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好在雁營眾人早有防範,雁排李四最是眼明手快,怎能容她刺殺營官,罵聲妖婦,一刀揮去,說時遲,那時快,雁翎刀早剁在她的肩胛骨上,將她砍翻在地,抬腳踩住,其餘的團勇蜂擁上前來,當場捆作了五花大綁。
塔教不過是會些造畜的邪術,專做偷屍盜骨、拐賣童男童女之類見不得光的勾當,撞在雁營面前,根本不堪一擊。那孀婦雖然有些詭異手段,但得分碰上的是誰,雁排李四豈是易與之輩?她既然失手被擒,肩頭又傷及骨,疼得實在是熬不住了,自是和其同黨一樣醜態畢露,不斷開口討饒。
張小辮兒也不命人給她裹傷,只教人拿刀子挑去她舌上的毒囊,然後就地加以盤問:“如今你落在雁營手中,趁早絕了活命的念頭,按理就該一刀一刀碎割了你。但小娘子如此青春貌美,三爺怎會忍心加害,只要你如實招來,什麼都好商量。”
那孀婦見大勢已去,只好和盤托出。原來這孀婦是塔教中的蛇母,自從教主白塔真人被官府處決之後,整個教門都被徹底剿滅,蛇母躲在青螺鎮瓦罐寺里,從死屍身上割肉,打成肉餡兒,裹在燒餅里販賣,置了一具空棺材作為教主靈位,暗地裡發誓要報仇雪恨,但多次潛入靈州行刺,都因為戒備森嚴,沒能得手。
今天一早,她看見官軍進了鎮子,本想遠遠逃開,但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遠遠瞧見了雁營的旗號,自道真是冤家路窄,看來不是冤家不聚頭,一狠心就躲入棺中等待機會。可事先準備不足,上來就已經失了先機,只好冒死動手,想要拼個同歸於盡,最終還是難以得逞,自知躲不過一死,只求留個囫圇屍首。
雁排李四和雁鈴兒都道,倘若派兵將蛇母押解回去獻給官府,此輩身懷邪術,恐怕走在路上不大穩妥。塔教的妖人醜類作惡多端,殺一個少一個,所謂“斬糙除根,萌芽不發;斬糙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發”,如今落在咱們手裡,還留她作甚,就地打發了便是。
張小辮兒心想:“看來塔教餘孽已把三爺視作了眼中釘、肉中刺,不把這夥人徹底剿除,我今後睡都睡不安穩。這賣燒餅的小寡婦陰險妖媚,肯定做過白塔真人的姘頭,為她那老相好的報仇心切,既然擒住了,理應趁早除去,免得夜長夢多留下後患。”於是命團勇取塊髒布過來,蒙在那蛇母臉上,用麻繩吊頸,把她活活勒死在廊下,然後攏起火來焚化屍體。
雁營曾經受命,在靈州城大舉捕殺塔教教眾,凡是捉住了可疑之輩,不用問青紅皂白,一律就地處決,殺的人也不計其數了,動手弄死這寡婦,就如同捻死一隻臭蟲。
張小辮兒隨即帶人搜查瓦罐寺後殿,見那棺材底下,都是腐爛的殘肢,那鍋灶中煮的,連人肝人腦也有。雁營眾人捂著口鼻,把腐臭的屍肉都搬到廊下焚毀,又遣了幾個粗壯彪悍的團勇,拿著解骨尖刀在手,捆翻了殿內所拴的青牛,在大雨中屠剝起來。
那方良牛常被飼以屍肉,性情極是兇惡,但它鼻環被扣住了就掙脫不得,被雁營團勇們放翻在地,用利刃割開了脖頸血脈,鮮血決堤般涌了出來。它臨死前掙扎欲起,圓睜著二目,向天長鳴,最後這聲牛鳴沉悶劇烈,穿透了重重雨霧,伴著天上翻滾的霹靂,在青螺山中反覆迴響。
這時也不知是由于震地的雷聲,還是驚天的牛鳴,引得整座千年古剎的地底下,發出一陣轟隆隆的回應。殿頂上的瓦片都跟著顫了幾顫,山牆木柱嘎吱吱地搖晃不休,動靜極不尋常,使得滿營皆驚,就好像是瓦罐寺下邊埋壓著什麼龐然巨物,受了牛鳴吸引,將要破土而出。張小辮兒預感到事情不妙,雖然還沒見到羅漢貓開口,卻也不免有些慌了手腳,他抬眼看見倒在血泊中的方良牛,心念猛然一動,想起一件要命的事情來,叫得一聲不好,這回怕是中了塔教的詭計了。
看來流年不利,倒霉事都教三爺趕上了,這人要走了背字兒,真是連喝口涼水都要塞牙,時運一旦衰退起來,就好比是遇著了“斷送落花三月雨,摧殘楊柳九月霜”。欲知瓦罐寺中究竟有哪般驚天動地的怪事發生,且看《金棺陵獸》下回分解。
第四章 地蛙聚塔
張小辮兒猛然想起一事,當初在提督府密室之中,夜審白塔真人,使出酷刑折磨逼供,問出了許多塔教邪徒藏匿的所在。造畜放蠱一類的詭異勾當,早在唐代就已有了雛形,結成教門之後,又從南宋流傳至今,這夥人始終都尊靈州古塔為通天神明,其始因到現在幾乎已經不可考證了。
後來督撫衙門根據白塔真人招供的線索,派出大批公人,到處搜捕造畜的妖邪之流,曾查獲了幾張教眾們燒香供奉的圖畫。那些畫中都有一座黑塔,塔影朦朧歪斜,不可細辨,那座怪異的黑塔底下,還有一頭啃吃死人的青牛,在牛背上盤著一條五花蛇。
這幅畫描繪的內容十分離奇古怪,誰也說不清畫中藏有什麼隱晦之意,只知道塔教信徒將其視為教祖的真身,繪成影像,代代焚香膜拜。
張小辮兒雖然也見過此畫,但時間久了,就逐漸淡忘了,加上張三爺眼下是泥菩薩過河,正不知自身如何避禍度劫,哪有閒工夫思量這些不相干的事情。直到他在古剎瓦罐寺中殺了蛇母與那青牛,又發覺大雄寶殿地下出現異狀,這才念及前事,心想難不成那幅塔教教祖的畫像中,所描繪的地方正是青螺鎮?如今地動山搖,莫非是黑塔要現出真身了?
拴在殿前的馬匹都受了驚,急欲掙脫韁繩逃遁,雁營眾人自是察覺到了勢頭不對,各提刀槍從殿內出來。此時大雨傾盆,古剎瓦罐寺里的積水成渠,雨水都已經沒過了腳面。前殿後殿之間是個鋪設青磚神道的庭院,就見那神道間的積水深處,有幾條寬大的裂溝,好像是早年間鬧旱災的時候,平地扒開的口子,裡面深不見底,不管有多少雨水淌入其中,也灌注不滿。
就見從那裂開的水溝中,忽地探出車輪般大的一隻巨蛙,全身碧綠,背上黃邊黑紋貫頂,猶如一片漆黑的塔影,怒瞪其目,閃爍如電,鼓動兩腮,從闊口中she出一條長舌,直接探入牛屍的腹中,翻探攪動之際,早將一枚拳頭大小的牛黃掏出,收舌吞入口中。
靈州自古多蛙,尤其是附近的瓮冢山上有大量野蝦蟆。那蝦蟆也叫鱗蛙,是席上的珍饈美味。張小辮兒早先在山裡挖掘殭屍的時候,曾在山洞中遇過一隻雨蛙,可跟瓦罐寺里這隻猙獰碩大的巨蛙一比。雁營里其餘的哨官團勇,從來沒有見過此物,盡皆駭異莫名,一時之間目瞪口呆,竟都忘了使用手中的火器弓箭。
此時從地底湧出數千蛙屬,種類不同,巨細混雜,難以盡數辨別,只粗略一看,其中就有土蛤、紫蛙、金蛙、蟾蜍、蝦蟆等,大的如同海碗,或如量米之斗,小的不過拇指一般。群蛙冒著瓢潑大雨,從地下洞穴里爬至神道,砌牆似的聚攏起來,將為首的巨蛙托在高處,鼓腮齊鳴,悽厲的蛙鳴之聲傳遍四野。
書中暗表,此事還真被張小辮兒猜著了。靈州百姓大多拜的是貓仙,而造畜的教眾視古塔為尊,不過這塔可不是土木石頭搭建的,而是青螺山里生存著的一種奇形怪狀之蛙。這是種依靠穴地食屍為生的地蛙,此蛙背上有斑,酷似塔紋,它們實際上是山蛤的一種,因其群聚之時猶如黑塔蠕動,故此在民間超度陰魂的水陸道場當中,又稱其為冥塔。
山蛤平時不見天日,一旦從地下出來,必然成群結隊地砌攏堆積,似乎是想要爬上天空,這就如同群狼嗥月,是其生性使然。據說如果天底下將有改朝換代的巨變,或是天翻地覆的大災難,才會有地蛙聚塔的異象出現。當年南宋滅亡之前,臨安城裡就出現了群蛙結陣游城的怪事,而且各門皆有,三日始散,沒過幾年蒙古鐵騎南下,就徹底滅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所以說這是絕惡的徵兆。
而塔教表面上是拜塔為仙,實際上拜的是蛙仙。這種視蛙為青神的風俗,最早源於苗裔,冥蛙是食腐屍的祖宗,所以造畜之輩都尊此蛙為仙。塔教的蛇母畜養方良青牛,就是為了等到牛腹中結出寶來,宰殺了投到地洞裡祭祀青神,以免山蛤從地下逃竄出來,使得世間災難蔓延,這是種罕見的奇風異俗。苗裔中從古就有,可傳到了明清兩代,當初為善的念頭早就沒了,塔教至今仍然保持埋藏牛寶的舉動,卻是意欲為禍作亂。
張小辮兒雖然對此事的細節無從知曉,但他看到瓦罐寺中群蛙築塔,也知道這是天下大亂,難以平復的徵兆。自己連做夢都想著的清平盛世恐怕是沒指望了,心頭無明火起,高聲叫個“殺”字。四周的雁營團勇早已張弓搭箭,聽得營官號令,當即發箭如雨,照著高處的山蛤攢she過去。
靈州自古就有吃蝦蟆的習俗,當地民諺稱“大蝦蟆有蘇在背”,這個“蘇”是指巨蛙老蛤背上有毒腺,不可食用的意思。那車輪般大的山蛤背上斑紋如畫,中箭後腐液飛濺,有幾名團勇躲避不及,手背和面頰上沾到了些許,頓時被劇毒噬骨入腦,慘叫著翻身倒在雨水中,只滾得幾滾,便沒了聲息。
塔教不過是會些造畜的邪術,專做偷屍盜骨、拐賣童男童女之類見不得光的勾當,撞在雁營面前,根本不堪一擊。那孀婦雖然有些詭異手段,但得分碰上的是誰,雁排李四豈是易與之輩?她既然失手被擒,肩頭又傷及骨,疼得實在是熬不住了,自是和其同黨一樣醜態畢露,不斷開口討饒。
張小辮兒也不命人給她裹傷,只教人拿刀子挑去她舌上的毒囊,然後就地加以盤問:“如今你落在雁營手中,趁早絕了活命的念頭,按理就該一刀一刀碎割了你。但小娘子如此青春貌美,三爺怎會忍心加害,只要你如實招來,什麼都好商量。”
那孀婦見大勢已去,只好和盤托出。原來這孀婦是塔教中的蛇母,自從教主白塔真人被官府處決之後,整個教門都被徹底剿滅,蛇母躲在青螺鎮瓦罐寺里,從死屍身上割肉,打成肉餡兒,裹在燒餅里販賣,置了一具空棺材作為教主靈位,暗地裡發誓要報仇雪恨,但多次潛入靈州行刺,都因為戒備森嚴,沒能得手。
今天一早,她看見官軍進了鎮子,本想遠遠逃開,但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遠遠瞧見了雁營的旗號,自道真是冤家路窄,看來不是冤家不聚頭,一狠心就躲入棺中等待機會。可事先準備不足,上來就已經失了先機,只好冒死動手,想要拼個同歸於盡,最終還是難以得逞,自知躲不過一死,只求留個囫圇屍首。
雁排李四和雁鈴兒都道,倘若派兵將蛇母押解回去獻給官府,此輩身懷邪術,恐怕走在路上不大穩妥。塔教的妖人醜類作惡多端,殺一個少一個,所謂“斬糙除根,萌芽不發;斬糙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發”,如今落在咱們手裡,還留她作甚,就地打發了便是。
張小辮兒心想:“看來塔教餘孽已把三爺視作了眼中釘、肉中刺,不把這夥人徹底剿除,我今後睡都睡不安穩。這賣燒餅的小寡婦陰險妖媚,肯定做過白塔真人的姘頭,為她那老相好的報仇心切,既然擒住了,理應趁早除去,免得夜長夢多留下後患。”於是命團勇取塊髒布過來,蒙在那蛇母臉上,用麻繩吊頸,把她活活勒死在廊下,然後攏起火來焚化屍體。
雁營曾經受命,在靈州城大舉捕殺塔教教眾,凡是捉住了可疑之輩,不用問青紅皂白,一律就地處決,殺的人也不計其數了,動手弄死這寡婦,就如同捻死一隻臭蟲。
張小辮兒隨即帶人搜查瓦罐寺後殿,見那棺材底下,都是腐爛的殘肢,那鍋灶中煮的,連人肝人腦也有。雁營眾人捂著口鼻,把腐臭的屍肉都搬到廊下焚毀,又遣了幾個粗壯彪悍的團勇,拿著解骨尖刀在手,捆翻了殿內所拴的青牛,在大雨中屠剝起來。
那方良牛常被飼以屍肉,性情極是兇惡,但它鼻環被扣住了就掙脫不得,被雁營團勇們放翻在地,用利刃割開了脖頸血脈,鮮血決堤般涌了出來。它臨死前掙扎欲起,圓睜著二目,向天長鳴,最後這聲牛鳴沉悶劇烈,穿透了重重雨霧,伴著天上翻滾的霹靂,在青螺山中反覆迴響。
這時也不知是由于震地的雷聲,還是驚天的牛鳴,引得整座千年古剎的地底下,發出一陣轟隆隆的回應。殿頂上的瓦片都跟著顫了幾顫,山牆木柱嘎吱吱地搖晃不休,動靜極不尋常,使得滿營皆驚,就好像是瓦罐寺下邊埋壓著什麼龐然巨物,受了牛鳴吸引,將要破土而出。張小辮兒預感到事情不妙,雖然還沒見到羅漢貓開口,卻也不免有些慌了手腳,他抬眼看見倒在血泊中的方良牛,心念猛然一動,想起一件要命的事情來,叫得一聲不好,這回怕是中了塔教的詭計了。
看來流年不利,倒霉事都教三爺趕上了,這人要走了背字兒,真是連喝口涼水都要塞牙,時運一旦衰退起來,就好比是遇著了“斷送落花三月雨,摧殘楊柳九月霜”。欲知瓦罐寺中究竟有哪般驚天動地的怪事發生,且看《金棺陵獸》下回分解。
第四章 地蛙聚塔
張小辮兒猛然想起一事,當初在提督府密室之中,夜審白塔真人,使出酷刑折磨逼供,問出了許多塔教邪徒藏匿的所在。造畜放蠱一類的詭異勾當,早在唐代就已有了雛形,結成教門之後,又從南宋流傳至今,這夥人始終都尊靈州古塔為通天神明,其始因到現在幾乎已經不可考證了。
後來督撫衙門根據白塔真人招供的線索,派出大批公人,到處搜捕造畜的妖邪之流,曾查獲了幾張教眾們燒香供奉的圖畫。那些畫中都有一座黑塔,塔影朦朧歪斜,不可細辨,那座怪異的黑塔底下,還有一頭啃吃死人的青牛,在牛背上盤著一條五花蛇。
這幅畫描繪的內容十分離奇古怪,誰也說不清畫中藏有什麼隱晦之意,只知道塔教信徒將其視為教祖的真身,繪成影像,代代焚香膜拜。
張小辮兒雖然也見過此畫,但時間久了,就逐漸淡忘了,加上張三爺眼下是泥菩薩過河,正不知自身如何避禍度劫,哪有閒工夫思量這些不相干的事情。直到他在古剎瓦罐寺中殺了蛇母與那青牛,又發覺大雄寶殿地下出現異狀,這才念及前事,心想難不成那幅塔教教祖的畫像中,所描繪的地方正是青螺鎮?如今地動山搖,莫非是黑塔要現出真身了?
拴在殿前的馬匹都受了驚,急欲掙脫韁繩逃遁,雁營眾人自是察覺到了勢頭不對,各提刀槍從殿內出來。此時大雨傾盆,古剎瓦罐寺里的積水成渠,雨水都已經沒過了腳面。前殿後殿之間是個鋪設青磚神道的庭院,就見那神道間的積水深處,有幾條寬大的裂溝,好像是早年間鬧旱災的時候,平地扒開的口子,裡面深不見底,不管有多少雨水淌入其中,也灌注不滿。
就見從那裂開的水溝中,忽地探出車輪般大的一隻巨蛙,全身碧綠,背上黃邊黑紋貫頂,猶如一片漆黑的塔影,怒瞪其目,閃爍如電,鼓動兩腮,從闊口中she出一條長舌,直接探入牛屍的腹中,翻探攪動之際,早將一枚拳頭大小的牛黃掏出,收舌吞入口中。
靈州自古多蛙,尤其是附近的瓮冢山上有大量野蝦蟆。那蝦蟆也叫鱗蛙,是席上的珍饈美味。張小辮兒早先在山裡挖掘殭屍的時候,曾在山洞中遇過一隻雨蛙,可跟瓦罐寺里這隻猙獰碩大的巨蛙一比。雁營里其餘的哨官團勇,從來沒有見過此物,盡皆駭異莫名,一時之間目瞪口呆,竟都忘了使用手中的火器弓箭。
此時從地底湧出數千蛙屬,種類不同,巨細混雜,難以盡數辨別,只粗略一看,其中就有土蛤、紫蛙、金蛙、蟾蜍、蝦蟆等,大的如同海碗,或如量米之斗,小的不過拇指一般。群蛙冒著瓢潑大雨,從地下洞穴里爬至神道,砌牆似的聚攏起來,將為首的巨蛙托在高處,鼓腮齊鳴,悽厲的蛙鳴之聲傳遍四野。
書中暗表,此事還真被張小辮兒猜著了。靈州百姓大多拜的是貓仙,而造畜的教眾視古塔為尊,不過這塔可不是土木石頭搭建的,而是青螺山里生存著的一種奇形怪狀之蛙。這是種依靠穴地食屍為生的地蛙,此蛙背上有斑,酷似塔紋,它們實際上是山蛤的一種,因其群聚之時猶如黑塔蠕動,故此在民間超度陰魂的水陸道場當中,又稱其為冥塔。
山蛤平時不見天日,一旦從地下出來,必然成群結隊地砌攏堆積,似乎是想要爬上天空,這就如同群狼嗥月,是其生性使然。據說如果天底下將有改朝換代的巨變,或是天翻地覆的大災難,才會有地蛙聚塔的異象出現。當年南宋滅亡之前,臨安城裡就出現了群蛙結陣游城的怪事,而且各門皆有,三日始散,沒過幾年蒙古鐵騎南下,就徹底滅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所以說這是絕惡的徵兆。
而塔教表面上是拜塔為仙,實際上拜的是蛙仙。這種視蛙為青神的風俗,最早源於苗裔,冥蛙是食腐屍的祖宗,所以造畜之輩都尊此蛙為仙。塔教的蛇母畜養方良青牛,就是為了等到牛腹中結出寶來,宰殺了投到地洞裡祭祀青神,以免山蛤從地下逃竄出來,使得世間災難蔓延,這是種罕見的奇風異俗。苗裔中從古就有,可傳到了明清兩代,當初為善的念頭早就沒了,塔教至今仍然保持埋藏牛寶的舉動,卻是意欲為禍作亂。
張小辮兒雖然對此事的細節無從知曉,但他看到瓦罐寺中群蛙築塔,也知道這是天下大亂,難以平復的徵兆。自己連做夢都想著的清平盛世恐怕是沒指望了,心頭無明火起,高聲叫個“殺”字。四周的雁營團勇早已張弓搭箭,聽得營官號令,當即發箭如雨,照著高處的山蛤攢she過去。
靈州自古就有吃蝦蟆的習俗,當地民諺稱“大蝦蟆有蘇在背”,這個“蘇”是指巨蛙老蛤背上有毒腺,不可食用的意思。那車輪般大的山蛤背上斑紋如畫,中箭後腐液飛濺,有幾名團勇躲避不及,手背和面頰上沾到了些許,頓時被劇毒噬骨入腦,慘叫著翻身倒在雨水中,只滾得幾滾,便沒了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