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頁
“你也不想一想,就連神都如此看重的地方,說明龍脈神殿裡有著遠比江山天下和權力更重要的東西,清太祖把這個秘密告之多爾袞,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多爾袞能找到這個地方。”葉九卿說。
“真是天算不如人算,清太祖怎麼都沒想到,他千辛萬苦傳承下來的秘密,卻因為多爾袞意外身亡而就此中斷。”徐心柔感慨萬千。
“後來呢?”我問圖爾占。“金冊上還記載了什麼?”
“關於白古是神,並且一直協助清太祖奪取天下一事,因為白古有言在先,因此這個秘密只有清太祖知曉,一直以來清太祖都在等待神殿完工的那天,可是發生了一件事卻改變了一切。”圖爾占說。
“發生了什麼事?”白近問。
“清軍入關攻城略地,雖然受到明軍抵抗,但一直都進展順利,清太祖在修建完盛京皇宮和這裡的聖宮之後,原本是打算留在盛京皇宮等候白古的龍脈神殿完工,從而獲得長生不死的神賜,誰知道,前軍回報,在興城受到明軍反擊,清軍潰不成軍傷亡慘重。”
“興城!”葉知秋一聽在地名,立刻眼睛一亮。“莫非說的是寧遠之戰。”
“你知道這個地方?”我看著葉知秋問。
葉知秋點點頭,說這是明清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場戰役,因為發生在寧遠,所以文史稱之為寧遠之戰。
當時清軍繼遼瀋之戰獲捷後,又克廣寧等四十餘城堡,並企圖進兵山海關,大明守軍為確保山海關不被清軍攻破,屯兵堅守屏障山海關的軍事重鎮寧遠。
寧遠城位於山海關外一百公里左右,寧遠城小不能與有精銳明軍守衛的瀋陽、遼陽等關外重鎮相提並論。
而且守軍不到萬人,但是因為占據地勢易守難攻,明軍在寧遠有力的阻止和殺傷了清軍。
“太祖爺聽聞之後勃然大怒,親統十三萬八旗軍出盛京,西渡遼河直逼寧遠。”圖爾占說。
“一城一池的得失,清太祖幹嘛如此在意?”田雞問。
“寧遠的後面就是山海關,那是通往中原的門戶,只要拿下山海關便能長驅直入。”葉知秋說。
“當時寧遠已是孤城一座,守軍不滿萬人,清太祖親統十三萬大軍攻伐,前有勁敵後無援兵,這根本不是勢均力敵的對戰,為什麼會被文史所記載?”我問。
“因為明軍在寧遠打敗了清太祖親統的大軍,那也是明軍唯一一次打敗清軍,史稱寧遠大捷。”葉知秋說。
“打敗了清軍?!”田雞眉頭緊皺想了想說。“明軍不到一萬人,即便依託地勢守城,可要面對十多萬清軍圍攻,怎麼可能打敗清軍?”
“是啊,能把城守住都不容易,更別說打敗清軍。”我也好奇問。
“寧遠大捷雖然在文史上留下濃筆重墨的記載,但主要原因是因為第一次打敗清軍,振奮軍心掃除了積累已久的頹勢,寧遠捷音後,中原空巷相慶。”葉知秋搖搖頭說。“但是關於寧遠大捷具體的經過,以及到底是如何打敗清太祖,卻沒有詳盡的記載。”
“這金冊上倒是有提及。”圖爾占說。
我們連忙追問經過,圖爾占按照金冊記錄的內容翻譯,清太祖竟然在如此重要的金冊上留下了關於寧遠之戰的始末,可見這場戰役對於清太祖來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清太祖率軍進抵寧遠後,離城五里橫截山海大道,安營布陣切斷寧遠與關內的聯繫,在城北扎設大營,第二日晨,努爾哈赤發動攻城,命清軍軍推楯車、運鉤梯,步騎蜂擁攻城西南角,萬矢齊she城上,城堞箭鏃如雨注,懸牌似蝟刺。
城中明軍依託堅城,死戰不退,清軍死傷累累,清太祖當時已經是耳順之年,但一生戎馬從未有過敗績,見寧遠久攻不下竟然親自率軍轉攻城南,以楯車作掩護,在城門角兩台間守御薄弱處鑿開兩丈見方的大洞四處,寧遠城危如累卵。
“就在這個時候,在城頭突然出現馳援的援軍。”
“援軍?!”葉知秋大吃一驚。“寧遠當時已經是孤城,最近的守軍在山海關,根本沒有增援過寧遠,怎麼會有援軍出現?”
圖爾占越往後看越驚詫:“還是大明精銳的雷營衛。”
我猛然看向圖爾占,多少有些被震驚到:“雷營衛?馳援寧遠的事雷營衛?”
我之前一直沒有想明白的事,當時我和近衛權操大明江山,又在王恭廠伏擊重創了月宮九龍舫,正是乘勝追擊搜索那艘船下落的重要時候。
當時我手中掌握著東西兩廠以及南北鎮撫司,還有隨時可以調派的大明軍隊,我集舉國之力探查月宮九龍舫的下落,最關鍵的時候,又怎麼會容許其他事干擾,因此我一直沒想通,我雖然不在乎誰坐江山,但在那個時候,絕對不會讓大清來攪局。
清太祖都打到山海關了,我和近衛居然都沒有任何應對,這實在不像是當時我,現在聽到圖爾占翻譯出金冊上的內容,我竟然帶領雷營衛馳援過寧遠。
難怪葉知秋說,關於寧遠之戰只有捷報,卻沒有詳實的文史記載,想必當時我並沒有讓關於寧遠之戰的經過記載下來。
但我還是很疑惑,既然我帶領雷營衛出現在了寧遠,說明就沒打算讓清軍入關,但又是為什麼,最後大清能入主中原呢?
第744章 在劫難逃
我迫切想知道後面發生的事,其他人估計也和我一樣,特別是對文史甚為了解的葉知秋,她希望清太祖留在金冊中的內容,來填補這段歷史的空白。
圖爾占告之,雷營衛出現的那刻,清太祖看見站在城樓上戴金絲面具的人,一眼就認出是當年下令滅殺他全族的人,本來最開始起兵就是為了報仇雪恨,沒想到讓清太祖在寧遠重遇仇人。
眼看寧遠城馬上就要被攻破,清太祖下令不惜一切拿下寧遠,所有清軍傾巢而出猛攻寧遠危城,可就在兵臨城下的那刻,戴金絲面具的人獨自戰到城樓上,隨著那人的手抬起,頃刻間寧遠城四周天色昏黑如夜,天空之中霹靂不絕,漫天火球滾出,從天而降,頓時疆場猶如天崩地裂一般,巨大聲響傳播百里。
火球在清軍之中爆炸,片刻功夫那戴金絲面具的人,一己之力讓疆場中的清軍屍橫遍野死傷無數。
“太祖,太祖爺也被重傷!”圖爾占越往下聲音也吃驚。“清軍潰不成軍,加之清太祖重傷不起,清軍只能鳴金收兵鎩羽而歸……”
“什麼?!”葉知秋一臉震驚看向我,她好像並不是因為金冊上記載的內容,更多好像是因為我。“清太祖就是在寧遠之戰受傷後不久駕崩,至於死因文史記載是被紅衣大炮所傷,原來是被……”
我嘴慢慢張開,多少還是有些吃驚,下意識看向玉棺之中的清太祖,我怎麼都沒有想到,當年下令剿滅他全族的是我,結果清太祖死裡逃生逃過一劫,誰曾想到幾十年後,我和他竟然在疆場相遇,結果他居然還是在劫難逃死在我的手上。
好像他的生死冥冥之中註定和我有關,我摸了一把嘴,當著圖爾占的面也不能說什麼,除了白近之外,其他人不約而同看向我。
我攤著手一臉無奈:“哎,這恐怕就是他的天意吧,註定會死在那個戴金絲面具人的手中。”
“沒有,清太祖當時只是被重創,但並沒有駕崩。”圖爾占看著金冊繼續說。“清太祖返回盛京之後,立刻派人前往赫圖阿拉請白古。”
“他都傷成這樣了,難不成是心有不甘,想讓白古幫他報仇?”
圖爾占搖頭往下翻譯,清太祖一生戎馬征戰無數,之前在啊統一女真各部的時候,也多次身受重傷,不過當時白古在他身邊,總是能輕而易舉幫其治癒。
清太祖請白古回盛京,也是希望白古能治療在寧遠遭受的重創,白古如期而至,在看完清太祖傷勢,立刻詢問寧遠之戰的經過。
“白古在得知寧遠之戰的始末後,竟然直言不諱,這一次不能再出手相救!”圖爾占大吃一驚。
“不救?”白近都有些詫異。“是不是先祖也救不了他?”
“不是,金冊上說白古讓所有人退下,單獨告訴清太祖,傷勢其實他是可以幫其治癒的,但是讓清太祖考慮清楚。”圖爾占回答。
“考慮清楚?這再不救人都要死了,還考慮什麼?”田雞問。
“白古告之,救清太祖易如反掌,但是一旦救活了他,大清非但不能問鼎中原,而且不日將會被血洗,寧遠之戰發生的一切,會在遼東一次次重複,直至所有的清軍和滿人全被屠戮殆盡。”圖爾占震驚無比說。“白古讓清太祖考慮,到底他的命值不值救,而且即便救活了他,相信用不了多久一樣還是在劫難逃。”
“真是天算不如人算,清太祖怎麼都沒想到,他千辛萬苦傳承下來的秘密,卻因為多爾袞意外身亡而就此中斷。”徐心柔感慨萬千。
“後來呢?”我問圖爾占。“金冊上還記載了什麼?”
“關於白古是神,並且一直協助清太祖奪取天下一事,因為白古有言在先,因此這個秘密只有清太祖知曉,一直以來清太祖都在等待神殿完工的那天,可是發生了一件事卻改變了一切。”圖爾占說。
“發生了什麼事?”白近問。
“清軍入關攻城略地,雖然受到明軍抵抗,但一直都進展順利,清太祖在修建完盛京皇宮和這裡的聖宮之後,原本是打算留在盛京皇宮等候白古的龍脈神殿完工,從而獲得長生不死的神賜,誰知道,前軍回報,在興城受到明軍反擊,清軍潰不成軍傷亡慘重。”
“興城!”葉知秋一聽在地名,立刻眼睛一亮。“莫非說的是寧遠之戰。”
“你知道這個地方?”我看著葉知秋問。
葉知秋點點頭,說這是明清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場戰役,因為發生在寧遠,所以文史稱之為寧遠之戰。
當時清軍繼遼瀋之戰獲捷後,又克廣寧等四十餘城堡,並企圖進兵山海關,大明守軍為確保山海關不被清軍攻破,屯兵堅守屏障山海關的軍事重鎮寧遠。
寧遠城位於山海關外一百公里左右,寧遠城小不能與有精銳明軍守衛的瀋陽、遼陽等關外重鎮相提並論。
而且守軍不到萬人,但是因為占據地勢易守難攻,明軍在寧遠有力的阻止和殺傷了清軍。
“太祖爺聽聞之後勃然大怒,親統十三萬八旗軍出盛京,西渡遼河直逼寧遠。”圖爾占說。
“一城一池的得失,清太祖幹嘛如此在意?”田雞問。
“寧遠的後面就是山海關,那是通往中原的門戶,只要拿下山海關便能長驅直入。”葉知秋說。
“當時寧遠已是孤城一座,守軍不滿萬人,清太祖親統十三萬大軍攻伐,前有勁敵後無援兵,這根本不是勢均力敵的對戰,為什麼會被文史所記載?”我問。
“因為明軍在寧遠打敗了清太祖親統的大軍,那也是明軍唯一一次打敗清軍,史稱寧遠大捷。”葉知秋說。
“打敗了清軍?!”田雞眉頭緊皺想了想說。“明軍不到一萬人,即便依託地勢守城,可要面對十多萬清軍圍攻,怎麼可能打敗清軍?”
“是啊,能把城守住都不容易,更別說打敗清軍。”我也好奇問。
“寧遠大捷雖然在文史上留下濃筆重墨的記載,但主要原因是因為第一次打敗清軍,振奮軍心掃除了積累已久的頹勢,寧遠捷音後,中原空巷相慶。”葉知秋搖搖頭說。“但是關於寧遠大捷具體的經過,以及到底是如何打敗清太祖,卻沒有詳盡的記載。”
“這金冊上倒是有提及。”圖爾占說。
我們連忙追問經過,圖爾占按照金冊記錄的內容翻譯,清太祖竟然在如此重要的金冊上留下了關於寧遠之戰的始末,可見這場戰役對於清太祖來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清太祖率軍進抵寧遠後,離城五里橫截山海大道,安營布陣切斷寧遠與關內的聯繫,在城北扎設大營,第二日晨,努爾哈赤發動攻城,命清軍軍推楯車、運鉤梯,步騎蜂擁攻城西南角,萬矢齊she城上,城堞箭鏃如雨注,懸牌似蝟刺。
城中明軍依託堅城,死戰不退,清軍死傷累累,清太祖當時已經是耳順之年,但一生戎馬從未有過敗績,見寧遠久攻不下竟然親自率軍轉攻城南,以楯車作掩護,在城門角兩台間守御薄弱處鑿開兩丈見方的大洞四處,寧遠城危如累卵。
“就在這個時候,在城頭突然出現馳援的援軍。”
“援軍?!”葉知秋大吃一驚。“寧遠當時已經是孤城,最近的守軍在山海關,根本沒有增援過寧遠,怎麼會有援軍出現?”
圖爾占越往後看越驚詫:“還是大明精銳的雷營衛。”
我猛然看向圖爾占,多少有些被震驚到:“雷營衛?馳援寧遠的事雷營衛?”
我之前一直沒有想明白的事,當時我和近衛權操大明江山,又在王恭廠伏擊重創了月宮九龍舫,正是乘勝追擊搜索那艘船下落的重要時候。
當時我手中掌握著東西兩廠以及南北鎮撫司,還有隨時可以調派的大明軍隊,我集舉國之力探查月宮九龍舫的下落,最關鍵的時候,又怎麼會容許其他事干擾,因此我一直沒想通,我雖然不在乎誰坐江山,但在那個時候,絕對不會讓大清來攪局。
清太祖都打到山海關了,我和近衛居然都沒有任何應對,這實在不像是當時我,現在聽到圖爾占翻譯出金冊上的內容,我竟然帶領雷營衛馳援過寧遠。
難怪葉知秋說,關於寧遠之戰只有捷報,卻沒有詳實的文史記載,想必當時我並沒有讓關於寧遠之戰的經過記載下來。
但我還是很疑惑,既然我帶領雷營衛出現在了寧遠,說明就沒打算讓清軍入關,但又是為什麼,最後大清能入主中原呢?
第744章 在劫難逃
我迫切想知道後面發生的事,其他人估計也和我一樣,特別是對文史甚為了解的葉知秋,她希望清太祖留在金冊中的內容,來填補這段歷史的空白。
圖爾占告之,雷營衛出現的那刻,清太祖看見站在城樓上戴金絲面具的人,一眼就認出是當年下令滅殺他全族的人,本來最開始起兵就是為了報仇雪恨,沒想到讓清太祖在寧遠重遇仇人。
眼看寧遠城馬上就要被攻破,清太祖下令不惜一切拿下寧遠,所有清軍傾巢而出猛攻寧遠危城,可就在兵臨城下的那刻,戴金絲面具的人獨自戰到城樓上,隨著那人的手抬起,頃刻間寧遠城四周天色昏黑如夜,天空之中霹靂不絕,漫天火球滾出,從天而降,頓時疆場猶如天崩地裂一般,巨大聲響傳播百里。
火球在清軍之中爆炸,片刻功夫那戴金絲面具的人,一己之力讓疆場中的清軍屍橫遍野死傷無數。
“太祖,太祖爺也被重傷!”圖爾占越往下聲音也吃驚。“清軍潰不成軍,加之清太祖重傷不起,清軍只能鳴金收兵鎩羽而歸……”
“什麼?!”葉知秋一臉震驚看向我,她好像並不是因為金冊上記載的內容,更多好像是因為我。“清太祖就是在寧遠之戰受傷後不久駕崩,至於死因文史記載是被紅衣大炮所傷,原來是被……”
我嘴慢慢張開,多少還是有些吃驚,下意識看向玉棺之中的清太祖,我怎麼都沒有想到,當年下令剿滅他全族的是我,結果清太祖死裡逃生逃過一劫,誰曾想到幾十年後,我和他竟然在疆場相遇,結果他居然還是在劫難逃死在我的手上。
好像他的生死冥冥之中註定和我有關,我摸了一把嘴,當著圖爾占的面也不能說什麼,除了白近之外,其他人不約而同看向我。
我攤著手一臉無奈:“哎,這恐怕就是他的天意吧,註定會死在那個戴金絲面具人的手中。”
“沒有,清太祖當時只是被重創,但並沒有駕崩。”圖爾占看著金冊繼續說。“清太祖返回盛京之後,立刻派人前往赫圖阿拉請白古。”
“他都傷成這樣了,難不成是心有不甘,想讓白古幫他報仇?”
圖爾占搖頭往下翻譯,清太祖一生戎馬征戰無數,之前在啊統一女真各部的時候,也多次身受重傷,不過當時白古在他身邊,總是能輕而易舉幫其治癒。
清太祖請白古回盛京,也是希望白古能治療在寧遠遭受的重創,白古如期而至,在看完清太祖傷勢,立刻詢問寧遠之戰的經過。
“白古在得知寧遠之戰的始末後,竟然直言不諱,這一次不能再出手相救!”圖爾占大吃一驚。
“不救?”白近都有些詫異。“是不是先祖也救不了他?”
“不是,金冊上說白古讓所有人退下,單獨告訴清太祖,傷勢其實他是可以幫其治癒的,但是讓清太祖考慮清楚。”圖爾占回答。
“考慮清楚?這再不救人都要死了,還考慮什麼?”田雞問。
“白古告之,救清太祖易如反掌,但是一旦救活了他,大清非但不能問鼎中原,而且不日將會被血洗,寧遠之戰發生的一切,會在遼東一次次重複,直至所有的清軍和滿人全被屠戮殆盡。”圖爾占震驚無比說。“白古讓清太祖考慮,到底他的命值不值救,而且即便救活了他,相信用不了多久一樣還是在劫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