意,反而覺得很是欣喜,因為他一開始都沒想到自己能夠一次中地,畢竟那競爭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薛蟠的想法其實挺務實的,一點都沒有穿越者那種天老大我老二的思想,他給自己的規劃,就是能夠找一塊不好不壞的地方當個縣令,慢慢的熬資歷,爭取做到知府或者知州。
當然,這想法其實也是有些幻想了,因為很多縣令做了一輩子,也做不到知府或者是知州,不過看在同為老鄉的情分上,秦子軒還是為其選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地方。
調令下來的很快,薛蟠也沒有耽擱,再次前來王府拜謝過後,便帶著自己的母親和妹妹赴任去了,顯然,知道劇情的他,是不願意與賈家牽扯的太多。
秦子軒為薛蟠所挑選的地方,既不算是多麼富庶,卻也不是窮的什麼都沒有,在一眾地方縣城中,算是中不溜了,至於薛蟠能做出什麼成績,那就得看對方的能力了。
春闈結束之後,秦子軒又開始忙起了其他的事情,沒辦法,偌大一個皇朝,總管著天下,每天都有數不清的事情需要處理。
那些小事就不需要說了,下面的人自然會處理妥當,可大事那就需要協調商議處理,等待皇帝的批覆了,至於更大的事,那甚至需要拿到朝堂上反覆的討論才行。
雖然經過了秦君多年的培養,但剛剛進入朝廷還不到一年的秦子軒,依舊是個凡事只能儘量多聽多看的小萌新,他所經手的事情,也大多都是由專門的人在旁協助。
時間就這般一點點的過去了,轉眼之間便又到了一年荷花盛開的季節,稅務改革之事,到如今基本上已經是大勢已定了,而秦子軒也從戶部被調到了吏部。
這樣的流轉其實是不太正常的,皇子們基本上入了一個部門,那之後的幾年,便會在那個部門裡面做事,輕易不會有所改動。
就像是他二哥和三哥那樣,在禮部和刑部都待得好好的,四五年了也沒有要轉任的跡象,這樣做其實是有好處的,在一個地方待得時間長了,才更能培養出自己的班底。
像是秦子軒這樣,在戶部待了才一年多就被調走的,估計也就是剛跟那些人都認識了,大致了解了一下那些人的性情,至於有什麼交情,嘿嘿,那就不用想了。
雖然不是很明白為什麼到自己這裡,潛規則就變了,但秦子軒卻也還是欣然的就跑到吏部去上任了。
外在的客觀條件那隨時都可能改變,但腦子是自己的,學到手的東西總是不會忘得,不管他那位父皇是腦袋抽了還是怎樣,總之有學習的機會他就該抓住才是。
雖然他覺得,即便是在戶部待了一年多,他也沒有把戶部所有的東西都學會,頂多就是比皮毛多那麼一點而已,但多懂點皮毛也是好的,起碼比不懂強。
不過讓秦子軒稍稍有些鬱悶的便是,自己王府里出去的那幾位,名次最好的也不過就是二甲第十,可二哥王府里出去的卻是一名實實在在的會試榜首。
雖然秦子軒很清楚,這會試的名次並不能夠代表著什麼,他當初挑選門客的時候,看重的也不只是學問,但在這種無形的較量中,還是有點被落了面子的感覺。
當然,他這還算是好的,起碼算是有了不小的收穫,不像是自家三哥,直接就落到了三甲同進士去了,而且還只有那麼兩個人。
殿試的時候,秦子軒是正正坐在自家三哥身旁的,很明顯的能夠看到,自家三哥的臉色都隱隱有些發青,顯然,也是有些覺得丟人了。
對此,秦子軒也只能是拍拍自家三哥的肩膀,以示安慰了,這個結果那也是沒辦法的,誰讓自家三哥一向就是重武輕文呢。
殿試進行的很快,三甲的名額更是很快的就被公布了出來,接下來的跨馬遊街,還有瓊林宴什麼的,對於自幼便生活在宮中的秦子軒他們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吸引力。
或許再過幾年,他們會對那些進士感興趣,從中挑選合適的進行培養,形成自己的班底。
不過現在,不管是秦子軒也好,還是秦子墨他們也好,都更喜歡直接撿現成的,而不是自己辛辛苦苦的去培養。
除了一甲前三可以進翰林院任職外,其他的那些進士們若是想要進翰林院或者是其他部門,還是要再次進行考試的,否則,就只有等著吏部給你分配了。
而朝廷的官位,基本上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好的怎麼都不可能留給你,所以,但凡是有些能力的,都開始運作想要進入自己理想的部門。
沒能力的,也老老實實的考試,不過像是薛蟠這種,在同進士裡面都屬於後排的存在,這兩條路是哪一條都不太行得通了。
官場有一句話,叫做同進士,如夫人,雖然從不曾明言,但普遍進士出身的人都是看不起同進士們的。
而同進士出身,除非你的能力出類拔萃到方寒那種程度,能夠讓皇帝一下子賞識,否則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前程的,做到正三品基本上就是極限了。
秦子軒其實挺為薛蟠惋惜的,以對方現在的年紀,若是再潛心學個幾年,應該就不至於落到同進士這一坑爹的行列中來了。
不過薛蟠自己,卻是不甚在意,反而覺得很是欣喜,因為他一開始都沒想到自己能夠一次中地,畢竟那競爭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薛蟠的想法其實挺務實的,一點都沒有穿越者那種天老大我老二的思想,他給自己的規劃,就是能夠找一塊不好不壞的地方當個縣令,慢慢的熬資歷,爭取做到知府或者知州。
當然,這想法其實也是有些幻想了,因為很多縣令做了一輩子,也做不到知府或者是知州,不過看在同為老鄉的情分上,秦子軒還是為其選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地方。
調令下來的很快,薛蟠也沒有耽擱,再次前來王府拜謝過後,便帶著自己的母親和妹妹赴任去了,顯然,知道劇情的他,是不願意與賈家牽扯的太多。
秦子軒為薛蟠所挑選的地方,既不算是多麼富庶,卻也不是窮的什麼都沒有,在一眾地方縣城中,算是中不溜了,至於薛蟠能做出什麼成績,那就得看對方的能力了。
春闈結束之後,秦子軒又開始忙起了其他的事情,沒辦法,偌大一個皇朝,總管著天下,每天都有數不清的事情需要處理。
那些小事就不需要說了,下面的人自然會處理妥當,可大事那就需要協調商議處理,等待皇帝的批覆了,至於更大的事,那甚至需要拿到朝堂上反覆的討論才行。
雖然經過了秦君多年的培養,但剛剛進入朝廷還不到一年的秦子軒,依舊是個凡事只能儘量多聽多看的小萌新,他所經手的事情,也大多都是由專門的人在旁協助。
時間就這般一點點的過去了,轉眼之間便又到了一年荷花盛開的季節,稅務改革之事,到如今基本上已經是大勢已定了,而秦子軒也從戶部被調到了吏部。
這樣的流轉其實是不太正常的,皇子們基本上入了一個部門,那之後的幾年,便會在那個部門裡面做事,輕易不會有所改動。
就像是他二哥和三哥那樣,在禮部和刑部都待得好好的,四五年了也沒有要轉任的跡象,這樣做其實是有好處的,在一個地方待得時間長了,才更能培養出自己的班底。
像是秦子軒這樣,在戶部待了才一年多就被調走的,估計也就是剛跟那些人都認識了,大致了解了一下那些人的性情,至於有什麼交情,嘿嘿,那就不用想了。
雖然不是很明白為什麼到自己這裡,潛規則就變了,但秦子軒卻也還是欣然的就跑到吏部去上任了。
外在的客觀條件那隨時都可能改變,但腦子是自己的,學到手的東西總是不會忘得,不管他那位父皇是腦袋抽了還是怎樣,總之有學習的機會他就該抓住才是。
雖然他覺得,即便是在戶部待了一年多,他也沒有把戶部所有的東西都學會,頂多就是比皮毛多那麼一點而已,但多懂點皮毛也是好的,起碼比不懂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