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只是猶太人流浪的開始。失去了祖國的猶太人只能將自己的執著用在金錢上,他們的這種守財奴的特性和歷史上出賣耶穌基督的猶大的形象相迭加,因此在世界各國都被當地人所嫌棄。他們被迫佩戴代表猶太人身份的徽章,被強制住進專為猶太人建造的聚居區,後來甚至還遭受到希特勒的大規模屠殺。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他們提出了“重返聖殿山”的口號,並先後獲得英軍和美軍的支持,大批猶太人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集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們終於建立了獨立的國家,即現在的以色列國。現在,他們還經常聚集在耶路撒冷神殿中,見證他們民族兩千多年苦難歷史的哭牆前祈禱。哭牆和神殿都曾多次遭受過各國侵略者的破壞,又多次被他們修復,現已成為了猶太人受苦受難的歷史的象徵。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從哭牆可以望得到伊斯蘭清真寺的圓頂,而哭牆的後面就是伊斯蘭教的聖地阿克薩清真寺。

  然而,在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從亞伯拉罕時代起阿拉伯人就在這裡定居,尤其是猶太人被羅馬人趕走之後,阿拉伯人更成為了這塊土地上的主要居民。

  據傳耶路撒冷也是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跟隨天使升天之處,因此伊斯蘭教信徒們也把那塊升天的岩石成為“世界的基石”,還在上面修築了稱為“聖岩金頂清真寺”的神殿,成了伊斯蘭教的一處聖地。

  就像猶太人曾經被羅馬人趕出巴勒斯坦,成為難民流落世界各地一樣,以色列建國之後,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徒也被趕出了這塊土地成為流浪者,因此大量的所謂巴勒斯坦難民又產生了。進入二十世紀後,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這兩大民族之間曾幾次爆發戰爭,而且一直持續到現在。讓人難以想像的是,這兩大宗教最重要的聖地之間卻只隔了一道薄薄的牆。

  以耶路撒冷為聖地的宗教還不止這兩個,連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基督教也把耶路撒冷視作無可替代的聖地。據說基督教所信奉的耶穌基督,就在猶太教聖典《舊約?聖經》時代後不久誕生於這裡的伯利恆。成年之後他又前往傑里科的荒野,在這裡歷盡惡魔般的考驗後得到諸多感悟,然後又到死海北邊的加利利湖畔,在迦百農開始了他的傳教生涯,他給病人看病、孜孜不倦地教誨信徒,漸漸獲得民眾的愛戴。他被上天告知自己是上帝的兒子,而且他也毫不避諱地親口承認自己就是救世主。

  這對于禁止崇拜偶像的猶太教來說,是尤其難以容忍的。他被當地的以色列羅馬總督彼拉多逮捕後,在位於耶路撒冷的總督官邸里被判有罪。距認為,當時羅馬政權之所以同意逮捕耶穌並判處他死刑,是完全屈從於猶太民眾的壓力。事實也許果真如此,對羅馬而言,基督教的存在也使他們終日如芒在背。

  耶穌受到鞭打,並被迫背負著十字架,從彼拉多的官邸穿過鬧區,一直走到各各他山丘,途中受盡凌辱。當他走到各各他之後,被赤裸著身體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個故事在《新約?聖經》中有詳細的記載。耶穌基督跌倒三次的地方,以及沿途與婦人交談之處,都已成為基督教中的聖地。

  這個龐大的宗教後來又衍生出很多教派,所以基督背負十字架走過的這條被成為維亞?多勒羅莎,即“苦難之路”的兩邊,各種教派的教堂鱗次櫛比。而各各他山丘所在的耶路撒冷則在很長時間裡被視為世界的中心。對於基督教徒而言,耶路撒冷也是無法拱手讓人的絕無僅有的聖地,所以歷史上十字軍才會不惜代價多次發動東征,企圖奪回此地。

  背叛基督的最後一個信徒是猶太人,而且猶太民眾並不承認基督,在全體猶太人的共同願望下,最終才導致了耶穌被處死。《新約?聖經》里所記載的這件史實,也成了西歐社會長期迫害猶太人的依據,希特勒還多次親口說出過“要實現純粹的基督教社會”的言語。

  猶太教和基督教這兩大宗教之間也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衝突,但基督教在成為世界第一大宗教後,教徒們就把猶太教《聖經》成為《舊約》,開始承認它是一本記載耶穌誕生前的歷史和預言將來的書籍,並對它的存在表示出極大的寬容。從西歐基督教社會一致協助以色列建國的事實看來,他們立場的變化表現得十分明顯。不過,這種選擇也許是在和伊斯蘭教的比較中做出的,大概是個必然的結果吧。因為對於基督教徒而言,猶太教要比伊斯蘭教共同性更多些。

  另外,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還看不到可以攜手合作的前景。耶路撒冷市區目前還分隔成回教徒區、基督教徒區、亞美尼亞人區和猶太人區。但是,從以色列這個國家的總體情況來看,目前仍處於以色列人(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相互內戰的狀態中。而且這場爭鬥還牽扯到兩大民族的後代,連他們的孩子們也互相殘殺,爭鬥不休。

  歷史上為了拯救民眾,各個民族都出現了不少聖人,而他們為了拯救民眾,也都曾留下過許多教誨。但是當我們面對以上事實時就能發現,這些教誨本身已經成為導致兩大民族互相爭鬥不休的堅定的民族信仰;正是這種堅定的民族信仰才演化成對於敵對民族的殺意。如果沒有如此虔誠的信仰,如果他們的聖地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話,我想就不會出現目前的這齣悲劇了。

  這個問題與沙漠裡能看見那些清澈的水卻救不了瀕臨渴死的旅人的事實十分相似,看起來讓人覺得兩者都是上天所賜予人們的嚴厲的教誨。但是,從這個事實,我們人類究竟該吸取哪些教訓呢?

  《莎樂美》劇組外景隊一行人分乘兩輛越野汽車,從特拉維夫機場直奔預訂的攝影外景地,他們一路上也思考了很多問題。尤其是當他們能望見死海,已經進入《舊約》和《新約》兩部《聖經》中屢屢提及的這片土地後更是如此。這裡曾誕生過多種宗教,也曾拯救過許多處於煩惱和貧困中的民眾的靈魂。

  當世界處於飢餓與戰亂中時,宗教是十分有用的。然而如今當和平景象越來越出現在我們面前時,也許能導致戰爭的卻正是宗教間的衝突。可以發現,在過去兩千年的時間裡,各種宗教在細節上都已經漸漸變得很難適應現狀了。

  創始時期的基督教因其缺乏所謂的正當性而受到迫害,但在他們手中握有權力以後,也轉而開始迫害敢於在學術上堅持真理的人,甚至把他們強加上女巫的罪名燒死。同樣,伊斯蘭教則會根據兩千多年前流傳下來的教規,在百姓面前公開把犯有通姦罪和殺人罪的人用石塊砸死。

  宗教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人們能夠因宗教而得到救贖,這究竟說明了什麼?在兩千年時光流逝的長河中,基督教教規不知何時開始,竟然容許殺生以獲得肉食,竟然容許了戰爭、容許了奴隸制。耶穌基督曾教諭教徒,別人打了你的右臉,就把左臉也伸到面前讓他打吧。你的褲子被人拿走了,就把上衣也給了他吧。不但愛你的鄰居,也愛你的敵人吧。如果從這些教諭來推測耶穌基督的性格,上述基督教教規的變化只能用妥協和墮落來解釋。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戰爭雙方居然向同一個上帝來祈求勝利,而居於該國最高神職地位的主教,還向民眾信誓旦旦地保證,上帝始終站在我們一邊。宗教本身也會藉助人們膚淺的保身本能,來維護自己一直擁有的權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