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這天晚上,兩人都沒睡好。老楊睡不好自然是因為心裡難過,馬三自己睡不好就不知是因為替老楊難過呢,還是因為其他什麼的,反正他心裡既有難過,也有說不出的甜滋蜜味。 治兵的道道很多,其中一條就是:戰士退伍工作要速戰速決,不能拖緩,緩了容易滋事,有些戰士想反正走了,要求就鬆了,有的甚至還要故意找碴解氣。所以,一般只要明確人選後,就三下五除二的,各個部門呵成一氣,敲鑼打鼓地歡送走了。走的前夜,老楊喝了歡送酒,人興奮得很,跟這個老鄉那個戰友說了前半夜,後半夜又回來跟馬三說,從部隊說到家鄉,從家鄉說到自己,從自己又說到王處長——這人不夠意思,小馬你今後得提防著他;從“不夠意思”的王處長又說到“前途光明”的馬三--好好干小馬,我走對你有好處,先爭取入上黨,再爭取轉個志願兵--小馬啊小馬,部隊總比回家種田好--小馬啊小馬,木工房不錯的,跟首長接觸機會多--小馬啊小馬,想有出息要靠自己好好干,更要靠跟領導處好關糸--小馬啊小馬,我走了,下一步就看你了--小馬啊小馬,你出息了,我也高興--小馬啊小馬,我老楊待你不差,你出息了不會把我忘記吧--小馬啊小馬……
東西南北地敘到天亮,什麼該說不該說的都說了,就沒把答應告訴馬三的“教訓”說一說。好幾次,馬三都想提醒下老楊,卻總開不了口,總想也許等真正揮手告別時,老楊會主動說的。但到真正揮手告別時,老楊還是沒說,不知是忘了還是不想說。
三
老楊一走,馬三的日子是難過多了,主要是無聊,寂寞,有時想讓人罵罵都找不到張嘴。但說真的,與其讓老楊留下來跟他作伴,馬三寧願就這樣受受罪。雖不是說老楊走後馬三的前途一定有多光明,但總是多了幾絲光亮。真正的光明還不是由一絲絲光亮組成的?所以,儘管獨個人生活平添了許多苦衷,但心裡,馬三比老楊在時還要有勁,因為有盼頭了。
再說再苦的生活也是可以慢慢習慣的,無聊也是可以尋法子打發的,比如學習文化,這就是打發無聊的好辦法。馬三以前沒讀過幾年書,讀過的因為長時間不用也漸漸忘得差不多了。入伍前,馬三就預備到部隊來好好補習文化的——人多些文化總是不會錯的——從來只聽說誰誰誰吃了沒文化的虧,卻從來沒聽說誰誰誰吃了有文化的虧——文化這東西說來神得很,火燒不毀,水淹不沒,既可以生財,又可以當官,迷了路還可以幫你指路,患了病還可以替你治病,世上哪有比這好的東西?但在新兵營,劈頭蓋腦的軍訓把馬三累得連個補文化的念頭都丟盡了,自然談不上有甚行動;到木工房,累是不累了,時間也有,念頭也在,但就是沒有收穫,經常一本書剛捧上又放下,而且似乎任何東西,哪怕是老楊一個影子、一聲咳嗽,都會叫上手的書乖乖放下。文化這東西說來就是怪,要說它的好誰都知曉,說想要它也不是那麼難,可以說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以要得到,但又似乎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在丟棄它,每個指縫都在流失它。現在老楊走了,馬三下定決心要把每個晚上時間都放在書本本里,放在學文化里。為了督促自己,他甚至畫了張課程表,丁是丁,卯是卯,每個晚上照著來,不達目的不睡覺。這樣堅持了十天半月,居然習慣成自然了,到時間就自然而然想看書,不看看書反倒睡不著覺。這是個了不得的收穫,不但補習了文化,也把晚上的無聊打發掉了。 記不清具體時日,反正是天剛開始冷的時候,一天下午,馬三正在給花房割玻璃,突然聽到嘭嘭嘭的拖拉機聲音向他撞來,到最後聽聲音拖拉機似乎馬上要撞上木工房牆了,這時聲音又突然熄滅了。過一會,傳來一對腳步聲,先是朝馬三宿舍伸去,默一會又向木工房轉來,一邊喊著“小楊”“小楊”的--
農村兵馬三(5)
此人姓蔣,就圍牆外橫嶺村的,跟楊老兵關糸不錯,馬三以前也見過一兩回,但並不熟。他找楊老兵是因為拖拉機車斗上的木架子跨了,想讓幫忙整整的,聽說他走了,就只好請馬三幫幫忙。馬三出門看了看,覺得並不難,無非就是用幾顆鐵釘釘一釘而已,於是回頭拿了鐵釘和鋃頭出來掏弄。弄了才發現,其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架子不是一般的跨,是徹底跨了,要弄必須重新做個架。架子搭好後又發現幾塊木板已破爛不堪,尤其是兩頭,爛得連鐵釘都沒個落處。
這不行,馬三說,要重新換木板。
那咋辦,我現在去哪找木板?老蔣焦急地說。
馬三順手抓了把鐵釘給他,你回去找木板釘上就是了。
啊喲喲,小馬,小馬,造紙廠等著我去拉貨呢,那人急得團團轉,這咋辦?小馬,今天這事只有你行行好幫幫忙。
馬三說,不是我不願幫,沒木板我咋幫?
那人猶豫再三說,你這邊不是有木板,幫我應個急吧。
那咋行,馬三說,不行,掉頭就走。
那人上來攔住馬三去路,這樣吧小馬,你先借我用用,回頭我來還你,這行不?馬三沒答應,也沒說不行。那人又說,就看在小楊面上幫幫忙吧小馬,我就這村的,以後沒事你去我家玩。呶,我家就住那,窗洞裡曬著軍裝的那幢,那軍裝還是小楊送我的,小楊跟我關糸真的很好。
東西南北地敘到天亮,什麼該說不該說的都說了,就沒把答應告訴馬三的“教訓”說一說。好幾次,馬三都想提醒下老楊,卻總開不了口,總想也許等真正揮手告別時,老楊會主動說的。但到真正揮手告別時,老楊還是沒說,不知是忘了還是不想說。
三
老楊一走,馬三的日子是難過多了,主要是無聊,寂寞,有時想讓人罵罵都找不到張嘴。但說真的,與其讓老楊留下來跟他作伴,馬三寧願就這樣受受罪。雖不是說老楊走後馬三的前途一定有多光明,但總是多了幾絲光亮。真正的光明還不是由一絲絲光亮組成的?所以,儘管獨個人生活平添了許多苦衷,但心裡,馬三比老楊在時還要有勁,因為有盼頭了。
再說再苦的生活也是可以慢慢習慣的,無聊也是可以尋法子打發的,比如學習文化,這就是打發無聊的好辦法。馬三以前沒讀過幾年書,讀過的因為長時間不用也漸漸忘得差不多了。入伍前,馬三就預備到部隊來好好補習文化的——人多些文化總是不會錯的——從來只聽說誰誰誰吃了沒文化的虧,卻從來沒聽說誰誰誰吃了有文化的虧——文化這東西說來神得很,火燒不毀,水淹不沒,既可以生財,又可以當官,迷了路還可以幫你指路,患了病還可以替你治病,世上哪有比這好的東西?但在新兵營,劈頭蓋腦的軍訓把馬三累得連個補文化的念頭都丟盡了,自然談不上有甚行動;到木工房,累是不累了,時間也有,念頭也在,但就是沒有收穫,經常一本書剛捧上又放下,而且似乎任何東西,哪怕是老楊一個影子、一聲咳嗽,都會叫上手的書乖乖放下。文化這東西說來就是怪,要說它的好誰都知曉,說想要它也不是那麼難,可以說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以要得到,但又似乎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在丟棄它,每個指縫都在流失它。現在老楊走了,馬三下定決心要把每個晚上時間都放在書本本里,放在學文化里。為了督促自己,他甚至畫了張課程表,丁是丁,卯是卯,每個晚上照著來,不達目的不睡覺。這樣堅持了十天半月,居然習慣成自然了,到時間就自然而然想看書,不看看書反倒睡不著覺。這是個了不得的收穫,不但補習了文化,也把晚上的無聊打發掉了。 記不清具體時日,反正是天剛開始冷的時候,一天下午,馬三正在給花房割玻璃,突然聽到嘭嘭嘭的拖拉機聲音向他撞來,到最後聽聲音拖拉機似乎馬上要撞上木工房牆了,這時聲音又突然熄滅了。過一會,傳來一對腳步聲,先是朝馬三宿舍伸去,默一會又向木工房轉來,一邊喊著“小楊”“小楊”的--
農村兵馬三(5)
此人姓蔣,就圍牆外橫嶺村的,跟楊老兵關糸不錯,馬三以前也見過一兩回,但並不熟。他找楊老兵是因為拖拉機車斗上的木架子跨了,想讓幫忙整整的,聽說他走了,就只好請馬三幫幫忙。馬三出門看了看,覺得並不難,無非就是用幾顆鐵釘釘一釘而已,於是回頭拿了鐵釘和鋃頭出來掏弄。弄了才發現,其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架子不是一般的跨,是徹底跨了,要弄必須重新做個架。架子搭好後又發現幾塊木板已破爛不堪,尤其是兩頭,爛得連鐵釘都沒個落處。
這不行,馬三說,要重新換木板。
那咋辦,我現在去哪找木板?老蔣焦急地說。
馬三順手抓了把鐵釘給他,你回去找木板釘上就是了。
啊喲喲,小馬,小馬,造紙廠等著我去拉貨呢,那人急得團團轉,這咋辦?小馬,今天這事只有你行行好幫幫忙。
馬三說,不是我不願幫,沒木板我咋幫?
那人猶豫再三說,你這邊不是有木板,幫我應個急吧。
那咋行,馬三說,不行,掉頭就走。
那人上來攔住馬三去路,這樣吧小馬,你先借我用用,回頭我來還你,這行不?馬三沒答應,也沒說不行。那人又說,就看在小楊面上幫幫忙吧小馬,我就這村的,以後沒事你去我家玩。呶,我家就住那,窗洞裡曬著軍裝的那幢,那軍裝還是小楊送我的,小楊跟我關糸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