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郭沫若來廣州後最初住在梅村,後來又搬到城內的新亞酒樓。元旦這一天,郭沫若突然接到陳誠來電,云:“有要事相商,望即命駕”。郭沫若考慮之後,決定去武漢一趟。於立群本來就打算去武漢再轉陝北的,為了結伴同行,她便與其他朋友分開,搬進了新亞酒樓與郭沫若同居。
新亞酒樓,成了於立群生活中的一個新起點,而對郭沫若來說,則意味著他在婚姻史上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於立群原籍廣西賀縣,她和姐姐都生長在北平。她們家原是官宦人家,後來破落了。受到家庭的薰陶,於立群喜愛書法,能懸肘寫一手黑頓頓的正宗大顏字。她性格文雅嫻靜,住在新亞酒樓里整天價只是不聲不響地讀書寫字,擅長書法的郭沫若,在這種情況下便自然地充當了於立群的老師。
“是什麼時候學過書法?”他問於立群。“是我們的家傳,”於立群回答道。“祖父是寫顏字的,母親也是寫顏字的,從小便學來這一套。這大概也是一種家庭教育吧?”
於立群說起話來,也和她寫的顏體字一樣,帶著些嚴肅的神情。郭沫若心想顏字的嚴肅性能起某種規範的作用,使一個人的生活也嚴肅了起來。於立群“鳳眼明貞肅,深衣色尚藍。人前恆默默,含意若深潭”,大約正是受了顏字影響的緣故吧?有了這樣一位嚴肅的“小妹妹”在旁邊寫顏字,惹得郭沫若興味盎然,陪著她一連寫了幾天大顏字。
“要練就一手好顏字,最好先臨摹《顏家廟碑》方是正宗。來,立群,我和你一起臨摹!”
“好的,”於立群懸肘含笑說:“我先寫這一筆——”
郭沫若接過筆去:“我來這一划……”
筆能達意,墨能通情。郭沫若和於立群跨過了年齡和經歷的差距,兩個人的感情像墨汁一樣濃得化不開了。儘管郭沫若已經結過兩次婚,但他的心卻變得像一張潔白的宣紙,可以書寫更新更美的文字,描繪出更新更美的圖畫。
於立群比文字更新,於立群比圖畫更美。
於立忱的那半縷輕絲,到了於立群手裡變成了一根又粗又長的紅線了。可謂:阿妹遂了胞姐願,千里姻緣一線牽,至此方成正果。
1月6日晚,天色昏黃。郭沫若攜於立群北上武漢,許多朋友到車站送行。接替郭沫若主持《救亡日報》工作的夏衍,握了郭沫若的手,又握著於立群的手,半開玩笑半正經地說:“到了那邊,不要和別人‘拍拖’呀!”
眾人一起爽朗地笑了起來。“拍施”是廣東話,意指男女手攙著手在街上行走。於立群畢竟是一個女孩子,臉禁不住羞紅了。郭沫若也笑得很不自然,因為他知道自己在精神上和肉體上已經緊緊地把於立群“拍拖”著了。於立群對他來說已經不再是“斷線的風箏”,她成了郭沫若的第三位妻子。
重慶那時是國民政府戰時的陪都,也是大後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郭沫若和於立群1938年底來到重慶以後,住在觀音岩下張家花園內。郭沫若第一次公開露面,是在1939年元旦。這一天他參加了在中山公園網球場上舉行的群眾音樂大會,並即席發表演說:“向四萬萬同胞貢獻兩件禮物:第一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第二是建設和平幸福的新中華民國……”這兩件“禮物”正是郭沫若為之奮鬥的目標。
重慶離故鄉樂山近了。十多年以前,郭沫若從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畢業以後,曾經有一次回四川的機會,那時重慶紅十字會醫院有意聘任他為院長,並專門派人到上海給他帶去了一千兩銀子的匯票作路費。但郭沫若顧慮到他回四川後難免不會發生一場家庭的糾葛,累及父母雙親,累及安娜和張瓊華,所以終於放棄了那次難得的機會。歲月悠悠,許多許多年頭過去了。他日夜思念的母親,已經於1932年仙逝,郭沫若終未能和母親再見上一面。每當想起這件事,郭沫若總覺得自己是個“不肖之子”有負於母親的養育之恩。
郭沫若東渡日本求學以後,張瓊華作為郭家的兒媳孝敬公婆,二十多年如一日。郭母生前已經知道郭沫若又在日本娶了一個妻子(那時還沒有於立群的出現),她老人家擔心瓊華兒媳將來無依無靠,所以臨終時特地指著張瓊華,用微弱的聲音對丈夫郭朝沛說道:“他日八兒歸來,必善視吾張氏媳,毋令失所。”
現在,戰爭把郭沫若又逼回了重慶,逼到了故鄉的家門口。
郭沫若動了返鄉的念頭了。恰巧在這時,他的兩位侄子郭培謙和郭宗jin來到重慶張家花園,說家中的父老兄弟姐妹們都殷切希望郭沫若“近期內回家省視一下”。郭沫若考慮了以後,便請了一個月的假,在1939年3月初旬的一天乘水上飛機飛抵樂山,隨即趕回已經離別了二十六年的沙灣老家。
此時郭父朝沛已八十六歲高齡,臥病在床,神志迷糊不清。郭沫若回到家中,立即走到老人的病榻前,跪在地上顫著聲音叫道:“爸爸,爸爸……”
老人環視了一下四周,慈祥而又帶著感激的目光停留在了張瓊華的身上。他轉過臉來,用微弱得幾乎聽不清的聲音對女兒麟貞說道:“八兒回來了,八女子就好過了。”
八女子指張瓊華。麟貞四姐告訴郭沫若說:“這麼多年,八弟媳承擔了大部分家務。父親病倒以後,好幾年了,都是她和兄嫂弟媳輪流侍候,天天餵藥餵飯,扶上攙下,沒得半句怨言。真是難為她了!”
聽了父親和四姐的話,郭沫若心中對張瓊華頓時肅然起敬起來。雖然她不是他所愛的女人,但她是他應該尊敬的、應該報答的女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焉得無義?郭沫若在一一拜過父兄長輩以後,也要對張瓊華行大禮跪拜。張瓊華臉孔通紅,趕忙把他制止了:“這昨個要得嘛!要不得!”
在張瓊華看來,孝順公婆,侍奉公婆,乃是作兒媳婦應盡的責任。丈夫不在家中,她應該比旁人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這有什麼值得“跪拜”的呢?郭沫若見張瓊華執意不允,也就不再堅持了,改為長揖到地。
“心意嘛,總要盡到才是——”
郭沫若立起身來,當著臥病在床的父親,向原配妻子張瓊華一躬到底,對她多年來替他侍候父母雙親表示了由衷的感謝:“母親的遺言我是曉得的。多謝!多謝!”
郭父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全家人也都十分高興。
張瓊華年近五十了,紅顏早已消褪,白髮早已叢生。但她似乎並沒有為青春在無謂而又無望的等待中白白地耗盡而悔恨,相反,郭沫若的區區一躬使她感到了極大的滿足,好像這就是對她空守閨房、恪守婦道的報償。
郭沫若在家中住了幾天。他看到自己的一幀相片端端正正地掛在牆上;他看到當年同張瓊華結婚時用過的家具,一件一件都擦拭得乾乾淨淨,光亮如新;他看到過去居家時讀過的書籍、用過的文具、寫的作業本和手稿、學校發給他的畢業證書以及陸續寄回來的家信……總之,凡是他的東西,都保存得整整齊齊,完好無損。在這一切的上面,他看到了張瓊華的那一顆善良忠厚的心,從而深深感到是自己“誤了人”。
新亞酒樓,成了於立群生活中的一個新起點,而對郭沫若來說,則意味著他在婚姻史上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於立群原籍廣西賀縣,她和姐姐都生長在北平。她們家原是官宦人家,後來破落了。受到家庭的薰陶,於立群喜愛書法,能懸肘寫一手黑頓頓的正宗大顏字。她性格文雅嫻靜,住在新亞酒樓里整天價只是不聲不響地讀書寫字,擅長書法的郭沫若,在這種情況下便自然地充當了於立群的老師。
“是什麼時候學過書法?”他問於立群。“是我們的家傳,”於立群回答道。“祖父是寫顏字的,母親也是寫顏字的,從小便學來這一套。這大概也是一種家庭教育吧?”
於立群說起話來,也和她寫的顏體字一樣,帶著些嚴肅的神情。郭沫若心想顏字的嚴肅性能起某種規範的作用,使一個人的生活也嚴肅了起來。於立群“鳳眼明貞肅,深衣色尚藍。人前恆默默,含意若深潭”,大約正是受了顏字影響的緣故吧?有了這樣一位嚴肅的“小妹妹”在旁邊寫顏字,惹得郭沫若興味盎然,陪著她一連寫了幾天大顏字。
“要練就一手好顏字,最好先臨摹《顏家廟碑》方是正宗。來,立群,我和你一起臨摹!”
“好的,”於立群懸肘含笑說:“我先寫這一筆——”
郭沫若接過筆去:“我來這一划……”
筆能達意,墨能通情。郭沫若和於立群跨過了年齡和經歷的差距,兩個人的感情像墨汁一樣濃得化不開了。儘管郭沫若已經結過兩次婚,但他的心卻變得像一張潔白的宣紙,可以書寫更新更美的文字,描繪出更新更美的圖畫。
於立群比文字更新,於立群比圖畫更美。
於立忱的那半縷輕絲,到了於立群手裡變成了一根又粗又長的紅線了。可謂:阿妹遂了胞姐願,千里姻緣一線牽,至此方成正果。
1月6日晚,天色昏黃。郭沫若攜於立群北上武漢,許多朋友到車站送行。接替郭沫若主持《救亡日報》工作的夏衍,握了郭沫若的手,又握著於立群的手,半開玩笑半正經地說:“到了那邊,不要和別人‘拍拖’呀!”
眾人一起爽朗地笑了起來。“拍施”是廣東話,意指男女手攙著手在街上行走。於立群畢竟是一個女孩子,臉禁不住羞紅了。郭沫若也笑得很不自然,因為他知道自己在精神上和肉體上已經緊緊地把於立群“拍拖”著了。於立群對他來說已經不再是“斷線的風箏”,她成了郭沫若的第三位妻子。
重慶那時是國民政府戰時的陪都,也是大後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郭沫若和於立群1938年底來到重慶以後,住在觀音岩下張家花園內。郭沫若第一次公開露面,是在1939年元旦。這一天他參加了在中山公園網球場上舉行的群眾音樂大會,並即席發表演說:“向四萬萬同胞貢獻兩件禮物:第一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第二是建設和平幸福的新中華民國……”這兩件“禮物”正是郭沫若為之奮鬥的目標。
重慶離故鄉樂山近了。十多年以前,郭沫若從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畢業以後,曾經有一次回四川的機會,那時重慶紅十字會醫院有意聘任他為院長,並專門派人到上海給他帶去了一千兩銀子的匯票作路費。但郭沫若顧慮到他回四川後難免不會發生一場家庭的糾葛,累及父母雙親,累及安娜和張瓊華,所以終於放棄了那次難得的機會。歲月悠悠,許多許多年頭過去了。他日夜思念的母親,已經於1932年仙逝,郭沫若終未能和母親再見上一面。每當想起這件事,郭沫若總覺得自己是個“不肖之子”有負於母親的養育之恩。
郭沫若東渡日本求學以後,張瓊華作為郭家的兒媳孝敬公婆,二十多年如一日。郭母生前已經知道郭沫若又在日本娶了一個妻子(那時還沒有於立群的出現),她老人家擔心瓊華兒媳將來無依無靠,所以臨終時特地指著張瓊華,用微弱的聲音對丈夫郭朝沛說道:“他日八兒歸來,必善視吾張氏媳,毋令失所。”
現在,戰爭把郭沫若又逼回了重慶,逼到了故鄉的家門口。
郭沫若動了返鄉的念頭了。恰巧在這時,他的兩位侄子郭培謙和郭宗jin來到重慶張家花園,說家中的父老兄弟姐妹們都殷切希望郭沫若“近期內回家省視一下”。郭沫若考慮了以後,便請了一個月的假,在1939年3月初旬的一天乘水上飛機飛抵樂山,隨即趕回已經離別了二十六年的沙灣老家。
此時郭父朝沛已八十六歲高齡,臥病在床,神志迷糊不清。郭沫若回到家中,立即走到老人的病榻前,跪在地上顫著聲音叫道:“爸爸,爸爸……”
老人環視了一下四周,慈祥而又帶著感激的目光停留在了張瓊華的身上。他轉過臉來,用微弱得幾乎聽不清的聲音對女兒麟貞說道:“八兒回來了,八女子就好過了。”
八女子指張瓊華。麟貞四姐告訴郭沫若說:“這麼多年,八弟媳承擔了大部分家務。父親病倒以後,好幾年了,都是她和兄嫂弟媳輪流侍候,天天餵藥餵飯,扶上攙下,沒得半句怨言。真是難為她了!”
聽了父親和四姐的話,郭沫若心中對張瓊華頓時肅然起敬起來。雖然她不是他所愛的女人,但她是他應該尊敬的、應該報答的女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焉得無義?郭沫若在一一拜過父兄長輩以後,也要對張瓊華行大禮跪拜。張瓊華臉孔通紅,趕忙把他制止了:“這昨個要得嘛!要不得!”
在張瓊華看來,孝順公婆,侍奉公婆,乃是作兒媳婦應盡的責任。丈夫不在家中,她應該比旁人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這有什麼值得“跪拜”的呢?郭沫若見張瓊華執意不允,也就不再堅持了,改為長揖到地。
“心意嘛,總要盡到才是——”
郭沫若立起身來,當著臥病在床的父親,向原配妻子張瓊華一躬到底,對她多年來替他侍候父母雙親表示了由衷的感謝:“母親的遺言我是曉得的。多謝!多謝!”
郭父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全家人也都十分高興。
張瓊華年近五十了,紅顏早已消褪,白髮早已叢生。但她似乎並沒有為青春在無謂而又無望的等待中白白地耗盡而悔恨,相反,郭沫若的區區一躬使她感到了極大的滿足,好像這就是對她空守閨房、恪守婦道的報償。
郭沫若在家中住了幾天。他看到自己的一幀相片端端正正地掛在牆上;他看到當年同張瓊華結婚時用過的家具,一件一件都擦拭得乾乾淨淨,光亮如新;他看到過去居家時讀過的書籍、用過的文具、寫的作業本和手稿、學校發給他的畢業證書以及陸續寄回來的家信……總之,凡是他的東西,都保存得整整齊齊,完好無損。在這一切的上面,他看到了張瓊華的那一顆善良忠厚的心,從而深深感到是自己“誤了人”。