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熨斗大廈落成。這棟以鋼鐵結構完成的二十二層樓大廈有九十公尺高,維持了五年的世界第一。
一九〇四年
曼哈頓第一條地下鐵通車。
一九〇八年
曼哈頓的一群生意人拜訪巴塞隆納的高迪,委託他設計一棟大飯店。高迪的設計案雖然比後來的克萊斯勒大廈更高,但是他的案子卻沒有實現。勝家大廈(Singer Building)落成。四十一樓,一百八十六公尺高,是熨斗大廈的兩倍,立刻成為世界最高的大樓。但是,勝家大廈的這項光榮只維持了一年。
一九〇九年
大都會人壽保險大樓落成。這棟模仿面對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塔樓的建築物,有五十層樓高,比勝家大廈高二十七公尺,馬上搶到世界第一的寶座。
一九一〇年
中央公園高塔落成。三十八層樓。
一九二二年
伍爾沃斯大樓(Woolworth Building)落成。兩百四十一公尺高,是伍爾沃斯百貨的總部。建築師凱斯·吉柏特(Cass Gilbert)在希望大樓能達到宣傳效果的大老闆法蘭克·伍爾沃斯要求下,採用了莊嚴的教堂般的歌德式建築,所完成的大樓。
伍爾沃斯大樓比大都會人壽保險大樓高了二十八公尺。不管是外觀還是高度,它都當了十六年的世界第一。
一九一四年
六月二十八日的塞拉耶佛事件,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九一五年
合理大樓( The Equitable Building)落成。這是一棟占地五十公尺乘以九十公尺,三十六層樓建築,一百六十五公尺高的建築。它的巨大牆壁所造成的陰影,讓紐約市民產生危機。為了防止過度建造的高樓層建築傷害到都市的呼吸,終於引起“城市規劃法”的討論。
一九一六年
發布了世界第一個高樓層建築規製法案“城市規劃法”。規定建築物的牆壁,不可以超出從面對著的馬路中央,以一定的角度劃出去的斜線。
這是用在紐約的大樓的特有的退縮設計(setback)。但是,這個限制只和建築占地的四分之一部分有關,沒有實際上的高度限制。
人魚像進駐中央公園。
七月三十一日,梅莉莎·貝卡死於家中。
八月十四日,伊瑪·布隆戴爾死於家中。
一九一七年
四月六日,美國對德國宣戰。
一九一八年
日本政府出兵西伯利亞。
十一月十一日,德國向協約國求和,簽下停戰協定。
一九二〇年
國際聯盟成立。
一九二一年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be)發表了一個完全用玻璃帷幕建蓋的大樓建築案。但是,這個提案並沒有被實現。
九月五日,潘特羅·桑多利奇死於鐘樓。
九月十日,奧森·達爾馬吉死亡。
九月二十七日,瑪格麗特·艾爾格死於家中。
十月三日,弗來迪利克·齊格飛死亡。
【第二次高樓層化的時代,和裝飾藝術樣式的時代】
一九二五年
巴黎世界博覽會。這次博覽會所呈現的裝飾藝術設計,得到美國建築師們的共鳴,從此,裝飾藝術的設計在美國大流行。
從二〇年代後期到三〇年代初期,曼哈頓街頭出現了許多裝飾藝術風格的大樓建築。
一九二九年
舊曼哈頓銀行大樓落成,現在稱為華爾街四十號大樓。它有七十一層樓,兩百八十二公尺高,高度超過了伍爾沃斯大樓,坐上世界第一的寶座。
一九三〇年
建築師威廉·凡艾倫(William Van Alen)設計的克萊斯勒大廈落成。
這棟大樓原本的設計是七十七層樓,兩百八十二公尺高,但是在建造的過程中,因為比舊曼哈頓銀行大樓低了六十公分,所以在頂樓加上一座尖塔,全高變成三百一十九公尺,比下了曼哈頓銀行,也比艾菲爾鐵塔高,成為世界最高的建築。
一九三一年
帝國大廈落成。由謝里夫·藍柏·哈蒙建築事務所( Shreeve,Lamb,and Harmon)設計完成。最初設計的高度是三百二十公尺。
但是,因為和附近建造中的克萊斯勒大廈的塔尖只有六十公分的差距,所以在頂樓蓋了全高六十公尺的飛艇碇泊塔。全棟大樓完成時的高度是三百八十一公尺,確定取得了世界第一的寶座。
在一九七四年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落成前,帝國大廈以世界最高之名,在曼哈頓稱霸三十四年。
【現代建築的時代】
一九四一年
爆發珍珠港事件,開始了太平洋戰爭。
一九四五年
太平洋戰爭結束。
一九五一年
二月四日到五日,發生喬蒂·沙利納斯的瘋狂戲迷闖入沙利納斯家,挾持喬蒂的事件。
一九五二年
聯合國總部大樓落成。建築師哈里森(Wallace Harrison)的設計團隊,反應了代表那個時代的主張,把聯合國總部設計成箱形的大樓。
一九五六年
中央公園內設置了安徒生塑像。
一九五八年
西格蘭姆大樓(Seagram Building)落成。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與飛利普·強生(Philip Johnson)共同設計,以鋼鐵和玻璃為建材的直線性高樓建築,終於出現在曼哈頓。這棟大樓徹底排除裝飾性的設計,又有相當高的隱密性,簡單又原始的設計,帶給世人很大的衝擊。因為大樓只用了全部建築用地的四分之一面積,所以大樓前有一片無阻礙空間,這個空間也就成為市民活動的都市廣場。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名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God is in the details”(上帝就在細節里),給紐約的建築界帶來大革命。
一九五九年
“愛麗絲夢遊仙境”塑像在中央公園內落成。
一九六一年
紐約市廢除“城市規劃法”的形態法規,鼓勵業者在大樓前增設廣場,進而建設出綠洲般的小公園;或在室內的大空間裡,創造出可以採到自然光的天井。
從一九五〇年代末期到六〇年代,用鋼鐵和玻璃組成,外型簡潔的高樓層建築,取代裝飾藝術風的建築,在曼哈頓大量出現。
越戰爆發。
一九六九年
十月三日,喬蒂·沙利納斯長眠。
十月六日,亞當·卡里耶夫斯基醫生死於家中。
後記
我不是特別喜歡寫後記的人,但是,在寫這本《摩天樓的怪人》的過程中,我的周圍發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偶發事情,又得到了許多人善意的支持,因此,我覺得我有必要在這本書的最後寫一些話。
有很長一段時間,《摩天樓的怪人》是以《獅子大道》這個標題,在我的腦子裡醞釀的。有些讀者應該記得吧!我也有好幾次在網路的世界裡,以《獅子大道》這個標題,來討論我的這個作品。為了不被誤解為這是兩部作品,我要在此再一次說明,以這兩個標題發表的作品,其實是同一部。
一九〇四年
曼哈頓第一條地下鐵通車。
一九〇八年
曼哈頓的一群生意人拜訪巴塞隆納的高迪,委託他設計一棟大飯店。高迪的設計案雖然比後來的克萊斯勒大廈更高,但是他的案子卻沒有實現。勝家大廈(Singer Building)落成。四十一樓,一百八十六公尺高,是熨斗大廈的兩倍,立刻成為世界最高的大樓。但是,勝家大廈的這項光榮只維持了一年。
一九〇九年
大都會人壽保險大樓落成。這棟模仿面對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塔樓的建築物,有五十層樓高,比勝家大廈高二十七公尺,馬上搶到世界第一的寶座。
一九一〇年
中央公園高塔落成。三十八層樓。
一九二二年
伍爾沃斯大樓(Woolworth Building)落成。兩百四十一公尺高,是伍爾沃斯百貨的總部。建築師凱斯·吉柏特(Cass Gilbert)在希望大樓能達到宣傳效果的大老闆法蘭克·伍爾沃斯要求下,採用了莊嚴的教堂般的歌德式建築,所完成的大樓。
伍爾沃斯大樓比大都會人壽保險大樓高了二十八公尺。不管是外觀還是高度,它都當了十六年的世界第一。
一九一四年
六月二十八日的塞拉耶佛事件,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九一五年
合理大樓( The Equitable Building)落成。這是一棟占地五十公尺乘以九十公尺,三十六層樓建築,一百六十五公尺高的建築。它的巨大牆壁所造成的陰影,讓紐約市民產生危機。為了防止過度建造的高樓層建築傷害到都市的呼吸,終於引起“城市規劃法”的討論。
一九一六年
發布了世界第一個高樓層建築規製法案“城市規劃法”。規定建築物的牆壁,不可以超出從面對著的馬路中央,以一定的角度劃出去的斜線。
這是用在紐約的大樓的特有的退縮設計(setback)。但是,這個限制只和建築占地的四分之一部分有關,沒有實際上的高度限制。
人魚像進駐中央公園。
七月三十一日,梅莉莎·貝卡死於家中。
八月十四日,伊瑪·布隆戴爾死於家中。
一九一七年
四月六日,美國對德國宣戰。
一九一八年
日本政府出兵西伯利亞。
十一月十一日,德國向協約國求和,簽下停戰協定。
一九二〇年
國際聯盟成立。
一九二一年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be)發表了一個完全用玻璃帷幕建蓋的大樓建築案。但是,這個提案並沒有被實現。
九月五日,潘特羅·桑多利奇死於鐘樓。
九月十日,奧森·達爾馬吉死亡。
九月二十七日,瑪格麗特·艾爾格死於家中。
十月三日,弗來迪利克·齊格飛死亡。
【第二次高樓層化的時代,和裝飾藝術樣式的時代】
一九二五年
巴黎世界博覽會。這次博覽會所呈現的裝飾藝術設計,得到美國建築師們的共鳴,從此,裝飾藝術的設計在美國大流行。
從二〇年代後期到三〇年代初期,曼哈頓街頭出現了許多裝飾藝術風格的大樓建築。
一九二九年
舊曼哈頓銀行大樓落成,現在稱為華爾街四十號大樓。它有七十一層樓,兩百八十二公尺高,高度超過了伍爾沃斯大樓,坐上世界第一的寶座。
一九三〇年
建築師威廉·凡艾倫(William Van Alen)設計的克萊斯勒大廈落成。
這棟大樓原本的設計是七十七層樓,兩百八十二公尺高,但是在建造的過程中,因為比舊曼哈頓銀行大樓低了六十公分,所以在頂樓加上一座尖塔,全高變成三百一十九公尺,比下了曼哈頓銀行,也比艾菲爾鐵塔高,成為世界最高的建築。
一九三一年
帝國大廈落成。由謝里夫·藍柏·哈蒙建築事務所( Shreeve,Lamb,and Harmon)設計完成。最初設計的高度是三百二十公尺。
但是,因為和附近建造中的克萊斯勒大廈的塔尖只有六十公分的差距,所以在頂樓蓋了全高六十公尺的飛艇碇泊塔。全棟大樓完成時的高度是三百八十一公尺,確定取得了世界第一的寶座。
在一九七四年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落成前,帝國大廈以世界最高之名,在曼哈頓稱霸三十四年。
【現代建築的時代】
一九四一年
爆發珍珠港事件,開始了太平洋戰爭。
一九四五年
太平洋戰爭結束。
一九五一年
二月四日到五日,發生喬蒂·沙利納斯的瘋狂戲迷闖入沙利納斯家,挾持喬蒂的事件。
一九五二年
聯合國總部大樓落成。建築師哈里森(Wallace Harrison)的設計團隊,反應了代表那個時代的主張,把聯合國總部設計成箱形的大樓。
一九五六年
中央公園內設置了安徒生塑像。
一九五八年
西格蘭姆大樓(Seagram Building)落成。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與飛利普·強生(Philip Johnson)共同設計,以鋼鐵和玻璃為建材的直線性高樓建築,終於出現在曼哈頓。這棟大樓徹底排除裝飾性的設計,又有相當高的隱密性,簡單又原始的設計,帶給世人很大的衝擊。因為大樓只用了全部建築用地的四分之一面積,所以大樓前有一片無阻礙空間,這個空間也就成為市民活動的都市廣場。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名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God is in the details”(上帝就在細節里),給紐約的建築界帶來大革命。
一九五九年
“愛麗絲夢遊仙境”塑像在中央公園內落成。
一九六一年
紐約市廢除“城市規劃法”的形態法規,鼓勵業者在大樓前增設廣場,進而建設出綠洲般的小公園;或在室內的大空間裡,創造出可以採到自然光的天井。
從一九五〇年代末期到六〇年代,用鋼鐵和玻璃組成,外型簡潔的高樓層建築,取代裝飾藝術風的建築,在曼哈頓大量出現。
越戰爆發。
一九六九年
十月三日,喬蒂·沙利納斯長眠。
十月六日,亞當·卡里耶夫斯基醫生死於家中。
後記
我不是特別喜歡寫後記的人,但是,在寫這本《摩天樓的怪人》的過程中,我的周圍發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偶發事情,又得到了許多人善意的支持,因此,我覺得我有必要在這本書的最後寫一些話。
有很長一段時間,《摩天樓的怪人》是以《獅子大道》這個標題,在我的腦子裡醞釀的。有些讀者應該記得吧!我也有好幾次在網路的世界裡,以《獅子大道》這個標題,來討論我的這個作品。為了不被誤解為這是兩部作品,我要在此再一次說明,以這兩個標題發表的作品,其實是同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